湛藍文藝

古典詩詞、現代美文

等你來賞讀

書伴我行,書香人生

o作者/李嘉銘

o編輯/愛北文學

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題記

從小,在爸爸、媽媽的薰陶下,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每晚躺在牀上,無書便無法入睡,書成了我安放靈魂的一個載體。

牀頭那雜七雜八的書,有翻開的,有摺頁的,有的剛剛啓讀,有的讀了一半便被別的書擠兌到一邊。媽媽常用“半牀明月半牀書”來勉勵我,可我知道,我是把西漢學者劉向的“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這句名言作爲自己讀書的精神動力,我的讀書就是從“醫愚”開始的。

從走進大學的那天起,我就深愛上學校的“校園書香工程”, 每學期學校指定的三本涉及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必讀的書目,雖還未能讓我達到“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的境界,但也漸漸發展到“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讀書已經成爲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古人讀書講究“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我喜歡夜讀,恰在古人的“三餘”中,不過,這完全是個人愛好個人習慣而已,純屬巧合。因爲上小學和中學時,白天忙於功課,只有夜晚入睡前的半個小時是完全屬於自己的。白天的書山題海隨着書頁的翻動,從視野中漸漸隱退,靈魂從每日固定的“兩點一線”中走了出來,擺脫了白天的重負和緊張,走進了書中的湖光山色田園農舍。

夜晚躺在牀上看書,深深淺淺的快樂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安然寧靜的感覺絲絲浸潤心中。讀着讀着,先秦的哲人,魏晉的名人,唐宋的詩人,從遙遠的時空向我走來。於是,我隨孔子周遊列國,我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我伴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與蘇東坡一起,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發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絕唱。

沿着文字鋪砌的小徑,仰視詩國的寶劍——普希金,讓我銘記大海的胸懷;英國的驕傲——莎士比亞,讓我拋棄上帝,愛上自己;大鬍子的卡爾·馬克思,照亮了我迷亂的星空;大地之子——魯迅,讓我的血液也流淌着真誠;遙遠的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不太遙遠的康德與黑格爾,一起聚攏來,啓迪着我,讓我的思維像放飛的青鳥飛得很遠,很遠……時入蠻荒遠古,時入異國他鄉,時入晨曦夕照,時入人間百味。一時間,“小我”的所有煩惱都化爲烏有,書中世界與心中世界融爲一體。

漸漸,讀書成了我每日不可缺少的宵夜,也慢慢有了這樣的感受:

“書籍,不是我們頸上的金項鍊,爲了裝飾附庸風雅。

鄙薄書籍,拋棄精神,我們可能會有一時的輝煌,卻難以長久。

沒有一本書的人,沒有一條書街的城市,是一座沒有花的花園、一片沒有鳥的樹林、一個沒有太陽和星星的天空。”

香港散文家董橋用毛澤東的詩詞來論讀書的三種境界: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此等大氣磅礴的境界,恐我輩窮其一生也未能及之一二,但我每晚都用自己的眼光,蘸着自己的心靈,虔誠地與古賢近哲、大師百姓們對話。書中的精髓漸漸化成我的血液、我的肌肉,我在書頁掀起的春風中,一次次進行着精神的淨化和昇華……

溫馨提示:溫馨提示:《愛北文學》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作者:李嘉銘,畢業於理工科大學,卻有着文科生細膩的情感世界,熱愛生活,求真向善。願用真誠的心去感悟人生,用純淨的文字溫暖心海。

投稿/合作QQ:540575981

QQ交流羣:227431052

今日頭條:愛北文學

END

戳原文,查看更多美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