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筆墨留存溫情“老蘭州”

王鴻慶老人創作320幅畫作勾勒蘭州百年歲月

用筆墨留存溫情“老蘭州”

本版畫作均爲王鴻慶創作

從2011年的第一幅《甘肅易幟》算起,在不到10年的時間,73歲的“老蘭州”王鴻慶已經創作了320幅老蘭州系列畫作:消失的鐘樓、街頭賣桂花糕的小販、結冰成橋的黃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小西湖……他以大膽創新的繪畫技法,用特有的中西融合的筆法,“定格”歷史,以如史詩一般的畫風,勾勒出了一個“百態”的老蘭州。重要的是,320這個數字還在一天天的增加。

1“60歲後我只要畫畫”

60歲那一年退休的時候,王鴻慶就堅定地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再沒有什麼事比他畫畫要緊了。

王鴻慶是學熱能工程專業的,上世紀60年代初從學校畢業後被分配至西北電力建設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從一名技術員到高級工程師,用他的話說,“前半輩子就搞了技術了。”

但畫畫卻是他從小喜歡的,雖然在他的家族裏沒有出過什麼正兒八經的畫家,除過自學過畫畫的爺爺之外。記憶中他第一次拿畫筆大概是在三四歲左右,已經記不清是碳條還是鉛芯,先是在地上畫,畫得沒處畫了,就上了牆,家裏的水泥牆被塗得“面目全非”。這一次“塗鴉”的結果是捱了母親的一頓打,而後還得把牆擦乾淨。“那個印象深得很,(我)邊哭邊擦。”兩鬢斑白的年歲,回首幼時趣事,王鴻慶亦如孩童般樂了。

“也有長臉的時候,記得4歲的一個夏天的午後,爺爺在院子裏的躺椅上打盹,一旁的我便偷偷畫下了爺爺,這畫讓爺爺很是驚喜,他還把畫拿給大院子裏所有的人看,都誇說好。”

選擇學工科而不是畫畫,王鴻慶是接受了家人的勸說。不過,畫畫沒有就此丟棄,閒暇之餘的唯一愛好也就是它了。

王鴻慶最初在甘肅畫界嶄露頭角是在1977年。彼時,王鴻慶參加“西北五省區版畫聯展”,其所創木刻作品《黃河明珠》在展出後受到好評。該畫後由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收藏。

就在王鴻慶退休沒多久,曾有一家香港財團找上門來,要他“出山”繼續搞他的“熱能專業”。多年前,王鴻慶發表了一篇專業論文,這篇論文在專業領域裏頗有影響,這應該是王鴻慶此生最大的專業成就,那個香港財團就是衝着此找來的。“我當時的第一個想法是,那我的畫怎麼辦?”60歲後畫畫這是王鴻慶早已堅定的信念,不會因爲任何“誘惑”而動搖。“自己籌錢做實驗,一輩子搞的那個東西,搞得人窮困潦倒。”現實狀況王鴻慶心裏明鏡似的,但是爲了畫畫,他還是乾脆地拒絕了找上門的掙錢機會。

2“我的心願就是要有個地方把老蘭州系列陳列出來”

尺寸爲丈二的《甘肅易幟》無疑是王鴻慶老蘭州系列畫作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畫面裏有700多個人物,具體是700多少,王鴻慶說他自己數了三遍也沒有數清楚。人物中有老百姓、有士兵也有當官的。就士兵而言,就有新軍、鄉勇、府兵、綠營四種,單純就服飾來說,也是各不相同。這幅作品歷時三個月完成。於無意中,《甘肅易幟》成了王鴻慶老蘭州系列畫作的開端之作,而它源自一種情結。

王鴻慶家是抗戰時期從河北滄州來蘭州落戶的,他的爺爺年輕時是一個鏢師,押鏢來蘭州時恰好目睹了甘肅共和易幟的歷史時刻。很小的時候,王鴻慶就不止一次聽爺爺講過那段經歷。“把那個歷史場景畫下來”是王鴻慶彼時就有的夢想。

夢想實現於2011年,藉助參加省上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一個畫展,王鴻慶起筆圓夢。夢想是實現了,但畫作卻落選畫展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畫隨後被朋友借去於一個書店中展出期間,收穫了出人意料的好評,尤其是源自坊間的稱讚之聲,更給予了王鴻慶一份自信。後來他分析了一下,覺得之所以畫作能讓這麼多“老蘭州”產生共鳴,無非還是人們心裏對老蘭州的那份情感,就像他自己一樣。

以清末民初爲時間軸,以重要的歷史節點、民俗、世相、老蘭州人、老蘭州的交通狀況等爲內容軸,王鴻慶逐步明確了老蘭州系列畫作的座標軸。“小時候我家住在廣武門附近,那裏曾有一個蓄水池,池子四周有牆,牆的中間有個木柵欄的門,還有一個老頭看門。誰家要用水,就去找老頭,他拿鑰匙給你開門。蓄水池在的時候,我還小,但我的鄰居家的大一些的男娃娃,一到夏天,總是偷偷地翻牆進池子裏游泳。”王鴻慶心中藏着很多這樣的生活場景,後來這些都成了創作老蘭州系列的源泉。

王鴻慶的老蘭州系列多是描繪瑣碎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的,這是因爲在他看來在這些庸常中蘊藏着一種精神——它既是滄桑歷史,也是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

王鴻慶清楚他的作品完全是呈現正能量的,不過,偶爾,也會有猶豫:一些他自己覺得值得入畫記錄下來的但缺少關注度的東西,該怎麼辦?一直以來,王鴻慶覺得自己多年堅持創作老蘭州系列是想把歷史的一個階段用畫凝固下來,給後人留個念想,更想讓人們從中有一些反思——知道該汲取哪些好的東西,該避免哪些不好的。

320幅老蘭州系列畫作,王鴻慶只賣過一件,“我的老蘭州從不賣,唯一賣的作品,只因爲藏家是我最好的朋友,買是出於收藏,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像失落了什麼……”

“這300多幅畫,你不賣,準備怎麼辦?”時不時就有人這樣問王鴻慶。

“我曾想着捐贈,後來又一想捐贈了的話,多會被束之高閣,偶爾會展一展,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想要這些東西能常年展出來,即使一次不能全部展出來,也要輪流着來。我現在的心願就是利用其它時間接一些商業性的活,攢些錢,然後租個地方陳列我的這些東西。”

來源:蘭州晨報

阿甘哥薦讀

【2018記者節】每日甘肅網直播團隊:在現場記錄新聞的分分秒秒

從牛肉麪到母親河,《在那遙遠的地方》帶你走進蘭州的前世今生

甘肅企鵝新媒體學院落地 將助力傳統媒體轉型升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