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差距的反思。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仰东表示,中国在结合传感和智能处理芯片制造业领域,有较明显优势,未来有更多可能。

邓仰东是何人?

邓仰东,清华大学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2006年) 。现任教于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担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NVIDIA合作教授。曾获清华大学邓锋基金、清华大学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清华大学骨干人才基金。

邓仰东的经历

1995和1998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4年起(博士毕业前)即已在美国Incenti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担任资深工程师;

2006年1月加入美国Magm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担任咨询级研究员;

2008年3月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电子设计自动化等。

邓仰东的贡献

曾为中国高铁设计人工智能预警安全解决方案;

2008年在国内首先开设了GPU并行程序设计训练课程;

著有《结构化集成电路设计和高层次综合》等知名高校教材,在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曾率队在Pascal人工智能国际大赛上斩获第一名;

邓仰东将率领团队负责MATRIX项目中整体人工智能部分的算法设计、人工智能硬件部分的设计与研发。

邓仰东与智能芯片研究

邓仰东于90年代末赴美留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在美国的十年间,他在芯片研究和产业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2013年,邓仰东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

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制造工艺掌握在美国和台湾企业手中,分成两大流派。第一大流派目前只剩下英特尔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设计集成电路,同时也拥有自己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因此电路和工业可以协同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另一流派以台积电为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艺满足各种芯片的制造。

邓仰东指出,集成电路有代别,采用纳米级来描述工艺,英特尔最新是7纳米,而国内最好的中芯国际要落后一到两代,需要买专利才能做出来,即使设计水平一样仍然会因为工艺代差导致性能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芯片制造已形成全球化分工,其最核心的工艺在于光刻机(stepper),目前已经是荷兰的阿斯麦(AMSL)一家独大的局面。

邓仰东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智能终端的需求巨大,比如高铁、飞机、智能终端的传输力不能太高,因为没有无线网络,但采集的数据量远大于需要传输的数据量,所以有一部分数据可以在智能终端先做处理再传输,便能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现在中国市场本身有结合传感和智能处理的芯片需求,制造又有主宰性优势,因此会很有发展。

关于技术攻关和组织,邓仰东建议,可以借鉴美国一些研究所,多鼓励发展小而精、小而多的项目,每个项目体量不是特别大,但都有自己的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译见网络汇编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