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中美貿易戰等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差距的反思。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鄧仰東表示,中國在結合傳感和智能處理芯片製造業領域,有較明顯優勢,未來有更多可能。

鄧仰東是何人?

鄧仰東,清華大學副教授。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博士(2006年) 。現任教於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擔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副研究員、NVIDIA合作教授。曾獲清華大學鄧鋒基金、清華大學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獎、清華大學骨幹人才基金。

鄧仰東的經歷

1995和1998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2004年起(博士畢業前)即已在美國Incenti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2006年1月加入美國Magm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擔任諮詢級研究員;

2008年3月回國擔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人工智能、電子設計自動化等。

鄧仰東的貢獻

曾爲中國高鐵設計人工智能預警安全解決方案;

2008年在國內首先開設了GPU並行程序設計訓練課程;

著有《結構化集成電路設計和高層次綜合》等知名高校教材,在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

曾率隊在Pascal人工智能國際大賽上斬獲第一名;

鄧仰東將率領團隊負責MATRIX項目中整體人工智能部分的算法設計、人工智能硬件部分的設計與研發。

鄧仰東與智能芯片研究

鄧仰東於90年代末赴美留學,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在美國的十年間,他在芯片研究和產業領域積累了大量技術和管理經驗。2013年,鄧仰東擔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注於計算機體系結構、人工智能和工業大數據相關領域的研究。

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製造工藝掌握在美國和臺灣企業手中,分成兩大流派。第一大流派目前只剩下英特爾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設計集成電路,同時也擁有自己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因此電路和工業可以協同優化,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另一流派以臺積電爲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藝滿足各種芯片的製造。

鄧仰東指出,集成電路有代別,採用納米級來描述工藝,英特爾最新是7納米,而國內最好的中芯國際要落後一到兩代,需要買專利才能做出來,即使設計水平一樣仍然會因爲工藝代差導致性能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芯片製造已形成全球化分工,其最核心的工藝在於光刻機(stepper),目前已經是荷蘭的阿斯麥(AMSL)一家獨大的局面。

鄧仰東認爲,中國經濟發展對智能終端的需求巨大,比如高鐵、飛機、智能終端的傳輸力不能太高,因爲沒有無線網絡,但採集的數據量遠大於需要傳輸的數據量,所以有一部分數據可以在智能終端先做處理再傳輸,便能提高數據傳輸效率。現在中國市場本身有結合傳感和智能處理的芯片需求,製造又有主宰性優勢,因此會很有發展。

關於技術攻關和組織,鄧仰東建議,可以借鑑美國一些研究所,多鼓勵發展小而精、小而多的項目,每個項目體量不是特別大,但都有自己的特色。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譯見網絡彙編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