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元表現疲軟,主要是由於經濟上歐元區情況不佳,主要國家數據出現負增長,但是歐盟尤其是德國在實行財政政策刺激方面態度消極,這加劇了市場擔憂。世界銀行最新經濟報告指出,歐盟成員國必須加強其彈性增長機制,以抵禦經濟危機,保護最弱勢羣體,並確保收入能夠迅速反彈。

  報告概述了各國在遭遇意外衰退時最有效應對措施,並確定了三個關鍵因素。首先,各國必須在國家一級和落後地區實現強勁的全面增長。第二,增長的好處——就業和收入——必須由全體公民共享。第三,增長必須具有彈性,這樣,如果收入受到重創,就能迅速反彈。

  世界銀行負責歐盟國家事務的地區主管巴納吉(Arup Banerji)稱,報告從歐洲最近的危機中吸取了教訓,這些危機導致歐盟各國家庭收入中值在2007年至2014年期間下降了5%,南歐下降了13%。事實上,世界銀行的計算顯示,2013年,歐盟每日收入低於23歐元的人數達到1.05億。但首先在中歐、最近在南歐出現的復甦扭轉了這一趨勢,預計這類低收入人羣的數量將很快降至8500萬人以下,低於2008年的水平。

  報告顯示,歐洲各國的增長彈性差異很大。家庭收入最具彈性的國家有一系列政策,其特點是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和對最貧困人口的保護,以及允許企業迅速調整生產和新企業進入的競爭和監管政策。特別重要的是,以貧困爲目標的社會保護機構——在歐盟尚未普及——能夠迅速吸收那些有可能在危機來襲時陷入貧困的人。

  報告的分析還強調了以政府、工會和私營部門之間的信任爲標誌的政策環境的作用,這種政策環境有助於更好地制定各種制度,最有利於保護經濟免受2008年以來經歷的那種重大沖擊。

  巴納吉補充道,人們對管理他們的機構的信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度的不平等和不信任會危及社會穩定,並限制政府應對無法預見的危機。一個國家的機構越強大,它就能越快地從經濟放緩中復甦,恢復就業和經濟活動。

  報告強調了一個“惡性循環”,即不平等的加劇侵蝕了公衆的信任,削弱了國家機構的彈性。反過來,這些較弱的機構會在公衆中造成越來越多的不信任。在歐盟28個成員國中,有一半國家的公衆信任度低於平均水平。

  一些歐盟國家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有效地吸收經濟衝擊,同時確保最終的反彈將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把社會階層拋在後面。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布林克(Rogier van den Brink)稱,缺乏信任會影響就業和競爭力的波動性,而較高的信任水平會帶來更高的產出和持續的家庭收入水平。

  當前歐元區經濟主要由德國和意大利拖累,歐元區經濟“火車頭”德國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甚至陷入停滯,歐元區經濟已明顯喪失了增長的動能,法國及其他尾部國家經濟較爲穩健。未來,外需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對歐元區經濟形成全面壓力,內需缺少新的增長點甚至有被外需拖累的跡象,歐洲經濟增長的前景不樂觀。這也讓歐元兌美元近期一直徘徊在1.10關口附近,若經濟方面沒有出現明顯好轉,料歐元也難以擺脫頹勢,大幅走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