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學習成績和閱讀量往往緊密相連,於是我們常聽語文老師、教育專家說,多讓孩子看書,海量閱讀,甚至各種各樣分階段、分年級的閱讀書單層次不窮。看書成了每個小學生的“噩夢”,寫完作業被家長要求閱讀,作業寫不好也被老師要求多閱讀,字跡寫得差也要多閱讀,學習態度有問題還是多閱讀……似乎語文學習的問題,只要多閱讀就成了一個“萬能解藥”,包治百病。


多閱讀是沒有錯,海量閱讀對於小學生來說,對語文學習也沒什麼太大的幫助。除非學生自身自律性比較好,確實是喜歡閱讀,愛看書,是個小書呆子,那麼家長和老師可以支持他多閱讀。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通過通讀提高語文成績都是不現實的,語文考試雖然也考閱讀理解,但是此閱讀非彼閱讀。


看書擴充我們的知識量,閱讀提高的是學習的興趣,考試中的閱讀理解考察的是文學鑑賞力,想要提高語文成績,靠海量閱讀沒有用,可能你把眼睛看成近視、看瞎了,語文成績還是沒能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跨越性的升分,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展開閱讀呢?


作爲語文老師,我強調最多的就是閱讀興趣。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就是興趣的培養,對語文建立學習興趣,其實很難。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寫作文發愁、寫字頭疼、看書就要命的學生了。我們把語文學習構建成了“洪水猛獸”一般,讓學生一上語文課就難受。這種情況下,家長和老師還要求學生必須海量閱讀,我想,當孩子們拿起書本的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有趣的故事,也不是生動的文字描寫,而是心裏真煩。


閱讀興趣的培養,是通過讀書來體驗學習的快樂,而不是靠海量閱讀來培養興趣。多讀書是沒有錯的,通過試讀各種各樣的書,學生們從中去篩選自己喜歡的讀物,這就足夠了。有的小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可能真正喜歡讀的就那麼兩三本故事書,家長非常着急,反覆看那兩三本書,都翻爛了,讓他看其他的書,也不看。其實就是學生在保護自己的閱讀興趣,只是家長不理解罷了。


一說到海量閱讀,家長就會想到數量,通過購買大量的書籍,讓孩子達到海量閱讀的目的。可是,即便是看書,看很多很多的書,也是有方式和方法的。不是靠瞎讀拼量,孩子在自家的書架上,拿一本書,看不懂,不是自己喜歡的,扔在一旁,再拿,還是不喜歡,家長直催,你到底能不能認真看書呢?與其這樣的海量閱讀方式,還不如直接去看閱讀理解的短文素材。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一二年級不做具體要求,因爲低年級階段的同學,識字量還太少了。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個階段是一個還是爆發期,喜歡看書的孩子,會特別喜歡看,不喜歡看書的孩子,真是一本書都不想碰。到了五六年級,面臨小升初考試,整日在補習班和學校奔走,根本沒有時間來閱讀。所以,小學階段留給閱讀的時間本身就不多,何談來海量閱讀呢?


語文學習真的不是靠拼數量讀書來提高,它有其積累和指導方法,每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都不一樣,通過閱讀,提高的是文學素養,不是解題的能力。關於海量閱讀,你怎麼看?是同意多閱讀還是做多題呢?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