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18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在温州拉开序幕。全国37家世界地质公园,150位相关地质公园主管部门代表和专家学者,北到五大连池,西到敦煌,东去泰山,南至大理苍山,跨越天南海北,齐聚雁荡山下,研究讨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

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辽阔的疆域,促成了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为140个,中国拥有37个。其中,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05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由雁荡山、楠溪江、方山—长屿硐天三大各具特色的园区组成,也是迄今首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

年会现场,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副院长何庆成全面总结了近一年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活动和提升工作,并就优化服务和推进人才建设等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随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新成员光雾山—诺水河和黄冈大别山各自介绍了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与管理基本情况;自贡、龙虎山、三清山、房山、泰山、沂蒙山等多家单位分别作了评估与再评估经验交流。会上,各位评估员也分享了参与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这次年会落户雁荡山,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浙江与全国地质公园搭建起了一个交流交往平台,吸收新理念、学习好经验,全面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浙江省地勘局局长张金根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巡视员柳源介绍,此次年会也是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正式挂牌后的第一次地质公园年会,“不仅交流地质遗迹保护,更要强调地学科普的重要性,让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会后,与会嘉宾还走进雁荡山灵岩景区、灵峰景区,现场交流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创造、共享’的建设宗旨,在雁荡山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午考察峰峦雄壮、山清水秀的灵岩景区时,何庆成点赞雁荡山在生态环境与地质遗迹方面的保护成果。

自2005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自然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开展地学旅游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成效。今年,雁荡山还突出大建设、大发展,做好中高山游、休闲度假、精品民宿、传统文化四篇文章。2018年1—10月,雁荡山功能区累计接待游客717.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95亿元。

11月7日, 2018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参会嘉宾一行150余人,深入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园区考察。永嘉县政府党组成员、市楠溪江管委会主任戴春光,市楠溪江管委会副主任汪国勇陪同。

考察团一行对楠溪江园区苍坡古村、石桅岩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永嘉县的地质遗迹保护、科研科普研究与推广、标识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志中赞美道:“楠溪江是雁荡山地质公园的重要园区,不仅有石桅岩等自然山水遗迹,还有苍坡古村等历史厚重的文化遗迹,有颜值有内涵,非常美非常珍贵。”

在苍坡古村,嘉宾们在村内走走停停,驻足留影,细细聆听古村历史故事,感受楠溪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石桅岩景区,一行人沿着游步道,边走边看景区标识牌、基础设施、楠溪江陈列馆等方面的建设情况,惊叹石桅岩卸甲岩、响水岩、象岩等景点的鬼斧神工。

据悉,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由乐清市雁荡山园区、永嘉县楠溪江园区和温岭市方山—长屿硐天园区组成,总面积298.8平方公里。2005年2月1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迄今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园区以典型的流纹质火山岩地貌、秀美的楠溪江水系和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为主体,具有“水美、岩奇、瀑多、村古”的特色,这里发育的白垩纪(距今约1亿年)流纹质火山岩经地质作用不仅形成了崇山峻岭、险壑幽谷,还孕育了楠溪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王羲之、谢灵运等历史人物都曾担任过永嘉太守,是中国耕读文化与山水文化完美结合之地。永嘉学派、永嘉四灵、永嘉昆曲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部分资料整理自温州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