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碼雙星】雙星再造的關鍵時刻

【編者按】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當前青島經濟發展的核心命題。它橫亙在每一個企業面前,考驗智慧更比拼耐心和決心。

雙星無疑是一個優秀的樣本。這個曾受困於龐大落後產能的輪胎企業,用5年多的時間,成功轉型爲行業智能製造的引領者,更通過控股錦湖輪胎,將核心競爭力提升至“世界級”。

這一令人驚歎的轉變如何發生?從企業的決策者到普通員工,他們經歷了什麼?從戰略到組織雙星顛覆了什麼?從製造到市場雙星又在創造着什麼?

青島日報今天特別推出大型組合報道“解碼雙星”,力圖通過深入的追問和細緻的觀察,找到“密碼”,給出答案。希望能給讀者提供借鑑、帶來啓示。

詳細報道查看青島日報第4版、第5版:

點擊鏈接查看詳細內容:

1、從滿足需求發現需求到創造需求

2、用工業4.0撬動未來

3、資本+品牌“雙輪驅動”

4、變革者,柴永森

【解碼雙星】

一個受困於落後產能的輪胎企業,成功轉型爲行業智能製造的引領者

雙星再造

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首屆青島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成果展上,雙星生產的軍用飛機輪胎一時成爲現場關注的焦點。衆所周知,飛機輪胎對性能要求特別高,國際上掌握飛機輪胎設計、製造技術的廠商寥寥可數。隨着飛機輪胎等一系列創新型產品的亮相,一個嶄新的雙星徐徐展現在世人眼前。

雙星,作爲一家制鞋企業擁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作爲一家輪胎和機械企業卻只有十餘年。十餘年裏,雙星有近一半時間在經歷轉型升級。如今,印在這家企業身上最顯著的標籤是“智能製造”“引領”和“國際化”。

“在前行中造新船”

一切都是從2014年開始的。青島在這一年作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戰略部署,而此時的雙星,也正遭遇產能落後、庫存積壓等多重壓力。

柴永森臨危受命,被任命爲雙星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爲雙星艱險的變革之路掌舵、把關,在2014年初開啓“二次創業、創雙星世界名牌”的新徵程。

“雙星的轉型不是停下來另起爐竈,而是要繼續前行,在前行中造新船。” 柴永森解釋,繼續前行,就是在轉型期“停工不停產”,在新廠建成前,通過租賃廠房繼續生產,有效保證了企業過渡期的產能,避開了“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的陷阱。

而“造新船”,指的是企業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的顛覆性變革,對雙星來講,“新船”的主體是“工業4.0”模式。此前,輪胎行業所建的智能化工廠,還僅限於部分設備和個別生產線的引進與更新。雙星在權衡自身條件和競爭環境的前提下,將建設全流程“工業4.0”工廠作爲搶抓歷史機遇、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

在借鑑大量國內外“工業4.0”樣本的基礎上,雙星通過分段試機、分段投產,到逐步聯機、全線聯機,盡力將研發成本、轉型風險降到最低,成功建成行業內首個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成爲“中國輪胎智能製造的引領者”。

“工業4.0”帶來的是輪胎製造邏輯的徹底顛覆。雙星由此前的“以產能爲中心”,轉爲“以訂單爲中心”。爲發現和滿足用戶需求,雙星建立行業首個汽車後市場“服務4.0”生態系統,實現了物、人、設備、位置信息的智能匹配。由此,雙星創造出以S2C爲特徵的“服務4.0新模式”,形成了“服務4.0+研發4.0+工業4.0”的物聯網生態圈。

除了“工業4.0”,雙星在管理和組織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實現了作爲傳統輪胎企業和老國有企業的突破與創新。雙星率先在行業內推行需求細分化、組織平臺化、內部市場化“三化”管理模式,以集羣用戶爲導向,建立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智能化高效運營平臺,在流程上讓員工對目標負責而非對上級負責,建立“集團、業務本部和經營單元”決策體系,誰經營、誰決策、誰負責,各本部和各經營單元之間按照市場化原則結算。

“面子”和“裏子”都煥然一新的雙星,開始了由傳統制造企業向互聯網平臺企業加速轉型。

鼓盪開放的風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轉型過程中雙星的驅動力,那一定是“開放”兩字。

轉型之初,雙星抱着開放的態度“走出去”,學習借鑑國內外“工業4.0”的模式與經驗,從而打造出業內首個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如今,雙星同樣抱着開放的態度,成爲輪胎行業首個對外開放的“工業4.0”企業,歡迎全球輪胎企業到雙星參觀、學習。

柴永森認爲,開放是雙星順利實現智慧轉型、不斷優化升級的關鍵,也只有開放,才能達成行業的交融,使雙星成爲行業引領者,儘快實現對內高質量發展、向外把雙星打造成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

開放的雙星,正釋放着巨大能量,不斷實現產品、品牌的引領與超越。

雙星利用互聯網整合全球資源,創新具有細分價值的高端、高差異化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推出全球第一代耐刮、耐撞、耐刺扎的CROSSLEADER(克勞力達)安全輪胎,以全球系列化最全、高差異化產品DSU02爲切入點,進入高端轎車UHP市場;研發的KINBLI(勁倍力)防火專用輪胎,被廣泛應用於消防、危化品運輸、礦山、公交、校車等多個專業領域,擁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和良好的用戶口碑。

可以說,雙星已初步實現了“二次創業”所立下的“創世界名牌”目標,成爲五年來中國企業中唯一被工信部授予“品牌培育”“技術創新”“質量標杆”“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服務轉型”全產業鏈試點示範企業,品牌價值連續四年居“亞洲品牌500強”中國輪胎第一名。

雙星探索縱深發展新路徑,其三大新產業智能裝備、工業智能物流(含機器人)和廢舊輪胎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繼續引領輪胎行業未來。雙星通過創建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園,爲整個行業的智能製造服務。雙星研發的廢舊輪胎綠色生態循環利用智能化裝備,不僅填補全球市場空白,更打造出廢舊橡膠循環利用高端裝備、綠色生態循環利用工廠和原材料應用的全新產業鏈。

站上全球舞臺中心

今年7月6日,雙星與韓國產業銀行(KDB)在韓國首爾完成錦湖輪胎股權交割,這場歷經600多天的跨國併購案終於落下句點。在簽約儀式上,柴永森表示,雙星將從用戶需求的引領者做起,創造全球最受信賴的輪胎品牌。

這也暗合了柴永森爲雙星未來所制定的戰略定位,成爲“全球化的輪胎全產業鏈公司”。控股錦湖輪胎後,雙星向“世界級輪胎企業”又更近了一步。

長久以來,我國輪胎行業對外依存度較高,面對美國雙反、內需下降等問題缺少有效應對措施。控股錦湖輪胎後,雙星可以利用其在全球的8個生產基地和5個研發中心,掌握應對貿易戰的主動權,同時彌補雙星乘用車胎的短板,利用錦湖在OE市場(汽車原配)、海外市場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雙星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創輪胎世界名牌,是雙星集團2014年開啓“二次創業”時確立的目標。恰逢“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雙星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全力推進營銷當地化、製造洲際化、研發全球化“三化”國際化戰略,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化經營。通過“三化”戰略,雙星在全球各地尋找最優秀的人才和合作夥伴,實現當地化的企劃和當地化的營銷;按照“先有市場、後有工廠”的原則,建立各大區域製造基地;充分利用互聯網整合全球資源,開發滿足全球用戶需求的產品。

依託近年建設的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智能裝備、綠色循環三大智能產業園,雙星加速推進營銷當地化,一方面加速與國際採購集團的合作,成爲核心供應商;另一方面積極開發大的國際市場,與當地經銷商結成合作夥伴,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目前,雙星已與巴西、加拿大等60多個國家的客戶建立“一國一伴”關係,與俄羅斯、阿爾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客戶建立大采購關係,構建了遍佈全球的銷售網絡,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形成了強大的渠道優勢。

“雙星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爲契機,以“服務4.0+研發4.0+工業4.0”的物聯網生態圈爲支撐,通過‘三化’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使雙星成爲以用戶體驗爲核心、實現大規模定製、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全球化的輪胎全產業鏈公司。”柴永森說。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新船”已成,借力“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化的東風,雙星將繼續引領輪胎行業未來。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張淼淼)

責任編輯:李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