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群里妈妈们在讨论一个事情:一个7岁的小男孩打手机游戏刷爆了妈妈的银行卡,这位妈妈仔细一查才发现,儿子居然陆陆续续在游戏中花钱已经半年多了!

  这件事一说起,群里就炸了锅,很多妈妈都表示:不能给孩子玩游戏!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一时间感觉大家都束手无策、一片愁云惨雾。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去年我参与录制的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期,就是跟孩子们讨论到底要不要让小朋友玩电子游戏,到现在印象还很深。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问现场的孩子们:如果爸爸妈妈发现你们在玩游戏,他们会怎么做?小朋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吃惊,没想到现在用粗暴隔离来阻止孩子玩游戏的方式,依然占据主流。可是在强行禁止后,孩子有没有停下来呢?答案是 “并没有”:孩子藏在被窝里玩、玩不了爸妈的手机就盯上了爷爷奶奶的、实在不行就去小伙伴的家里玩......

  为什么越是要管孩子,

  却发现效果越难以见效呢?

  坦白说,面对“越禁止越要做”的孩子们,访谈中爸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虎妈狼爸式的粗暴禁止,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到了孩子们的对立面。当和孩子对立起来的时候,双方的有效沟通就会中断,这时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有可能打上死结。

  在节目现场,我留意到一个孩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句话让我有点心酸,也很心疼这个孩子。统计数据指出,众多小朋友沉迷于手游、网络直播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高质量陪伴的极度缺乏。

  孩子们跟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很少,或是父母太忙于工作,或是爸妈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是来自单亲家庭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中,也就不难想象了。对这些孩子来说,游戏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心理慰藉。

  别急,告诉你三招突破困局

  面对这样子的事情,我们常会思考,管得太紧也不是,撒手不管肯定更不行,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我们可以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呢?

  答案是有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件事来让“玩游戏”变成你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双方对立的壁垒——

  规则1:设置一个“不插电”空间或时间段

  首先要说的是陪伴。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使用电子产品的场合:吃饭时间、睡觉前1个小时、卧室里、亲子游戏时间。这些时间,都是孩子的“不插电”时间和空间。

  在“不插电”的时间段里,大家都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一起享受亲子时光,让这段时间成为孩子的童年中最温暖、难忘的时刻。

  无论现在的物质有多丰富、游戏有多精彩,唯一不可取代的仍旧是父母的陪伴。人都有惰性的,如果看电视就能让你知道故事,你可能懒得去翻书。小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可以让他们几乎不需要动脑就可以获得愉悦,还怎么有心去探索呢?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比如一起玩桌游、一起郊游野餐,这样游戏就不再是孩子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就不会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游戏中。

  规则2:共同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内容

  选择游戏这件事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来,一方面是过滤和把关游戏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学习、思维碰撞。

  跟孩子讨论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互动。可能你觉得非常有趣的游戏,并不合孩子口味;也许孩子喜欢的会让你觉得很诧异,讨论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超级马里奥》游戏,两个孩子却发现里面的世界是2D而不是3D,让我们引发了一次空间思维的大讨论。

  而选择好了游戏内容,接着我们就要对电子产品的内容进行时间管控。从总时长上来看,可以参考美国儿科学会关于电视产品的最新建议:

  18个月以下的孩子,除了与亲人视频聊天以外,避免电子产品的使用。

  18-24个月的孩子,如果想引入电子产品,选择高质量的节目,并且确保和孩子一起观看。

  2-5岁的孩子,每天观看电子产品节目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

  而从单次的使用时长来看,建议单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5-20分钟比较合适。这一点也遵循了美国眼科医生的“20-20-20”护眼法则,也就是说在看电子屏幕后,每隔20分钟要休息一下,看20英尺(大约6米)以外的物体,每次看至少20秒。

  规则3:一起制定玩游戏的“家规”

  在经历引入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出现过孩子不愿意停下来的状况,这在2岁的孩子身上特别明显,比如玩着 iPad,突然没电了,孩子会大哭不已,怎么劝都劝不了,或者说好要关动画片了,也很抗拒,整天都停不下来看动画片,到最后真是没辙了,这样子的苦恼,大家多多少少都遇到过的。

  面对这样子的情况,我们需要首先引导孩子走进规则、习得规则。一方面我们可以和孩子沟通,让他们选择自己想玩游戏的约定时间,自己安排合适的内容。在约定游戏时间段结束后,我们也要温柔、坚定地执行规则。(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制定规则,可以查看这篇文章:无法与孩子讲规则?那是因为你没做到这一步)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立规矩的过程要注意沟通的透明和双向性,我们要让孩子的想法充分“被听到”,让孩子从心底里有被尊重和理解的感受,他们会知道爸爸妈妈是懂得他们的,也是值得他们信任的。有了这个相互的信任,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孩子内化规则,学会自我管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