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羣裏媽媽們在討論一個事情:一個7歲的小男孩打手機遊戲刷爆了媽媽的銀行卡,這位媽媽仔細一查才發現,兒子居然陸陸續續在遊戲中花錢已經半年多了!

  這件事一說起,羣裏就炸了鍋,很多媽媽都表示:不能給孩子玩遊戲!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孩子對遊戲的興趣“扼殺在搖籃”。一時間感覺大家都束手無策、一片愁雲慘霧。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去年我參與錄製的一檔綜藝節目,其中一期,就是跟孩子們討論到底要不要讓小朋友玩電子遊戲,到現在印象還很深。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問現場的孩子們:如果爸爸媽媽發現你們在玩遊戲,他們會怎麼做?小朋友們的回答五花八門:

  說實話我還是有點喫驚,沒想到現在用粗暴隔離來阻止孩子玩遊戲的方式,依然佔據主流。可是在強行禁止後,孩子有沒有停下來呢?答案是 “並沒有”:孩子藏在被窩裏玩、玩不了爸媽的手機就盯上了爺爺奶奶的、實在不行就去小夥伴的家裏玩......

  爲什麼越是要管孩子,

  卻發現效果越難以見效呢?

  坦白說,面對“越禁止越要做”的孩子們,訪談中爸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虎媽狼爸式的粗暴禁止,卻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推到了孩子們的對立面。當和孩子對立起來的時候,雙方的有效溝通就會中斷,這時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有可能打上死結。

  在節目現場,我留意到一個孩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這句話讓我有點心酸,也很心疼這個孩子。統計數據指出,衆多小朋友沉迷於手遊、網絡直播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高質量陪伴的極度缺乏。

  孩子們跟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很少,或是父母太忙於工作,或是爸媽在外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或是來自單親家庭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也就不難想象了。對這些孩子來說,遊戲已經成爲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慰藉。

  別急,告訴你三招突破困局

  面對這樣子的事情,我們常會思考,管得太緊也不是,撒手不管肯定更不行,有沒有好的辦法讓我們可以在二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呢?

  答案是有的,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三件事來讓“玩遊戲”變成你和孩子溝通的橋樑,而不是雙方對立的壁壘——

  規則1:設置一個“不插電”空間或時間段

  首先要說的是陪伴。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使用電子產品的場合:喫飯時間、睡覺前1個小時、臥室裏、親子游戲時間。這些時間,都是孩子的“不插電”時間和空間。

  在“不插電”的時間段裏,大家都放下手裏的電子產品,一家人坐在一起喫頓飯、聊聊天,一起享受親子時光,讓這段時間成爲孩子的童年中最溫暖、難忘的時刻。

  無論現在的物質有多豐富、遊戲有多精彩,唯一不可取代的仍舊是父母的陪伴。人都有惰性的,如果看電視就能讓你知道故事,你可能懶得去翻書。小孩子也是這樣,如果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可以讓他們幾乎不需要動腦就可以獲得愉悅,還怎麼有心去探索呢?

  我們需要讓孩子們知道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比如一起玩桌遊、一起郊遊野餐,這樣遊戲就不再是孩子們唯一的選擇,他們就不會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遊戲中。

  規則2:共同選擇適合孩子的遊戲內容

  選擇遊戲這件事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來,一方面是過濾和把關遊戲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學習、思維碰撞。

  跟孩子討論的過程是一種非常有趣的互動。可能你覺得非常有趣的遊戲,並不合孩子口味;也許孩子喜歡的會讓你覺得很詫異,討論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比如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超級馬里奧》遊戲,兩個孩子卻發現裏面的世界是2D而不是3D,讓我們引發了一次空間思維的大討論。

  而選擇好了遊戲內容,接着我們就要對電子產品的內容進行時間管控。從總時長上來看,可以參考美國兒科學會關於電視產品的最新建議:

  18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與親人視頻聊天以外,避免電子產品的使用。

  18-24個月的孩子,如果想引入電子產品,選擇高質量的節目,並且確保和孩子一起觀看。

  2-5歲的孩子,每天觀看電子產品節目的時間不要超過1個小時。

  而從單次的使用時長來看,建議單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在15-20分鐘比較合適。這一點也遵循了美國眼科醫生的“20-20-20”護眼法則,也就是說在看電子屏幕後,每隔20分鐘要休息一下,看20英尺(大約6米)以外的物體,每次看至少20秒。

  規則3:一起制定玩遊戲的“家規”

  在經歷引入電子產品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出現過孩子不願意停下來的狀況,這在2歲的孩子身上特別明顯,比如玩着 iPad,突然沒電了,孩子會大哭不已,怎麼勸都勸不了,或者說好要關動畫片了,也很抗拒,整天都停不下來看動畫片,到最後真是沒轍了,這樣子的苦惱,大家多多少少都遇到過的。

  面對這樣子的情況,我們需要首先引導孩子走進規則、習得規則。一方面我們可以和孩子溝通,讓他們選擇自己想玩遊戲的約定時間,自己安排合適的內容。在約定遊戲時間段結束後,我們也要溫柔、堅定地執行規則。(如何溫柔而堅定地制定規則,可以查看這篇文章:無法與孩子講規則?那是因爲你沒做到這一步)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立規矩的過程要注意溝通的透明和雙向性,我們要讓孩子的想法充分“被聽到”,讓孩子從心底裏有被尊重和理解的感受,他們會知道爸爸媽媽是懂得他們的,也是值得他們信任的。有了這個相互的信任,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幫助孩子內化規則,學會自我管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