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四年,韩信自请为齐假王,汉王怒,张良陈平则劝刘邦消消气,不跟韩信一般见识,以大局为重。而在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之时,张良是怎么说的呢。

留侯张良是个好臣子,但却不是一个好同事。

或许因为出身的关系,张良远比萧何、韩信等人更懂得如何做一名臣子。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择三万户受封,当是不掺杂任何虚情假意的,然而张良却坚辞不受。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按照史料记载,张良的确是为刘邦做过很多谋划,于刘邦来说,张良的确很重要。

但却不是唯一的,陈平、郦食其等人完全可以代替张良。

但在张良的生命中,刘邦却是无可替代的,刘邦之外,张良曾两度辅佐韩王成,但都一事无成。

所以,张良那句「天以臣授陛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众所周知,若是没有刘邦的登坛拜将,或许韩信永远只能是普通将领,而实际上,若没有刘邦的三次接纳,张良也是个无人能识的谋臣罢了。

不止是在刘邦这里,就是在韩王成那里,张良也是很会做臣子的。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史记·留侯世家》

为什么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呢?

因为张良想让全天下知道,汉王刘邦并无东还之心,汉王刘邦愿意老死蜀中。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对张良的烧毁栈道赞不绝口,认为烧毁栈道帮刘邦麻痹了三秦王以及项羽,

然而实际上,这只是烧毁栈道产生的效果,但并不是烧毁栈道的本意。

经过鸿门宴上的纠葛,项羽和刘邦已是面和心不和了。

而在鸿门宴前后帮了刘邦大忙的张良,必然遭到项羽的忌恨,

张良是韩王成的司徒,以项羽小肚鸡肠的性格,必然会迁怒于韩王成。

为了使韩王成不受牵连,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

即,此时的张良并未把自己算作刘邦的臣子,所以利用刘邦烧毁栈道来帮韩王成。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记载明确指出了,张良劝说项羽,刘邦已经烧毁栈道,根本就没有东争天下的心思了。

言外之意是希望项羽不要再难为韩王成了。

然而,张良失算了。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史记·留侯世家》

项羽得知刘邦没有东归之意,便确定韩王成失去靠山,于是先废掉韩王成的王位,继而搞死了韩王成。

韩王成死,张良成了丧家之犬,只好再度投到汉王刘邦麾下,也从那时起,张良才一心一意地做刘邦臣子。

张良归汉,便排挤起同事郦食其来。

当时,郦食其受到刘邦的重用,面对强大的西楚,刘邦和郦食其商量削弱楚国的办法,郦食其献上一策。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此计,张耳陈馀也给陈胜献过。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甚至张良自己,也出过类似的计策。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刘邦在固陵吃了败仗,无力独吞项羽,甚至有被项羽翻盘的可能,这时候张良又叫刘邦大封诸侯了。

而在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之时,张良是怎么说的呢?

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史记·留侯世家》

相似的计策,他张良献就是妙计,郦食其献,就是亡国之计,这真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呀。

张良这次痛批郦食其,其实是张良第二次搞郦食其。

第一次是在刘邦西进时,张良指名道姓地叫郦食其去做说客,说服秦将投降,郦食其说服成功,张良又让刘邦发兵攻打已经投降了的秦将,直接把郦食其搞成了言而无信的小人。

郦食其之外,张良怕是还搞过萧何,甚至也搞过韩信。

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御驾亲征,留守关中的群臣都为刘邦送行,送至灞上。

当时的张良正生着病,强打精神爬起来,到曲邮见了刘邦,跟刘邦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请刘邦不要冲动,别跟英布硬碰硬;

第二件,请刘邦立刘盈为将军,监管关中的兵卒。

第一件是为刘邦好,当时的刘邦已然年迈且病,若是在战场上受个伤,很有可能命丧疆场;

第二件是为社稷好,刘邦在前线征战,后方空虚,若是哪个野心家趁机搞一把事,可以直接把刘盈掫下来。

谁有能力把刘盈掫下来呢?

毫无疑问是萧何萧相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史记·萧相国世家》

在张良献策「令太子监关中兵」后,在外征战的刘邦竟然多次派使者无了解萧相国的所作所为。

刘邦对萧何如此疑心,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哪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也未如此疑心。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

虽然鲍生说刘邦已经疑心萧何了,但如果仔细琢磨刘邦的行为,可以发现,与其说刘邦疑心萧何,不如说担心萧何,担心萧何被人所蒙骗,所以极力地拉拢萧何。

而在汉十二年这次,刘邦却一点拉拢的表示都没有,这才是纯粹的怀疑。为什么刘邦会怀疑久经考验的萧何呢?

当然是因为张良献的计策了,张良用计策表明他张良是绝对忠心的,于是刘邦让张良做太子的老师兼谋士,以备不测。

但却苦了萧何,也差点毁了刘邦和萧何几十年的友谊。

说张良搞刘邦,说张良搞郦食其,都是史书上记得明明白白的,说张良搞萧何,则只能是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进行推断,说张良搞韩信,则只能是大胆假设了。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四年,韩信自请为齐假王,汉王怒,张良陈平则劝刘邦消消气,不跟韩信一般见识,以大局为重。

张良、陈平的意见,在武臣自立为赵王时,房赐也跟陈涉讲过。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史记·陈涉世家》

后来,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和约,追击项羽,追到固陵,差点被项羽反杀,韩信、彭越等诸侯王又不到,于是张良建议刘邦大封韩信、彭越,韩信和彭越接到封赏,马不停蹄地赶来,与刘邦共会垓下,合力击项羽。

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又带着诸侯兵继续北上,略定了最后一个为项羽坚守的鲁城后,刘邦和诸侯军到达定陶,刘邦则突然闯入韩信的军营。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夺韩信军队的事,到底是刘邦自己的主张,还是有人替刘邦谋划的呢?我们已不得而知。

若是有人替刘邦谋划,这个人就极有可能是张良。

因为张良是个好臣子。

早在韩信自请齐假王时,张良就已经看出韩信有不臣之心。

后来建议刘邦大封韩信,也不过是为一时之便利,待到韩信失去用处。

张良便极有可能建议刘邦卸磨杀驴,夺去韩信的军队而保留韩信的封地。

如此做,刘邦不算负义又敲打了韩信,韩信也是无话可说——因为韩信的兵权和军队本就是刘邦给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