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图作品《溪山问道》局部

作者  曾进

距离开幕式还有

1 7 天

福盈来文化

意象丹青

曾进艺术简历

曾进,著名山水画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湖南画院特聘画家;长沙画院副院长;湖南省美协水墨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集罢归来担篓足,斜阳蹊树照眼明

意象·丹青

曾家图式新气象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李蒲星

绘画是艺术,以个性及风格为本。个性既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又有其核心突显的方面。以现代山水画而论,耳熟能详的是“宾虹墨”“抱石皴”“可染黑”等等,说的都是几代大师的个性核心所在。“曾家图”也是指个性中最突显的核心。要说清何谓“曾家图”,先要从山水画的本源说起。

中国的山水画,按照现代美学的认识论,乃主客合一,主中有客,客中有主的文化形态。主指的不仅是艺术家个人,还指作为群体的文人画家。山水画的主观性,首先指的中国文人集体所崇尚、信奉、追求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其次才是个体的艺术家,客则指的是自然万物及人文景观。主中有客是一种美学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要求,同样,客中有主也是一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要求,不能是照相摄影形式的写实主义。

中国山水画千余年的持续发展和独尊画坛固然得益于文明古国文人势力的强大及巨大影响力,同样也得力于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东西南北中自然万物的无限多样性。

云绕千山合 牛蹊带小桥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中展开进而形成历史。山水画之初,崇尚自然,形成了客显主陷的绘画格局。南宋以降,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独立的文人精神人格日益彰显,于是山水画为之一变,主显客陷到明渐派吴派清四王时代。山水画家不再以行万里路为必须,画中的自然几成僵化模式。明清数百年一味摹古走极端,破坏了平衡的阴阳之道。于是以石涛为代表的在野势力振臂高呼搜尽奇峰打草稿,到现代傅抱石等人更是重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旗,与现实主义的新文化新美术运动遥相呼应。于是,山水画又为之一变。而山水画的“曾家图”就是形成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时势所造,与时俱进的产物。

曾家图的创始人是曾晓浒。曾晓浒四川人,50年代就学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岭南大师黎雄才、关山月诸人,毕业后定居湖南长沙,近半个世纪常年往来于湘川之间。受时代风尚驱动,更有岭南宗旨训示,深入生活,深入自然,脚行万里,写生不断。

山水画千余年,董其昌简之为南北宗,而画史之南宗,却以江浙一带为代表,湘川腹地少有人杰。虽同为江南,地理学上曲折的丘陵地茂。自然之胜,不在一山一水之奇绝,而在山山水水之间相互结构的千变万化与幽深曲直。此种自然,外地少有,此种地貌,画史鲜见。无论是古代画家笔下的潇湘景物,还是现代画家偶到湖南的写生创作,都未能尽识湖湘山水的真实面目。

居住在湖南几十年,从未间断的写生查探,日积月累,自然是胸有丘壑。只是这个丘壑之独特为湖湘山水,这个山水之胜在它的山与山、水与水的结构之中。于是,就形成了以山水结构为核心突显的现代山水“曾家图“。

染尽青树做黄金

北派的高远,东南的平远,均极一时之盛,后来融合南北,但只是在南北画迹中各取一端,揉为一炉。固然不可,但并非自然山川的真实感悟感受,在真实的自然世界,其实又是另一番景象。

面对真情实景的湖湘山水巴蜀山水,三远的概念黯然失色,无所作为。要么是以固有的模式去看真实的自然,得出似是而非的结果,要么是直笔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走一条山水图式的创新之路。曾晓浒选择了后者,这即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

这是一条不归路,布满荆棘,意志力、创造力和定力,一样都不能少。

谁家茅屋在云间

借助于新时代新美学观念的力量,想摆脱模式山水画,直面真实的自然景物,却又有沦为西画写生的危险,有悖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规定。于是就像石鲁所言,一手伸向生活之外,还要一手伸向传统。对于中国的文人画家而言,最重要的传统绘画语言,自有与众不同的体悟认知。对于曾晓浒而言,最重要的传统绘画语言是山水画的结构或是“势”,因为只有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结构美学的把握,才能避免沦为“西画风景”的局面,但古代山水画迹和近现代大家的创作中所示的结构,都难以直接运用于湖湘巴蜀山水的描绘,惟一之途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创造出一种中国山水画史没有却又符合中国美学规律的山水结构图式。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思索感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画面上实验探索的过程。吹尽黄始见金,曾先生终其一生终于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山水画“曾家图”独特的画面结构,这是曾晓浒山水画最突显的个性。四年科班熏陶,岭南的美学理念,色彩成为山水中不可少的艺术语言。然而,在对传统的研究揣摩中,对笔墨独特形式意味日见钟情,于是在画面中,岭南大师们崇高的写生笔墨为传统的文人形式趣味的笔墨所取代。曾晓浒是四川人,虽然定居长沙,常年游走在川湘之间,巴蜀文化的飘逸之气为湖南本土画家所没有,于是,他的画中,结构复杂却不沉重,笔墨色彩千变万化。

枫林爱晚图

曾进是曾晓浒之子,大学时学的却是西画,毕业之后从事教学,教的也是西式的素描色彩。教学之余随父学画三十余年,却已窥其堂奥,几可乱真。由此可见家学渊源事半功倍之效。

说到中国画的家学渊源,也是代不乏人,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叔侄,宋朝的米蒂、米友仁父子,都是史泽流芳的典范。现代画史上更多,李可染李小可,李苦禅李燕,傅抱石傳益瑶。曾晓浒曾进只是其中之一,但显现出来的文化传承关系,却是一致的。

雨过春归绿意浓

和父亲一样,曾进的山水画均以自然为粉本,不仅遍画潇湘胜景,视野所及也包括北方的山山水水。但无论何处自然,描画于纸素之上,就是别一样的曾家图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构图饱满,大多不留天际。总有山石冲出画外,不求自然的表面完整,如《匡庐千重翠》、《大围山景》、《青崖绝谷》等,山峰都走出画外。有的画如《幽谷呜溪》更是如近景扑面,不见山峰轮廓。峰无主次之分,重重叠叠,起承转折,环环相扣,令人想起刘国松的画若下棋的理论。一子落下,因势利导,虽似漫无章法,实则步步相生,形成统一的图式和复杂的结构。因为没有事先的预构,所以能随机应变,千变万化,从不流于模式化的复制和变相复制。遍览现代山水画坛,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颇与曾家山水图式类似的是陆俨少的山水画及其理论,不同之处在于陆俨少山水图式趋平面化,在平面图式中显示结构的无穷变化。而曾家山水图式是立体状,在立体图式中显出结构的丰富多样。这自然是湖湘巴蜀自然山水的赠予。此种山水之间,多有乡民憩居,山与山之间,多有山道相连。于是,在曾进的山水中,总有显现纵深的山道和行走在山道上的人与牛羊。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与人物结合得如此生动有趣,实属罕见。

近水楼台先得月,识得乃父精髓,承中国画之优良传统,熔中西技法于一炉,曾进的山水流露出属于他自己的气质,他可以随时利用所掌握的西画写实造像的理念去观察对象,又能迅速自然潜心到中国传统山水大写意艺术中去探索追求,可以说西画的基础增加了他创作魄力与胆量,让传统绘画更具生命力。在《溪山问道》一画中就可窥见到一股雄强之气,刚毅之气。“青壁下寒泉,阳崖隐深观。兹山有道气,会遇或天纵。”湘西山水宏阔、神秘、幽深,此画构图取一般人不敢尝试的头重脚轻之手法,劈面邪压的主峰以出穴形式呈现;远山折落有致,树有倾斜与扭转,溪山深虚,水若有声;层层递进的道观在墨色中虚虚实实神秘莫测,屋脊、飞檐、斗拱、廊柱、石阶用笔质朴厚重、准确生动,既有西画的透视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写实;点景人物与拱桥飞瀑相得益彰。该画整体手法上以小画方式处理大画,在气象万千中求得刚骨、大气磅礴之势。以物写景,不以景限我。渗透古法,在古法中独辟蹊径。

溪山问道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家学渊源虽是重要缘由。但曾进的人品与艺品也是成就他的因素之一。他谦卑,低调,从不张扬的性格,与父亲如出一撤。他的画,有中华民族艺术浑然一体的充盈与丰沛,更有积极的心态。他是单纯的艺术家,对铺天盖地的炒作不以为然,应了他那句:少一份世俗,就会多一份天真。其实画家的天真,正能体现作品的纯粹。

回归到主题,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偏重笔墨皴法,究其原因,是图式的单一。实际上,以绘画语言而论,整体的图式语言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具体的笔墨皴法语言。当代山水画的创新固然是各求其胜,但图式语言却是最有宽度的一条传承大道,得湖湘巴蜀自然之功,曾晓浒大刀阔斧创新于前,曾进必定是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披荆斩棘、继承与创新的那个人。 曾进作品欣赏

集罢归来担篓足,斜阳蹊树照眼明

雪峰山写生

溪山清茗

林壑有佳色,白云映清秋

雨过春归绿意浓

石径盘盘入晴霞

飞流幽壑鸣

走马瀑布

永顺小溪写生

枫林爱晚图

雨晴山色欲入秋

青壁下寒泉 往期

精彩回顾

王羲之、米芾、赵孟頫“书”《静夜思》,谁更胜一筹?

真功夫!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品味生活,阅读人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带你领略浩瀚的文艺世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