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再有外地朋友來湖南

可以不用糾結去哪玩了

11月8日,湖南十大文化地標出爐

炎帝陵

舜帝陵

老司城遺址

嶽麓書院

岳陽樓

毛澤東同志故居及紀念館

劉少奇同志故居及紀念館

芷江受降紀念坊

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濱江文化園

憑藉超凡實力和超強粉絲團

獲選湖南文化地標

本次推選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活動自今年1月12日啓動以來,全省共有140餘家文化地標單位參與申報,85個單位進行了網絡投票,60家單位參加現場答辯,網絡投票總數達873萬票。

經過“廣泛發動、申報推薦、專家初評、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現場答辯和組委會集體研究”等環節,以候選地標的文化內涵、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爲依據,最終評選出入選地標。

湖南文化地標(2018)頒獎詞

炎帝陵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首創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工業文化,啓商貿文化,創民族音樂……他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讓炎帝陵始終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莊嚴肅穆的炎帝陵宮殿,古香古色的巨大建築羣,與自然風光和炎陵十大名景交互輝映,讓整個炎帝陵景區更加幽靜秀麗、蔚爲壯觀。炎帝陵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地位,成爲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祈福觀光、感知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的勝地。

舜帝陵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毛澤東把一生中想象力最爲瑰麗斑斕的詩歌獻給了九嶷山。《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

舜,是中華民族傑出先祖之一,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名列“五帝”之一。舜帝陵矗立在峯巒如聚的九嶷山下,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讓它無愧於“華夏第一陵”的稱號。五年一祭的舜帝大典,萬人雲集於此,既爲尋祖溯源,欣賞絕美風光,更爲緬懷和承繼舜帝“勤民事”“苦憂人”“只爲蒼生不爲身”的以德化民精神。享有“九嶷聖山”“德源福地”美譽的舜帝陵,巍然屹立於永州大地上,更矗立在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心中。

老司城遺址

“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這是史書對老司城當年繁榮景象的記載和描寫。它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時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老司城遺址與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遺址周邊文化底蘊厚重,民族特色鮮明,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織錦技藝、打溜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千年,鮮活生動,絢爛多彩。老司城遺址不僅是湖南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爲盛!作爲我國曆史上四大書院之一,千年學府門楣上的這副對聯,喊出了湖南人敢爲天下先的雄心和霸氣。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書院八景裏的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着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

嶽麓書院自北宋開寶九年創立以來,一直絃歌不絕,人才輩出,是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教育的沃土重鎮,是無數學人心目中的神聖殿堂,是湖湘文化“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的生動寫照,更是展示湖南的一扇文化窗口、一張靚麗名片。“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三湘大地特有的精、氣、神,在這裏活了。

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樓,俯瞰洞庭,前望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爲“江南三大名樓”。登斯樓也,可以觀水天一色,攬無邊風月,看八百里洞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千百年來,多少湖湘士子、文人墨客,來這裏弔古臨風、憑欄放歌,打下了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烙印。這一座矗立於洞庭湖畔的閣樓,它的每一塊青磚紅瓦,它的每一根橫樑立柱,都浸潤着華夏文明的傲風忠骨,都碼放着三湘兒女的憂樂情懷。天下洞庭岳陽樓,忠誠擔當寫風流。

毛澤東同志故居及紀念館

這裏,是“紅太陽”冉冉升起的地方;這裏,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學習和生活的故鄉;這裏,是一家忠烈播撒革命火種的戰場;這裏,迴盪着“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忠誠、無畏與擔當。一座青山環抱、翠竹婆娑的江南宅院,引發了億萬世界人民前來瞻仰;一尊樸素莊重、自信豪邁的領袖銅像,凝聚着中國共產黨人誓言不忘初心的目光。

韶山毛澤東故居及紀念館,生動呈現了毛澤東從立志救國、探求真理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輝煌人生歷程,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開國領袖的豐功偉績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承載着革命精神,演繹着愛國主義,彰顯着民族自信,令人熱血沸騰,激發豪情萬丈。這一座普普通通的韶山民居,不僅是中國人民心中一座偉岸的文化地標,而且是世界人民心中一座高大的精神豐碑。

劉少奇同志故居及紀念館

一代偉人振華夏,九州赤子仰花明。花明樓因一座讀書樓而得名;花明樓因一個人——爲黨爲軍爲國之卓越貢獻、思民愛民爲民之偉大情懷而名垂青史,讓萬民景仰。劉少奇同志故居及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完整、系統介紹劉少奇同志生平業績的展示平臺,也是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宣傳少奇思想、弘揚中華文化、傳承紅色革命基因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濃墨的家國情懷,鋪就共和國的風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定格了一種不朽的精神。

芷江受降紀念坊

在雄雞高昂的中國版圖上,有一個地方絕對不能遺忘,它就是——芷江。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這座湘西邊陲小城,見證了日本降使向中國軍人脫帽鞠躬,呈交侵華兵力部署圖,接受投降詳細規定備忘錄的歷史瞬間。這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重要標誌,震古爍今,彪炳史冊!

芷江受降紀念坊,青磚砌就,線條剛毅,四柱三拱門造型宛如一個“血”字,寓意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全面勝利,是3500萬同胞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更彰顯了“血債要用血來償”的民族血性。

芷江受降紀念坊,抗戰勝利凱旋門。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見證,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標誌性建築,是中華民族偉大不朽的歷史豐碑。

它告訴我們和我們的後人: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更警告一切侵略者:凡犯我中華者,必自取滅亡。

湖南省博物館

這裏是傳承湖湘文化的基因寶庫,這裏是華夏民族多源頭文明的見證,這裏是人們瞭解湖湘文明進程的鑰匙,這裏是領略湖湘文化奧祕的重要窗口。

歷經60餘載風雨洗禮,一座省級博物館,享有了世界盛名。2017年竣工的新館建築,以“鼎盛洞庭”爲創意源泉,湖湘人文、中國傳統與現代文明在傳承中弘揚,於交融中生輝。湖南省博物館在凸顯中華文明和湖湘文化博大內涵的同時,把這座富有文化深意的建築,打造成了文化自信、文化強省的嶄新地標,讓“共有、共建、共享”的理念在這裏化爲了閃光而生動的踐行。

湖南省博物館——我們的博物館。

長沙濱江文化園

從高聳入雲的景觀塔俯瞰,長沙市圖書館、博物館、規劃展示館和音樂廳錯落有致,在湘江與瀏陽河交匯處,激盪起朵朵文化的浪花。

整體建築羣猶如由河流衝擊出來的沙堆礫石一般,在天地之間崛起,象徵湖南人民勇往直前、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契合了湖湘兒女不礙於物、不滯於心、無拘束、無掛礙的“流觀”審美情趣。

在城市建設中彰顯文化引領,在惠及全民中促進文化繁榮。長沙濱江文化園,已經成爲湖南公共文化建設新的標杆,是長沙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有力證明。在這裏,你可以於書香裏徜徉,可以於歷史裏沉思,可以於旋律裏遐想……

一座文化園,無限風光,萬千風情。

來源 | 文廣新長沙、長沙晚報、瀟湘晨報

編輯 | 劉燕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