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于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的《故宫日历》重新面世十年,似是故人来访。碑帖集字的日期节令、甄选于浩瀚宝藏的文物珍藏,交相辉映,伴随你的岁月流淌。它是集腋成裘的国宝日读,也是你点滴积累的个人宝藏。

  △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故宫日历

  己亥年,生肖猪,猪生性快乐勤奋,有金猪送福之喻。因此《故宫日历》选取表现福猪与富足生活的文物,以飨读者。

  

  故宫日历·2019

  作为极具辨识度的“红砖头”,《故宫日历 2019年》以猪为主题,选取院藏文物中表现福猪与富足生活的文物,呈现金猪喜贺岁,盛宴长相欢的喜乐场面。

  

  

  故宫日历的缘起

  

  故宫日历的故事可以追溯至1933年,彼时故宫博物馆刚刚成立8年,主要的工作集中于对藏品的整理、研究。因为封建王朝时期内府珍藏均为帝王独有,寻常百姓对朱红城墙内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据说刚刚开放参观区域的时候,每天游客们被挤掉的鞋能装好几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馆藏文物科普性质的《故宫日历》应运而生,样式上沿用传统月份牌形式“一天一页一撕”,正面是年份日期,背面则是一幅文物相关的图片。

  

  △民国时期的故宫日历

  这款日历在民间大受欢迎,堪称当时的“社交头号礼物”,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就曾在日记中记录过友人相赠《故宫日历》的事情。然而因为战乱,仅仅出版五年的《故宫日历》戛然而止。直到2009年,故宫中上世纪30年代出版物的发掘研究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仅存的几本《故宫日历》具有重大的再版意义。

  

  “红砖头”才不只是“月份牌”

  

  于是隔过77年时光,《故宫日历》终于得以“复生”。如今生活需要更多的仪式感,日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月份牌”,而是走上装帧精美、设计独特的路线,放置在书桌、床头为生活增添情调。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日历形形色色近二百种,2009年就开始销售的《故宫日历》算得上是其中元老级的“爆款”,因为包裹日历的布面所用颜色,正是象征故宫的红墙色,所以被公众昵称为“红砖头”。

  △《故宫日历·2019年》

  据出版社介绍,2009年《故宫日历》是以1937年版为蓝本复刻,只不过页面排版形式改为西式翻阅,左页为文物藏品页,右页为日历页。

  那个时候故宫方面还没有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所有的日历都通过传统的书店进行销售,虽然宣传力度不可与今日相比,但销量一直稳居三联书店畅销榜的前十名,乃至是前三名。

  

  在外观设计方面,《故宫日历》的封面采用精装硬壳包裹以宫墙相似的红布,封面、书脊处“故宫日歴”四个字则是《史晨碑》汉隶集字,这在民国时期曾经风靡一时,1935年和1937年出版的《故宫日历》也是采用相同的款式。

  内文统一使用简体字,只有每页的日期仍采用1937年版的碑拓集字,并且从2014年开始,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也开始采用碑拓集字,多出自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书迹。

  曾经有热心网友将《故宫日历》中所用的碑拓集字做了详细统计,并且当作字帖,每天比对着来练习书法。内页排版布局则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日历页原来电报代码的位置改为了节日纪念日,底端留出两行空白以做记事之用。

  

  故宫日历为啥畅销到没朋友?

  除了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文物图片,《故宫日历》畅销10年的秘诀还在于它充实的社交性。

  

  前文曾提到,在30年代,《故宫日历》就堪称“社交头号礼物”,而“复生之后”一批批脑洞大开的文博爱好者也在不断开发出更多新“玩法”。

  据《故宫日历》责任编辑徐海介绍,有的读者会每天清晨拍一张当天的日历照片,发送在朋友圈充当打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还有读者将《故宫日历》当作亲子读物,睡前给孩子念一段文物简介,配合图片再加入自己的讲解,日积月累让孩子对中国文化有更立体的认识;更有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多年来一直支持“日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还特意雕刻了一套主题印章送给出版社。

  物质生活日益充实的社会,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使用体验,日历自然也不例外,《故宫日历》无论是外观装帧、内容编排还是社交互动都充分满足了用户需求,自然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红砖头”使用说明

  

  买赠活动

  前100名购买《故宫日历·2019》的朋友,均赠送一本价值68元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共58种),这套丛书从圣书《论语》到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从中国谋略《孙子兵法》,到道家的美丽世界《淮南子》;从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到史笔与文心的《文史通义》;每一册都是经典,每一本都值得珍藏。机会难得!随机赠送,先购先得!

  活动日期:2018年11月7日至2018年12月31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