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留下不少有名的古诗词中都是有关战争的,其中有一个地方总是频频出现,这个地方就是“楼兰”。

楼兰古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王国逐渐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为什么会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史记·大宛列传》: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这是楼兰一名最早被汉人所知的出处。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后来,这国度又突然消失了。至于消失的原因,至今学界众说纷纭。

然而,楼兰古国却异常活跃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之中。比如王昌龄《从军行》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李曾伯《水调歌头·万里长淮北》的“驰志在楼兰”,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的“却将旧斩楼兰剑”,李白《塞下曲六首》的“直为斩楼兰”等等。

刀叔个人曾做过详细的统计: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这几个诗词最繁荣的时代,包含有“楼兰”这个词语的古诗词竟然有84首。在这84首中,针对楼兰不是“破”就是“斩”、不是“斩”就是“指”的共有68首!

貌似这个地方总是让中国古代的中原人士很讨厌,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来说说。

不要看楼兰仅仅是个“城廓之国”,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在这里南北分道。因此,这里不仅仅是交通要道,还是西域信息集中地,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就像战争时期的襄阳、徐州等。因此,这个国家的态度,会影响着周边大国军事、外交、经济等战略策略。

占据着如此有利地理位置的楼兰究竟是个暴脾气还是个软柿子呢?答案是墙头草。

汉武帝时期,张骞从西域归来带来了很多消息,汉武帝遂派使者通往西域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准备搞点跨过生意,顺带着拉拢点小弟一同对抗匈奴。使者走到了楼兰时,楼兰国王却十分不讲究:不是给扣下,就是半路打劫。

楼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又会影响着大汉帝国和匈奴的军事态势,汉武帝自然格外关注。因此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从票侯赵破奴及王恢率兵数万攻打楼兰。赵破奴领700轻骑率先赶到,攻破楼兰,俘楼兰王,楼兰降服于西汉。

匈奴知道楼兰向汉朝投降后,又派兵攻打了楼兰。楼兰惨被两大国攻击,不得不向汉朝和匈奴两方面派出质子,也就是国王的儿子,扣押在两国。

也就在这时,汉朝、匈奴、楼兰暂时达到了一种平衡,楼兰事件暂时作罢。等到李广利征大宛时,这个国家却又”犯病“了。受到匈奴的威胁,楼兰不得不又去打劫汉朝军队。不出意外,汉朝又派出军队对楼兰做了一次回访。这次,楼兰王又被生擒了。

对此,楼兰王曾对汉武帝诉苦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汉武帝也觉得太难为他了,便放他回国了。

公元前92年,这位楼兰王死了,距离第一次被汉朝军队生擒(公元前108年),仅仅十六年。十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短的是汉代人民平均寿命才四十余年,长的是神雕大侠饱受相思之苦整整十六年。

当时遣送到汉朝的楼兰质子因为犯了法,被处于宫刑,尔后并未归还给楼兰。另一边的匈奴则机灵了,抢先把送到匈奴的质子给还了回去。就此,楼兰又倒戈到匈奴这一边,继续扣押汉朝使者,继续做着打劫的生意。

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到了汉昭帝时代,汉昭帝忍无可忍了,准确的说应该是霍光忍无可忍了。因此,遣平乐监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这位安归同志就是曾经被送到匈奴的质子,后来成为楼兰王。汉朝后立尉屠耆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至此,楼兰被大汉帝国彻底给“破”了,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

楼兰被大汉帝国彻底给“破”了,唐宋诗词人在了解到这段历史后也“high”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后续的几个中国古代朝代屡屡受到西域的威胁,不管是突厥、党项还是瓦剌,各朝统治者都希冀自己能像大汉帝国那样,能够彻底统治西域。

然而,翻开厚重的史书,值得荣耀的却只有远远守望长安的裴行俭和郭昕,以及抬棺出征的左文襄。

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武力至上的国家,当我们在评论一位伟人的时候也都会用文治武功来去衡量其生命的厚度。但是,对于屡屡挑衅、背信弃义的小人,我们能够做到“虽远必诛”。

我们渴望和平,却也不惧挑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