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君武

1915年4月24日,中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出生。

華君武簡介

華君武,著名漫畫家、美術活動家。別名華潮,祖籍江蘇無錫,1915年4月24日生於浙江杭州。原籍無錫盪口。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人民日報》美術組長、文學藝術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祕書長、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副主席、顧問,中國文聯委員、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華君武長期從事漫畫創作。上中學時就曾在《浙江日報》、《論語》、《時代漫畫》、《獨立漫畫》、《上海漫畫》、《辛報》、《大美晚報》、《華美晚報》等報刊上發表漫畫作品。在延安期間,爲《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並和蔡若虹等人合辦《諷刺畫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近20年來,他在各大報刊上發表了700多幅漫畫,出版有26部漫畫集和兒童文學、諷刺詩的插圖集。著有《我怎樣想和怎樣畫漫畫》,出版漫畫作品集20餘種。1998年12月,中國美術館舉辦華君武漫畫展,展出了自1936年9月以來60餘年間的漫畫原作131件。其漫畫作品緊扣時代脈搏,構思幽默機智,筆法簡練而富有民族特色,風格獨特,因而獲得廣泛好評。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時,華君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人物生平

1915年4月出生於浙江杭州,原籍江蘇無錫盪口鎮,漢族。

1930年高小畢業,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創作漫畫《打預防針的學生》刊於校刊。

約在1931年作《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漫畫,刊於《浙江日報》。

1932年中學畢業會考,因反對校方對學生搜身,被浙江省第一中學開除。

1933年——1936年,在上海大同大學附屬高中讀書。

1936年——1938年8月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任初級試用助理行員。

1933年——1938年正式漫畫投稿生活。

1938年8月——1938年11月從上海到陝北,入陝北工學48隊。

1938年12月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高級班,漫畫研究班任研究員。

1940年——1945年先後在藝術指導科,美術工場,美術系任支部書記、教員。

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8月調魯藝文工團被派去東北工作,11月到瀋陽,12月調東北日報工作。1946年1月到6月任記者。

1946年6月——1949年12月在東北日報文藝部創作時事漫畫,任編輯部支部書記,1949年任東北局直屬第三總支書記,12月30日調北京人民日報工作。

1950年1月——1966年任人民日報美術組長、文學藝術部主任、編輯部支部書記。

1953年起任職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祕書長,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顧問。

曾任文聯全國委員,黨委副書記。文革後任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曾任中共八大代表,全國人大1、2、3屆大人代表,全國政協5、6、7屆全國委員。現任全國文聯榮譽委員。全國美協顧問。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時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創作歷程

創作大致可分爲“上海時期”、“延安時期”、“東北時期”、“北京時期”四個階段。

●上海時期:漫畫創作的始端

華君武191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華君武在自己的自傳《漫畫一生》中是這樣敘述的:“我自幼喜歡繪畫,但一畫靜物,就很狼狽,總也畫不像,我喜歡用比較隨意的、寫意的手法畫畫。這符合我的性格,最終我選擇了漫畫。”華君武開始學漫畫是在初一,那是一幅學校裏面學生打防疫針的漫畫,他看到一羣在打預防針的學生很調皮,雖然打針是有點疼,但是卻故意裝出很疼的樣子來,於是他就畫了學生打針時裝出的鬼臉,沒想到這幅畫居然在浙江省立一中的校刊上發表。後來,他又用漫畫表現“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被《浙江日報》刊登出來。從此,華君武開始了他漫長的漫畫生涯。

1933年,華君武到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上高中。在上海的五年生活,成爲華君武漫畫創作中第一個重要的時期。到上海以後他就開始往更多的刊物上投稿。那時的上海有很多漫畫界的重要人物:豐子愷、魯少飛、張光宇、葉淺予等,也有衆多專門登載漫畫的刊物。華君武一開始就選中向林語堂主辦的雜誌投稿,後來就畫得多了,便不斷地投稿。到1936 年第一屆全國漫畫展覽召開時,華君武已被選爲籌備委員。可見這位二十歲出頭的青年漫畫家,在當時的上海漫壇已贏得了一席之地。

他向漫畫界前輩學,也向報刊書籍上的外國漫畫家學。華君武當時是以畫“大場面”著稱的,一張畫往往畫上幾十成百的人物,這就區別於其他的漫畫家,而有了自己的特色,如《一二九運動》、《江北大世界》等就是這一類型的作品。雖然這一畫風並沒有延續很長的時間,且有明顯的弱點,但仍然清楚地表現出華君武在早年便已具有的可貴的獨創精神。

●延安時期:民族化、大衆化的漫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日本侵佔上海後,華君武不願當亡國奴,他瞞着母親,在別人的幫助下從上海出發,經過香港、廣州、長沙、漢口、重慶、成都、西安到了延安。正是從延安開始,華君武的漫畫與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緊緊的交織在了一起。

在延安最初的幾年,華君武的漫畫繼續模仿外國人那種漫畫的表現方法,並不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他們在牆報上面畫連環畫、宣傳畫,老百姓會看津津有味,但一看漫畫就看不懂。後來華君武的漫畫就往民族化、大衆化方面追求,延安去的老百姓不喜歡看,那麼就要轉變,就要深入到工農兵當中去,學習他們的語言。華君武說:“這都是後來我追求的一個方面,假如沒這些東西,我的漫畫也不會這樣,所以現在我說真話,沒共產黨對我的培養,我就沒今天華君武的漫畫。”

在延安最初的幾年,華君武的漫畫繼續模仿外國人那種漫畫的表現方法,並不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他們在牆報上面畫連環畫、宣傳畫,老百姓會看津津有味,但一看漫畫就看不懂。後來華君武的漫畫就往民族化、大衆化方面追求,延安去的老百姓不喜歡看,那麼就要轉變,就要深入到工農兵當中去,學習他們的語言。華君武說:“這都是後來我追求的一個方面,假如沒這些東西,我的漫畫也不會這樣,所以現在我說真話,沒共產黨對我的培養,我就沒今天華君武的漫畫。”

華君武所創作的《1939年所植的樹》,是當時最受爭議的一幅作品。這幅畫很簡單,畫的是延河邊上有一棵光禿禿的樹。華老回憶說:“那個時候,漫畫都是跟社會、生活常發生一些聯繫,不像現在有一些叫休閒漫畫,那就沒有關係了,我們那個時候也沒休閒漫畫,那個時候的漫畫終究要對現實裏邊看出一些矛盾來,看出一些問題來,就是做漫畫的題材,所以那個時候在延安,一天到晚,在我們魯藝到延安城裏要走十里路,要到楊家嶺要走十幾裏,那個時候延安什麼也沒有,就是黃土,黃土有的種的兩棵樹,這兩棵樹也沒人管,到後來,那個樹光是一個樹幹,都被牲口吃了,也沒草,延安很苦的。——因爲那個時候要植樹,再過一兩年,還是那個樣子,這麼高,再高一點,這麼細一根棍,所以常常來來往往過去,老看見這個東西,我就認爲,種了樹又不去管理它,就畫了這幅漫畫。”

毛主席看了這幅漫畫後,專門把華君武請到了他的住處,就漫畫的創作進行了一次長談。他認爲,可以批評不好好管養樹的現象,但應該讓讀者知道是哪個地方種樹不管樹,不要讓人家以爲整條延河的植樹都不好了,要把一般和個別,全局和局部區分開,不要以偏概全。

此後,華君武片面性的漫畫相對減少了,他的漫畫作品無論在題材還是在風格上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鋒芒直指民族的敵人和階級的敵人,產生了一批佳作,如《肉骨頭引狗》、《豐收》、《誘降》等。延安時期,限於當時物質條件,華君武漫畫的創作和發表不多。

●東北時期:“蔣介石”的漫畫形象

1945年6月,華君武參加魯藝文工團,前往東北解放區,到《東北日報》工作,一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在東北的五年,華君武的漫畫,開始被廣大老百姓所熟知。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內容多是揭露美帝國主義援助蔣介石打內戰和反映蔣家王朝的崩潰,及時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進程。

華君武這一時期作品最爲突出的特點就是成功的塑造了“蔣介石”的漫畫形象。也許是這一形象太有感染力了,哈爾濱的國民黨特務組織竟以“誣衊領袖”的“罪名”,將華君武列入暗殺的黑名單。那麼華君武是如何刻畫這一令敵人望而生畏的“黨國領袖”形象的呢?畫家自己曾作如下回答:

“這個漫畫形象的蔣介石穿着一身美國大兵服裝,那時蔣介石就是依靠美國的援助纔有力量來打內戰的。蔣介石的生理特徵是光頭、高顴骨、小鬍子和凹進去的眼珠,我除了刻畫、誇張這些特徵外,還在蔣介石的太陽穴上貼了一塊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的膏藥……舊上海許多男女流氓常常貼着這種膏藥……雖然蔣介石當時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這塊小小的膏藥卻表現了蔣介石的流氓本質。”

“當時蔣介石最感到頭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這塊小小的頭痛膏藥也暗示天天打敗仗的蔣介石無時無刻不在頭痛……現實中的蔣介石總是道貌岸然,神氣十足,穿着總統服,但是在漫畫裏他卻穿了美國的士兵服,因爲他是美國反動派的走卒。在生活裏他並沒有貼着頭痛膏藥,但是畫上的蔣介石卻天天貼着膏藥,讀者並沒有感到不合理,反而感到很像蔣介石……”在這段話的最後,華君武寫道:“漫畫不僅要對形刻畫,也要對神刻畫。”真是一語道出真諦。蔣介石的漫畫形象,所展示的不僅是生理特徵,更是他反動的政治本質。

《磨好刀再殺》、《在反革命的後臺》、《肅清貪污遊戲》、《進攻的踏腳石》、《運輸隊》、《教師爺陳誠》、《春天到,河冰解》、《就位》、《打了再給》等都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總之,華君武這些以蔣介石及美帝國主義者、國民黨反動派爲主要人物的畫作,既揭露和打擊了敵人,又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充分發揮了漫畫作爲輿論武器的作用,同時也在中國漫畫史上留下了一大批巧妙的藝術佳構。這些作品的創作標誌着華君武獨特畫風的正式確立。這種風格將在他下一階段的藝術實踐中得到延續和發揚光大。

東北的四年半,是華君武漫畫創作的一個高峯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實現了一次重大的飛躍,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因此,華君武成爲解放戰爭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漫畫家之一。

●北京時期:內部諷刺漫畫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12月,華君武即由東北奉調入京,任美術組組長,負責美術和攝影,後又改任文藝部主任。當時《人民日報》是十分重視漫畫工作的。華君武在紀念《人民日報》創刊五十週年的文章中,這樣回憶:“五六十年代範長江、鄧拓關心漫畫,我們請他們和漫畫作者見面,講解時事,分析問題,談政策,提高大家的認識,對漫畫創作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報紙培養了漫畫家。”

從1953年起,華君武兼任中國美協的領導,後來更以主要精力處理美協的事務。這樣他的漫畫創作也從配合時事新聞轉向關注社會生活。這種變化十分值得重視。這一時期華君武漫畫按題材大致可分爲國際時事類、漫畫插圖類和內部諷刺類。

這一時期,華君武漫畫創作中,更爲突出,也更爲重要的是爲數衆多的“內部諷刺漫畫”。這類作品多發表在1959年至1965年的"東風”副刊上,畫家稱它爲“小小試驗田”。前面提到抗戰期間的1942年華君武等三人曾在延安辦過一個“諷刺畫展”,由於當時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尚未發表,畫作在諷刺態度和諷刺分寸的把握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後華君武的創作重點轉向對敵漫畫方面,但他從未放棄對社會生活題材的思考與探索,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克服了以往的弱點,而將漫畫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功能重新恢復和發展起來。談到此舉的目的時,華君武有如下感慨:“新社會也存在舊思想、舊意識,這是人們頭腦中從舊社會帶來的。共產黨反對這種舊的思想、意識、作風,所以提出世界觀的改造……舊思想不會因爲社會制度的改變而自動消滅,這就是社會主義長期存在的矛盾。漫畫批評諷刺舊的也就是幫助建立新的……。”1957年毛澤東發表兩種不同性質矛盾的著名論斷,更堅定了華君武的這種看法。不久他便推出了“人民內部諷刺漫畫”。畫家本人就此類漫畫的創作原則總結了三條:“一,畫錯誤的思想不針對人,亦對事不對人之意。也可以避免‘自動對號入座’。二、漫畫是一種批評,對待人民內部也要與人爲善,不要醜化。三、也批評人性中的弱點,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學等等,以擴大漫畫的題材。”

再如批評動不動給人扣大帽子的《杜甫檢討》,批評長篇空洞發言的《誤人青春》,批評生造簡化字的《倉頡認字》,批評多子女的《大”小家庭”》,批評佔用公用電話胡侃的《生根》,批評杞人憂天生活態度的《看醫書》,批評相聲水平不高的《聽相聲?》等,都給讀者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可謂常看常新。

華君武建國後17年間的作品,無論是思想的深度還是選材的廣度都超越了以往,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其個人風格也更加顯著地表現出來,爲羣衆所熟悉和喜愛。尤其是那一部分“內部諷刺漫畫”在禁忌頗多的五六十年代,顯得彌足珍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華君武的許多作品被稱作”罪證”,他遭受了長時間的批判,被迫擱筆十年,這卻是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華君武作品

華君武一生漫畫作品無數,代表作品有《疲勞過度症》、《肉骨頭引狗》、《1939年所植的樹》等,出版有《華君武漫畫選》、《華君武漫畫》、《我怎樣想和怎樣畫漫畫》,以及諷刺詩、文學插圖等二十四冊。

早期漫畫作品,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一二·九運動》、《江北大世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報告,我何時失蹤?》《骨灰瓶作沉默的凱旋》;

延安時期內部諷刺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準時到會的同志》、《軍民關係》、《延安新愚公》、《摩登裝飾》、《晚會》;

1939—1949國際國內時事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誘降》》、《榜樣》、《肅清貪污遊戲》、《就位》、《進功的踏腳石》、《磨好刀再殺》、《運輸隊》、《春天到,河冰解》、《在反革命的後臺;

1950—1959國際時事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森豪威爾:請進來吧,已經打掃乾淨了》、《艾森豪威爾的新年禮物》、《鳴鑼開道》、《唐寧街小景》、《對影成四人》、《熱昏》、《深夜過墳堆,吹口哨壯膽》、《東風吹殘燭》、《艾森豪威爾病情公告》、《日落西山》;

1950—1959內部諷刺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異曲同工》、《孟母四遷》、《風信雞》、《屁股倒坐了的藝術家》、《誰幹剃頭的》、《寂寞無聊》、《“老大爺,我們是想演戲給你們看的……”》、《疲勞過度症》、《 聽相聲?》、《“奶奶,您看我們在哪裏?”》;

1960—1980國際時事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蚊從草出》、《美國月光曲》、《艾森豪威爾在飛機場》、《總統的新衣》、《亞洲風暴後的對話》、《落葉而知秋》、《地獄牌局三缺一》、《肯尼迪:你知道嗎?我們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綵鳳?烏鴉?》、《肯尼迪出浴圖》;

1961—1965內部諷刺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公牛擠奶》、《倉頡認字》、《“這下,你總要笑了”》、《誤人青春》、《杜甫檢討》、《看操季節》、《大“小家庭”》、《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科學分工?》、《生氣的老黃忠》、《“你幹什麼?”“等着乘涼。”》、《等地心吸力發生作用》、《看醫書》、《涮羊肉還是涮羊毛?》、《閒看螞蟻打架》、《跳皮筋》、《自居於商品地位》、《決心》;

1976—1980內部諷刺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風起兮花飛揚,風長細腰是彈簧》、《“你幹什麼?”“書架太遠。”》、《平平挖挖平平挖,挖挖平平挖平平》、《刺蝟開會》、《孺子牛變成老爺牛》、《比慢》、《貓虎同宗》、《公家出錢的長途電話》、《龜兔競賽新解》、《死豬不怕開水燙;

1981—1983內部諷刺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三個事後諸葛亮……》、《代擬“月亮灣的笑聲”電影宣傳畫》、《音樂會義務伴奏之象》、《鳳尾魚罐頭》、《夜來火車聲,會議知多少》、《文明處不文明》、《欲與古蹟試比高》、《笑問客從何處來》、《關於電影的童話》、《我不是拍美女,我是拍全民植樹》、《捧着的臺柱》、《魔鬼變天使》、《文藝障礙賽跑》、《多佔住房子的蝸牛》、《外國月亮》、《開了籠門不想跑,這隻小鳥好不好?》

1984時事漫畫,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秦檜跪象前的獨白》、《莫耍雜技》、《黃裳同志像》、《開一次會, 發一個皮包留念》、《掛狗頭賣羊肉》;

1985原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書蟲話家常》、《東郭寓言》、《憶小鬼楊虎道同志》、《放馬謖》、《新編守株待兔》;

1986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書中自有黃金屋》、《錚友》、《粥少了加水》》、《千里共嬋娟》、《代擬席夢思牀墊廣告》;

1987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醒過來的兔子》、《“誰說我有三套房,這單元是快要出世的孫子的。”》、《“東坡肉上怎麼那麼多毛?”“您不知道蘇東坡是個大鬍子麼?”》、《“鑰匙丟了!”》、《“臣等矦架多時矣!”》;

1988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猴龍對話》、《某君名片》、《“爺爺!星星爲什麼掉下來?”“因爲表演費要得太多。”》、《捉蟹季節》、《產房客不滿,護士侃大山》;

1989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多咀茶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方成像》;

1990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天翼同志“大林和小林”創作50週年紀念》、《與落葉齊飛》、《“沒事兒,中國人買元宵!”》、《“我愛喫美國口味”》、《“您忘寫了一個字?”“你忘付一個字的錢!”》;

代表作《老鼠吹牛》

代表作《老鼠吹牛》

1991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繡花枕頭的自白》、《芳鄰琴聲,擾我書聲》、《“你們都是那0.1%!”》;

1992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鬼小鬼都進來》、《“狼呀,咱們倆是一條心。”》、《蝗蟲新秀》;

1993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人鳥之間》、《假要打來打亦假》、《林和靖尋子》;

1994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兒呀,你上省裏戴頂破氈帽幹啥?”“伸手要扶貧經費。”》、《新酒瓶說相聲》、《僞爺爺》;

1995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你好,168。”》、《遊園中園有感》、《鴉噪》;

1996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老兩口談戲》、《懂洋文和不懂洋文之弊》;

1997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不可牛飲》、《打球?打架?》、《慶香港迴歸》;

1998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虎年畫虎》、《切爾尼諾和人的爭吵》;

1999漫畫稿,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病中紀事順口溜》、《白兔黑兔跑出成績就是好兔》、《兔年婚紗照》;

生活拾趣,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爺爺分配新工作》、《公園裏的梅派傳人》、《貌似林間自在啼》、《室內時裝表演》、《又罵又買》、《霸王別褲》、《小保姆巧用小努力》、《“咳!電視劇《渴望》白看了!”》、《無巧不成畫》、《奶奶的假髮》、《疑難雜症》、《豬八戒漫畫稿》、《笑林廣告漫畫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