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人員稱,體驗帶給人們的強烈感受終將逐漸消失,而物質商品則會不斷使人們想起第一次收到商品時的快樂感。亞倫·韋德曼(Aaron Weidman)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也是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要決定購買物質商品,還是購買一份生活體驗,很有可能歸結於這個人想要哪種快樂感。

研究發現,花錢可給人帶來頻繁且強烈的愉悅感。

你可能無法買到愛情,但科學證明你可以買到快樂。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相較於從一份精神體驗中得到的快樂,購買物質商品能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裏給我們帶來更多頻繁的快樂感。

研究人員稱,體驗帶給人們的強烈感受終將逐漸消失,而物質商品則會不斷使人們想起第一次收到商品時的快樂感。

金錢雖買不到愛情,但的確能買到快樂

在人們購買了物質商品或收穫一份體驗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持續兩週對他們的快樂感進行了多達五次的檢測。

亞倫·韋德曼(Aaron Weidman)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也是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要決定購買物質商品,還是購買一份生活體驗,很有可能歸結於這個人想要哪種快樂感。”

研究人員給了參與者20美元,並告訴一部分參與者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是用這筆錢購買物質商品還是購買一份體驗。而其餘的參與者則要麼被要求購物質商品,要麼購買一份體驗,作爲他們2015年的聖誕禮物。

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記錄下他們購買完東西或禮物後的快樂感。

結果顯示,體驗式禮物在人們的體驗過程中會給予人們更強烈的快樂感,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偶爾也會使人們開心一下。

但是那些選擇購買物質商品的人則彙報稱,在這項研究進行的持續兩週時間裏,他們的快樂感是持續的,且更爲頻繁。

韋德曼說:“試想,一個假日購物者正在決定是購買音樂會門票,還是爲客廳新置一張沙發。

“音樂會將令你在一個盛大夜晚興奮無比,但隨後它就會結束,除了留下一段快樂的回憶,無法再給你提供任何短暫的快樂。

“相反,一張新沙發雖永遠給不了一場音樂會所能提供的興奮時刻,但卻能在整個冬月裏讓使用者溫暖舒適每一天。”

金錢雖買不到愛情,但的確能買到快樂

2015年早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則表明,收穫一份體驗會使人們更快樂。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說:“人們以爲外在物質是使我們快樂的原因,然而休閒本身才能帶來愉悅感、幸福感和生活上的享受。”

心理學家們稱,他們已經證明這位希臘哲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爲他們確信把錢大把揮霍在名牌衣服和最新科技產品上可能會給你帶來及時的滿足感,但從長遠看來,體驗才能讓你更開心。

一組研究顯示,甚至像在森林裏迷路,在雨天露營度假等這樣不愉快的經歷,之後看來都比物質財富顯得更有價值。

此前的研究發現,金錢可在一定程度上買到快樂。

物質佔有——比如擁有一臺最新的電視,可使人們開心很長一段時間,這似乎合乎邏輯,因爲物質商品的壽命比一個簡短的假日要長。

然而,位於紐約(New York)伊薩卡(Ithaca)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則發現,事實正好相反,因爲我們適應了新物質帶來的舒適感,並會把它們視爲理所當然。

這種現象被稱爲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博士對《快速公司》(Fast Company)說道,新事物只是一開始使你興奮、愉悅,然而學習一門新技術或進行一趟旅行,總的來說更有益。

在一項實驗中,人們被要求在購買新產品或體驗後彙報他們的快樂感。

一開始,人們的幸福感水平都差不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對產品的滿意度逐漸下降,那段購物經歷反而使他們更開心。

專家甚至還發現,原本不愉快的體驗,比如一次不舒適的野營旅行,仍然會給他們一些快樂的回憶。

季洛維奇博士表示,這可能是因爲充滿壓力、不愉快或可怕的經歷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轉變爲一些趣事,或被視爲寶貴的學習經歷。

他們還發現,分享經歷比分享物質商品——比如一輛可供一家人使用的酷炫新車,更能聯繫人們的感情。

之前的研究顯示,相比於分享物質財富,人們在向他人分享經歷時更不會感覺到競爭壓力。因爲關於分享物質財富的話題很容易轉變爲誰的電視更大,或誰的智能手機版本更新。

季洛維奇博士評論道:“相比於體驗性購買,攀比心理往往在物質商品購買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