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广澳高速湖南耒阳新市出口向东行8公里,就是耒阳市新市镇坪上村,距耒阳城东26公里,东经112度,北纬26度,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住人口1883人。村落位于丘陵中间的小盆地中,共有六个组,向东边山脚延伸有雷家冲、石门口、新屋里三个小村,各为一个组,毗邻相接呈“6“字型布局,95%的村民姓刘,俗称坪上刘家,是耒阳刘姓源头古村之一

坪上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砂质土壤,紫页岩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下藏煤炭,山间长竹木。村民农时耕作,闲时挖煤挑炭、加工篾货土产,过着丰衣足食的农家生活。这里环境优美,历史攸久,特产优良,构建奇异,民俗独特,民风强悍。

耒阳墨庄刘氏开枝概况

据宗谱记载,坪上刘家村是中华墨庄刘氏后裔。以韩愈《刘氏墨庄记》载江西新余荻斜村宋朝尚书、工部员外郎刘式为一世祖,至七世刘友荣迁入耒阳南门,生宗嘏、宗叟、宗彭、宗美、宗粤五子,开派耒阳刘氏五忠堂五大房。四房宗美徙居耒阳大和圩禄田,生刘庆甫,庆甫生刘梦周、刘梦通。刘梦通是明朝庠生,五忠堂十一世祖,于洪武(1368一1398)年间,由耒北禄田迁入耒东坪上洞中垒家筑园、繁衍生息。现今23代,8千余人,分布耒阳新市、大市、马水、亮源、坪田,衡南宝盖等地35个自然村和四川、云南、台北等多个外迁处。

坪上刘家为留守子孙,每年正月初一,都有附近外迁子孙前来正厅朝祖祭拜。2016年,四川叙永七百后裔派遣刘功军等6个代表,到坪上正厅祭拜了祖先。

高炉片著名聚落群

坪上刘家大湾系清一色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108栋民宅成八卦型构建,由屏墙背、柿树背、樟树背、烂园背、歧睿背、哈鹅塘、桅子塘、谢家山、庙园里这五背二塘一山一里九方地比邻而建。

内设正厅、大房厅、三房厅、七房厅、满房厅、楼眼厅、广公厅七个厅堂和天禄阁、瀛洲斋、墨庄塾三所学堂。配置水井巷、瀛洲巷、码头南巷、码头北巷、大房巷、七房巷、三房巷、满房巷共八条麻石巷道相互交通,巷穿路、屋通巷、迂回曲折,形成迷宫。一些提担叫卖的小商小贩,常在巷道迷路,走不出村口。1944年耒阳沦陷,日本鬼子也只是在村外吆喝,不敢闯入侵扰。改革开放后沿外围五向扩建而成现今鸟瞰五星图。

坪上刘家满房正厅

坐落于村落东北的刘姓满房正厅,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9月28日凌晨2时。正厅位于村落中央,一扇正门,二条槽门,两条耳门,三开间、四殿深、五个天井、十八根圆柱。整栋建筑青砖双墙垛,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青瓦覆盖,青砖铺地,门前参门照壁(已毁)。这幢古香古色的特大正厅,因其宽大闻名遐迩。

族内议事均在厅内举行,大厅没有窗户,由五个天井直取阳光,厅堂宽敞明亮,可摆酒席80桌,容数千人聚会,青砖地面曾留下四个一米见方的圆形坑窝,见证着祖先钟鸣鼎食的盛大往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村里《顺义堂》武术团常在厅内表演,坪上花鼓剧团常在厅内搭台唱戏,集体化时都是在厅内搭台开会搞宣传,至今记忆犹新。现今治丧,落雪下雨时都是在厅内摆五方、设十殿、画河图,风雨无忧,十分方便。

厅内上堂两边各设厢房,东墙耳门进入厨房。床柜桌櫈、锅甑灶案、碗盆家当,一应俱全,常设专人管理。共和国前立有“秋分会”、“灯油会”,现今留有东冲水库之收入,为经费来源。经费的管理制度森严,生日婚庆谢师等喜宴,务必一月前于下堂贴出告示,以张贴先后为序;丧祭冥奠如遇多人同堂,以所合日辰为序,余者分男左女右停柩中堂壁边等候,秩序井然。

厅堂祭祖虔诚。今见中堂东西两壁所刋咸丰二年(1852)灯油会碑文,刻记着古人龛前点灯,夜夜不歇。谱载《秋分会序》规定每隔五年秋分节日,所属各自然村长老齐聚正厅祭祀祖先。住村子孙每年七月半中元节,都会制作祖传特产“酿豆腐”,按房定日到正厅集体奉祀茶饭,盛传至今。大多生日喜庆、远行大事、正月初一都会来厅堂焚香礼拜。香火旺旺,绵延不断。

三所学堂书香传家

坪上刘家开基祖刘梦通是当今耒阳刘氏五忠堂26万人丁中,“梦”字辈唯一读书入泮人(庠生),因之香书传家,代代重视教育。村东建有“瀛洲斋”,村南建有“天禄阁”,村北建有“墨庄塾”三所学堂。瀛洲斋荣为现在耒阳之首、衡阳之最的乡村坪上小学前身。天禄阁大跃进时拆毁。墨庄塾土改时改给刘德顺、刘克求两户居住,唯此原貌是存至今。

墨庄塾为二层砖木结构,一条大门靠左垛开立,进大门即从过道进入厅堂,厅堂前开天井,两边为教室,木板楼面,如此而已。正对校门墙壁一块《重修墨庄塾记》的汉白玉石碑,可惜在文革中被刮磨粉遮,面目全非,文字缺三断四。但是,我们走进私塾,可目睹古代纨绔子弟,富二代少爷的学习环境,想像出他们的天堂而珍惜今天的幸福!

五品大员刘振德官邸

官邸系清末建威将军刘厚基的救命恩公、钦赐五品衔督粮府卯、训导、直隶州判刘振德(谱名岐实、学名辉光、笔名书钿)故居,现名坪上新屋里。

关于刘振德救刘厚基的故事流传至今。刘振德比刘厚基大31岁,任官前一直在坪田教书。厚基本姓廖,幼年失父而随母下堂刘姓,家庭寒苦,因犯偷盗罪被廖家逮住准备处以家法浸死,刑前邀请地方绅士见证。振德先生地方威望极高,尊为“德五爷”,先晚梦见在去学堂的路上跪着一只斑额大虎,拦路哭喊“先生救命”,早晨起来后就见廖家下贴议事,便直奔现场。五爷来到禾桶旁,弯腰掀开桶边,一边审问厚基,一边偷偷解绳索。厚基力大无穷,一下挣脱逃跑了。五爷望重,刘家又是大姓,廖家亦莫奈其何。厚基逃命后直接投了果子军,从此随继父姓刘,当总兵后接德五爷在督粮府管理帐册,官衔五品。笔者幼时也听家父绘声绘色地讲述过这个故事。

刘振德官邸座落在坪上大湾北向洞口山脚处,东迎石门口,西送石拱桥,前望刘湾。清朝道光戊子(1828)年,刘振德祖父刘松茂立村,振德任五品后修造官府,为清代多功能庭院式砖木青瓦结构。

院子坐北朝南,正栋厅堂居中,两边横栋槽门牌坊陪衬,山字墙垛三栋一体整齐划一,飞檐庑殿顶,左右对称。一对麒麟把守门口,一挺桅杆笔插蓝天,青霄云上,文光射斗。厅堂为三开间三进殿十厢房二天井格局。上下堂旁设东西厢房,上堂四间,下堂两间,三堂接壤处各留天井采光。中堂由12根大金柱支承抬梁式木架结构,木板造型吊顶;正中装有古代官邸专制的中门将上堂关隔(现存门框与枢纽);中门前面两边,挨着廊柱对称,竖向摆设着两条宽厚修长的巨大条櫈;倚中堂东西壁开门,各向外延伸共建四间客房;中堂四隅洞开耳门通往左右横厅。

横厅两边为各种用房,供其家人居住、生活、学习、娱乐。走廊四通八达,晴雨无虞。雕窗画梁,金璧辉煌! 据上辈人说,筹备基地时为买下厅堂北隅一块瓜地,硬是扛来一箱银圆,让卖主自己摆满所购。

查阅县志族谱,果然是人才济济,名布朝纲:谱中载有清朝宣统皇帝封赏的圣旨两道原文。耒阳光绪县志《人物》篇连载刘振德、刘肇荣、刘岐汉、刘胜殷该湾四个人才。从开湾始祖至共和国前藩衍了八世七代,世代不离功名顶戴,计数竟有44人之多!其中五品州判1人,州同衔1人,府知事1人,儒林郎2人,安人2人,从九品3人,邑附生2人,国学9人,警察所长1人,业儒22人;一代1人,二代2人,三代3人,四代9人,五代14人,六代11人,七代4人。的确是人文鹊起、甲第蝉联。

还有四代孙、清敕儒林郎州同衔刘觐侯先生的轶事脍炙人口。觐侯(1849一1915)曾在衡阳石鼓书院讲学二年,长沙岳麓书院讲课五年,教出的学生无不及第,因替时任朝廷大臣巡抚的弟子王安邦给皇帝取了象胆,被宣统帝召见,因之名振朝野。相传徐特立先生曾出联:“四水江第一,四隅南第二,先生居江南,是第一还是第二?”觐侯先生脱口而对:“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老夫本儒人,不在前亦不在后。” 

先生满腹诗书却对社会一窍不通,在当地形成出自觐侯先生典故的歇后语,举不胜举,如:觐侯先生抓赌——认字可以、打牌不行!觐侯先生撒尿——水火不留情。觐侯先生吃豆腐——有鬼。觐侯先生汤淘饭——怪哉!觐侯先生呷饭——三碗不可少。觐侯先生认赃——我天天呷。觐侯先生见主——打摆子咯样。觐侯先生裁桅杆——那不管。觐侯先生的猪油醰——这个可以。觐侯先生看对子——个个狗屁。觐侯先生还乡——当面不认。觐侯先生洗澡——脚盆罩嗨猁(羊)。觐侯先生买砂罐——你做出来!现在当地还以“觐侯先生”来取笑对方,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解放后,住在官邸的绅士全部被镇压,变成生产队的仓库,官厅内梁上70余块字匾被拆去,用作木板铺盖楼面,整栋仓库没有另添半块新木板。出府鸣道用的“肃静”、“回僻”令牌也在文革中焚为灰烬。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凡是前来这湾参加丧仪的老先生,都是先立村前整冠束带,扣好领口,并告诫同行后学“这是斯文圣地,切勿乱言亵渎先师”之后,才毕恭毕敬地步入厅堂。 如今新屋里280余人,耕读传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别具特色的历史遗存

麻石古井。距正厅照壁南角约30米处,有一口长方形水井,长28米,宽8.5米,深4.5米,容积1071立方米,简直就是一口水塘。井壁、台阶、台坪、围墙、道路全部用麻石砌成。气势磅礴、水质清纯,供应着全村1500余人的饮用。

泉涌如柱,从不干涸,1963年大旱,上至坪上贺家大湾,下至黄泥圩场,常常有人半夜三更来此偷水。140勘探队曾架机抽水勘探,因无法抽干无功而返;泉甘如露,含多种稀有元素。

曾有民谣对附近村庄特色进行总结:“贺家湾的柿子,刘家湾的女子,新屋里的顶子,廖家湾的驴子,黄泥塘的粑子,栗山下的胖子,竹山下的麻子。”刘家湾的女子就是这井水喝出来的美貌;泉清如镜,深不见底,四面阳光普照,水波粼粼,童叟频至而从未发生溺水事故。

石拱桥。出村向北,就有一条约10米宽的水溪,由东向西从坪上刘家田野中间穿越而下,把刘家田野隔成南北两段。为了耕作方便,不得不在溪北山脚派族人居住,石拱桥就跨建在连通南北两处族人的溪流上。

桥身为红石,桥面是麻石,桥高4.2米,宽3.25米,跨长15米、洞宽6米,两头登阶引桥各21级、坡长各10.5米,连接南北石路。桥面长5米,麻石栏边。南从羊角坪、梓边塘、水口、大陂市、一把伞、青龙塔入耒阳;北从黄泥圩、隐静寺、桐木、坪田进安仁,在坪上烂园背有路边小商铺。拱桥由坪上刘家募资捐建,顺理成章取名曰“刘家桥”。

坪上村民把刘家桥的保护视为己任,上世纪八十年代丢失一块栏石,全村人闻风出动、寻觅追查而找回。也正是坪上人鼎力保护,才避开了大跃进、文化革命的厄运而幸存原貌。 拱桥建造年代有待考证,现据300年前湖广填川大移民时,迁徙四川泸州的刘功军一行寻宗问祖时讲,他们的祖先传下来说是从坪上祠堂去的,坪上有大水井、石拱桥。

由此可见建桥年代至少在300年前。 1975年冬,大兴农田基本改造,坪上人为保住古桥,沿引桥延伸为中轴修筑机耕路,并从桥梯断头,北向不予接通。去年连通南北、硬化乡村公里也是沿桥侧绕道,永保古迹长存,以作历史的见证,以作坪上人的念想,以作失散宗亲寻找祖藉地的标志!

真安寺。坪上村在共和国成立前的行政名是“湖南省衡州府耒阳县敖山乡金谷里满州保”。据光绪耒阳县志记载:“真安寺,在敖山乡金谷山下,永定元年僧守德建”。永定元年是南宋陈朝,公元557年,距今已有1461年的历史。

真安寺座落在金谷山下扶椅形山地,距坪上刘家村东半华里。据寺内僧人介绍:寺内最初常年供祀的是释迦牟尼佛始祖塑像,而后逐渐增多,现今已设满堂佛像。寺内香烟萦绕、晨钟暮鼓,无有怠日。

1927年春大革命失败后,耒阳党员转于地下秘密工作,真安寺设为中共地下联络站。王来苏、伍鸿基、刘民新等革命前辈曾在此运筹帷幄。于今饮水思源、缅怀先烈,真安寺功不可没。

大跃进时代,坪上村拆去安乐庙和真安寺砖瓦木材,在庙对岸水渠上建了一座水碾榨油厂,千年古刹夷为平地!

现在的真安寺,是1995年坪上人募捐集资复建的。虽然是原址原样复制而成,其艺术性不知逊色多少,单就殿堂菩萨而言,远不及古代那样栩栩如生了。

石门口水库。出官邸、过堰下直达石门口,是一道狭窄的峡谷出口,山嘴巨石兀立、恰似山门镇守溪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

石门地下蕴藏着煤炭,村民刘德成家中挖薯窖曾挖出黑煤,集体化时曾于石门左右办有“王桠冲”、“石门口”两个小煤矿。石门内有一开阔地带,一个小小的村庄檀山湾,住着坪上刘家几户人家,耕种着这片肥沃的田地。

田地向南,一条峡谷出口芭蕉坪;田地向东,又一峡谷直达乌泥坑。两股四季清泉,南源泉眼洞、东源泉塘冲,各沿山谷小溪缓缓流入檀山湾前,汇成一股,哗哗流出石门,往新市注于耒河。湾前一条小桥,桥边一座凉亭,三三两两,过往着远近行人,如诗如画。石门内是三道高山隘口交汇腹地,兵家必争。

据坪上石门口住户,现今健在的95岁民间武士刘长生、83岁老会计刘德俊,89岁病故的老队长刘德桂三人去年回忆:抗日战争濒危时期,国民党37军一个永兴藉团长,欲带着部下从郴州开赴永兴保存势力,暂二军、平安队奉命在此葫芦口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终于把这团军队拦截下来,重奔抗日前线。8月初,我国37军、74军、暂2军、游击队与日军在这里展开激战,把鬼子逼到了衡阳缴械投降。现在山上还有炮坑弹壳,石上还留弹头擦槽,见证着这段红色的历史。

1959年农历8月,政府调集了新市、高炉、芭蕉、大市、遥田、肥田、永济七个人民公社的全部劳动力来兴修石门水库。人山人海,靠着最原始的肩挑锄挖人力夯,堵截石门,修筑大坝,檀山湾搬迁了,石门内永远平静了。坪上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各家各户都腾出住房,提供用具让远地民工驻扎。历时一个月零三天,一座中二型水库就修筑竣工,这就是石门水库。

水库储蓄着两股甘泉,灌溉着近万亩良田。养出的石门鱼香甜脆嫩,年产万斤也供不应求。当今盛世繁华,歌舞升平,登坝眺望,峡谷丛生,迂回曲折,绿树成荫,倒映水中,波光粼粼,花香馥馥。一个湖心小岛伸颈露脑,插嘴水底,一幅“鸬鹚捕鱼”的美景尽收眼底。倘若驾驶一叶小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将是何等的快乐!

刘祖胡氏墓园。石门水库南边山脉号称蜈蚣形,山脉落脚山脊就是刘祖胡氏墓园。墓园主人是坪上刘家始祖刘梦通的母亲胡氏三娘,墓葬距今593年。

胡氏三娘是耒阳刘氏五忠堂四房宗美公的唯一媳妇,生梦周、梦通两个儿子,长男世袭耒北禄田,次男分派耒东坪上。已繁衍27代,现今4万余人,300多个自然村,分布耒阳每个乡镇办事处及云贵川各省市。曾孙刘彦斌、江西九江知府,玄孙刘文贯、河南彰德府司马,9世孙刘伸、四川重庆太守,16世孙刘振德、钦赐五品衔,18世孙刘秀琤、钦赐六品衔,嘉庆族谱刋载明清大器嗣孙43名。去年颁发六修通谱共载现今芳名录931人。

刘祖胡氏三娘享年85岁,是我国明代人间奇迹,460年后的耒阳光绪县志还把80岁以上的老人收录《寿考》专栏,所以晚于两儿去世。听坪上老辈人“三子守墓五子还乡”的说法,胡三娘的两个儿子逝世后带着八个孙子一块生活,祖母逝世奉安后各回原地。守墓后人开枝散叶,后又分支外迁开派石门口、皂田湾、打石坳、小源、酸枣冲、新市对河坪等自然村,现今留守人口430余人。

祖母葬后,耒北公山冲曾孙刘彦斌当了九江太守,雷家冲也成了气候,于是建造了新的祖先堂。进堂两边厅柱凋刻着“有关名教书宜读;无益身家事莫为”,龛前两柱凋刻着“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两幅警世名联,距今已有五百余年。耳联面195×26cm,字面20×17cm,1997年雷家冲老干部刘东方寿庆时用油漆刷新了字体,2012年修理厅堂时因木柱老化难承重荷,拆除存放在神龛两侧,以励后嗣。

有资料载:1938年8月徐特立先生去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途经湘潭,写了“有关家国书益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送给王汉秋,传为是这里的出处所在。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