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翼”水下滑翔機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工程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原標題:中科院公示傑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7集體獲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公示2019年傑出科技成就獎授獎建議名單。

中科院稱,根據《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條例》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經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通用領域)評審,形成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授獎建議名單(通用領域),現通過中國科學院院網站公佈。

自公佈之日起15天內爲異議期。任何法人單位和個人對授獎建議名單成果的真實性、水平、創新性及影響評價等如有異議,應以書面並實名形式向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提出。

以法人單位名義提出的異議,應在異議材料上加蓋法人單位公章,並寫明聯繫人地址、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個人名義提出的異議,應在異議材料上籤署真實姓名,並寫明本人身份證號、工作單位、聯繫地址、電話和電子信箱。

凡表明真實身份、如實提出異議意見、提供必要證明材料的異議爲有效異議。發展規劃局將會同評審專家,對異議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異議進行覈實處理。我們將對異議提出者予以嚴格保密。

完整建議名單如下:

廣域量子通信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該研究集體完全自主地研製了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成了世界上首條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創新性地突破了天地雙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間高亮度量子糾纏源、抗強度漲落誘騙態量子光源,高速高效率單光子探測以及空間長壽命低噪聲單光子探測等關鍵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等系列成果。建設完成的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使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水平全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爲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潘建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主要科技貢獻: 制定科學目標和總體技術目標,提出系統總體實驗方案,把關重要科學問題和系統關鍵指標,組織完成科學實驗。

王建宇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領導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的研製, 負責工程任務的日常組織、 管理和指揮,指導衛星系統、科學應用系統的研製。

彭承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主要科技貢獻: 帶領團隊完成關鍵技術攻關、有效載荷和科學應用系統的研製, 共同設計並組織完成科學實驗, 推動任務實施。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陳宇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朱振才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舒 嶸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張 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周依林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印 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任繼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廖勝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張 亮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姜曉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黃永梅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陳騰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陳 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劉乃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朱長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龔海梅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龔建村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馬大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馬大爲研究員在合成方法學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創制方面做出系統性和原創性的貢獻。針對銅催化的碳-雜原子鍵偶聯反應,發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兩代配體,突破了反應條件苛刻和普適性差的侷限,得到上千次應用,包括兩個藥物的工業化生產,被國際同行評價爲“現代藥物發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應”。發展了以曲貝替定爲代表的多個藥物和活性天然產物的高效合成路線,其中曲貝替定的合成路線已經進入工業化生產,爲這個被認爲是“最難製備的兩個抗腫瘤藥物之一”提供了更加簡潔、經濟的方法。發現了一些藥物先導化合物,其中有兩個候選藥物分別在歐洲和中國進入一期臨牀實驗。爲我國合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工程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該工程研究集體建成中國自主創新的、世界上口徑最大、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LAMOST,使我國大視場多目標光纖光譜的觀測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世界上首創並實現主動光學控制鏡面曲面連續變化的光學系統,突破瞭望遠鏡大視場不能兼備大口徑的瓶頸;在世界上首創併成功地發展了一塊鏡面上同時應用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主動光學的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應用兩塊大拼接鏡面;在世界上首創併成功實現分區並行可控的光纖定位技術,將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提升到每次4000 個天體。 其研製成功, 開闢了國際上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先河,將我國望遠鏡研製技術推進到國際前沿。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蘇定強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LAMOST 方案核心創新思想的提出者,提出面形連續變化的光學系統,突破望遠鏡大視場不能兼備大口徑的瓶頸。

崔向羣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LAMOST 總工程師,負責方案論證和設計研製、關鍵創新技術攻關、解決系列重大技術難題,領導項目研製成功。

趙永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主要科技貢獻: LAMOST 項目總經理,全面負責項目建設、調試、望遠鏡試運行、巡天觀測和數據處理,保證項目研製和巡天順利進行。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褚家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褚耀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顧伯忠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李國平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李 頎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李新南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羅阿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施建榮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王 鋼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王綬琯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王亞男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邢曉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姚正秋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張昊彤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張 勇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張振超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朱永田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研究集體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該研究集體 2001 年率先提出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研究, 2004 年成爲全球普遍共識。開闢了我國納米毒理學這個新的研究領域,突破了納米尺度物質生物學效應體內定量檢測的方法學瓶頸,解決了納米物質體內行爲的複雜化學生物學機制難題,並率先發展到智能納米藥物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創建了納米毒理學與納米藥物兩個專業委員會,推動了這兩個新興前沿交叉研究領域在我國的起步、發展與形成;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納米毒理學知識體系框架。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趙宇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主要科技貢獻: 提出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研究的學術思想,建立納米毒理學的知識框架,開闢納米毒理學研究領域。

陳春英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主要科技貢獻: 提出並創建納米材料生物體內代謝轉化的檢測方法,發現納米蛋白冠的化學機制,揭示納米效應與毒理學性質的關係。

柴之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提供創新方法學的指導,將核技術、同位素標記等方法發展到納米生物效應的研究中。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邢更妹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谷戰軍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張智勇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豐偉悅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孫寶雲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聶廣軍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吳曉春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丁寶全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劉 穎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王黎明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何 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趙 峯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汪 冰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董金泉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常雪靈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袁 慧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白 茹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海翼”水下滑翔機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海翼”水下滑翔機研究集體十多年來, 堅持自主創新、 自我超越, 逐步將“海翼”水下滑翔機的續航範圍從數百公里提升到數千公里,最大下潛深度從數百米提升到數千米,成功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同工作深度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 “海翼”水下滑翔機已累計完成海上觀測 2000 多天,累計航程 40000 多公里,獲得了 13000多個不同深度的滑翔週期觀測數據。實際觀測應用海域遍佈東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和白令海等。大規模、高強度的海上應用, 充分驗證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2018 年,“海翼 7000”深海滑翔機成功下潛 7076 米,成爲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款連續工作深度超過 7000 米的深海滑翔機。 2019 年 3 月, “海翼 1000”水下滑翔機海上無故障連續工作時間已超過 200 天,創造了我國水下滑翔機海上連續工作時間最長、觀測剖面數最多的新紀錄。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俞建成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作爲總設計師,組織實施了 10 項與水下滑翔機相關的國家級科研項目, 提出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總體技術方案。

李碩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作爲總指揮, 負責“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研製過程組織、協調工作,確保研製工作和大規模海上應用順利實施。

金文明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結構副總設計師, 負責“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結構技術方案與設計實施。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黃 琰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羅業騰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王 旭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譚智鐸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王 瑾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喬佳楠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王啓家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陳質二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田 宇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趙文濤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劉世傑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謝宗伯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該研究集體長期在西北乾旱區科研一線工作,針對水循環過程獨特、產匯流機理複雜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冰雪水資源變化劇烈,水風險加劇等重大科學問題,從高山區冰雪積累-消融過程、中山帶降水-徑流過程、到綠洲區農田-水文過程和荒漠區生態-水文過程,系統解析了西北乾旱區山地-綠洲-荒漠三大生態系統的水循環機理,研發出有物理機制的山地-綠洲-荒漠耦合的分佈式區域水循環模型,發展了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學的理論與方法,極大提升了我國在乾旱區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研究成果對推動乾旱區水循環和生態水文學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做出了重要科學貢獻,爲國家在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陳亞寧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構建了“山區-氣候水文過程、綠洲-農田水文過程、荒漠區-生態水文過程”的乾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模式。

沈彥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主要科技貢獻: 研究解析了變化環境下乾旱區水循環演變過程,揭示了全球乾旱區水循環過程和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發生變化規律。

李忠勤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主要科技貢獻: 發展了山地冰川模擬預測模型,揭示了冰川變化機理,闡述了新疆冰川水資源未來變化時空格局及影響。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雷加強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田長彥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王飛騰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李衛紅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蘇布達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郭 英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李慧林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陳亞鵬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郝興明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朱成剛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張玉翠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王璞玉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葉朝霞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楊玉海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付愛紅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沈彥軍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徐春海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 深度學習等智能技術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傳統芯片難以滿足深度學習不斷增長的速度和能效需求。該研究集體國際上率先開創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研究,突破了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面臨的規模、適配和能效三大挑戰,研製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 1 號,其能效顯著超過 CPU 和 GPU 等傳統芯片。他們的論文受哈佛、斯坦福、谷歌等上百機構跟蹤,被圖靈獎得主、多位中美院士、數十位 IEEE 會士引用。因此,該研究集體被 Science 雜誌評價爲智能芯片的“先驅”和“引領者”。基於上述基礎研究成果,該研究集體進一步研製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產品寒武紀 1A。目前,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已應用於華爲、曙光、阿里等企業的近億臺手機和服務器中。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陳雲霽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研究集體負責人。與合作者一起開創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究方向,領導研製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

陳天石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研究集體產業化負責人。與合作者一起開創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究方向,領導研製了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產品。

郭 崎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 研究集體軟件系統負責人。 構建了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的軟件體系,推動了寒武紀的大規模應用。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單位:

劉少禮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劉道福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梁 軍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孫凝暉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徐志偉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喻 歆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張 堯 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

陳 帥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王 在 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

孟小甫 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

羅 韜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劉 毅 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

張士錦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杜子東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李 玲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

張曦珊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錢 誠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