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日前,在“產業AI公開課”上,針對中國智能城市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評價說,由於各種各樣“碼”技術用來識別人羣關聯屬性,加上電商服務、在線學習等新一代技術的支撐,此次疫情中城市整體的反應能力、應對能力、支撐能力要好於2003年非典時期。爲了抵禦“黑天鵝”,城市免疫力還需要從防禦能力、生存能力、恢復能力、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進一步提升。

同時,京東數科首席數據科學家、京東城市總裁鄭宇認爲,早年間的城市免疫系統更多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功能搭建,真正疫情來的時候發現面對這樣複雜的局勢,很難依靠某一個單一系統,或者某一個單一部門的能力應對,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打通各個部門的數據,連通分佈在各個部門的系統,形成一套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動協調指揮的城市操作系統,來共同應對疫情。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包括76%以上的地級城市和32%的縣級市,總計大約500座城市已經明確提出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那麼,老百姓的感知如何?單志廣指出,從2019年的評價數據來看,按照100分作爲滿分,我國參加評價的275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分是68.18分,最高分是92.11分,最低分是19.16分。2017年,參與評價的地級以上城市只有220個,當時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分是58.03分,所以經過兩三年的發展,我國新型智慧城市按照這個評價指標體系,整體上提高了10.15分。

單志廣表示,我們還對335個城市都進行了智慧城市市民體驗的調查,這個大數據分析結果有幾十萬份的數據來支撐,市民滿意度平均值爲79.23,這個數據在2017年是63.71分出頭,所以可以看到老百姓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滿意度也是超過15分的提升,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說明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老百姓對智慧城市的滿意度雖然沒有達到80分,還有提升空間,但是和兩年之前的同比來講提升量還是非常明顯的。單志廣認爲,未來中國在十四五期間一定會有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老百姓認可的標杆性智慧城市出來,有的是可能是地級市,有的可能是縣級市。

談及智慧城市,鄭宇則表示,數字孿生城市應該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把物理世界的信息在虛擬世界重構;第二個層面物理世界有很多動態的信息,比如車流、信息流、溫度、溼度,這些動態的信息也要在數字城市裏面疊加和呈現,第一層更多理解靜態的基礎設施,像土地、橋樑、大廈,第二層就是把動態的人流、信息流、車流、城市的韻律動態放上去。第三要根據這些動態的信息分析研判產生決策,決策要反向指揮物理世界人的行爲和物理世界各種事情的決策,這樣三層才能構成數字孿生城市,而且是閉環的。

另外,談到未來智能城市的發展,鄭宇稱,未來的城市一定是萬物互聯、數據互通的城市,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跟傳統行業結合的智能城市,是一個生態的城市。所謂生態城市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像我們的綠水青山環保的生態,另一方面是大家一起來共建的產業生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