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一個人的身影無法鋪滿大地,但是聲音卻可以傳得很遠。

“大家好,我是崔躍松,今天我講課時間是一個半小時。”這是知名宣講專家崔躍松每次開講前經典的開場白。

近三十年來,不論是家風家訓、國學禮儀,還是反腐倡廉、現代企業文化,或是公民道德素質,幾乎每一個正能量、主旋律的主題,都能聽到崔躍松的聲音,他精神抖擻,全程脫稿,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換化成通俗易懂的精彩理念,以一種接地氣、冒熱氣的方式傳達着黨的主張和政策。

許多人將之稱爲“崔躍松現象”。在這一現象的背後,他都有過怎樣的付出和努力?數百萬人成了他的聽衆,爲何有那麼多人被他“圈粉”?未來他的講課將有哪些新的方向?近日,本網記者帶着這些問題,專訪了備受大家喜愛的崔躍松老師。

“崔躍松現象”

“崔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小學老師,之前聽過您的課,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根本的改變。”

“崔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面對未來我很迷茫,向您說一說自己的心裏話。”

……

這是在崔躍松辦公室裏,記者翻看到的一些“粉絲”來信。三十年來,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聽友來信不計其數,他都如獲至寶,悉心珍藏。

採訪前,崔躍松跟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夏家莊中心學校有一位老師聽過他的講課並給他來信說,曾經她是一個很自豪的老師,因爲她教過的學生考試成績都很好,而且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可是聽完了崔老師的師德報告,她才意識到,身爲一名老師,她之前一直並不重視品德教育。長此以往,也許她的學生可能會出現種種品德問題,甚至成爲禍國殃民的罪犯。那麼自己,是不是這些犯錯誤的人的共犯呢?想到這裏,她不能思考下去。

在接下來的工作裏,這位老師調整了教學的思路,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僅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技能,陶冶學生情操,更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這個小故事只是崔躍松近三千場宣講生涯中,影響和改變聽衆思想觀念的一個縮影。

他先後12次走進新疆,講了88場課。內蒙古社科普及月他一連去了很多次,呼倫貝爾美麗的大草原他就去過近10次。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華夏、中信進出口、證券保險都有過他宣講的印記。中央企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寶鋼都曾留下他宣講的身影。

談及這些年來的講課生涯,崔躍松如數家珍。他說,身爲一名黨的理論的宣傳者,從他踏上三尺講臺開始,就孜孜不倦,奮力以求,全身心的付出與投入。多年來,他深入全國各地機關部門、鄉鎮企業、大中院校、部隊、社區給普通民衆講,給政府官員講,給專家學者講,每一堂課,他都不喝一口水,不看一張紙,不超一分鐘,帶去溫暖的正能量和啓迪人心的思考。

“過去,很多人認爲理論宣講是枯燥的,因此,聽衆在下面基本就是低頭玩手機。”爲了改變這一現象,崔躍松每一次講課前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這一堂課講得生動,講得透徹,他要讓理論變成鮮活的生動的,讓聽衆入耳入腦入心。

通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逐漸開闢了智庫的另一個應用平臺,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傳播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爲黨和政府做好鼓與呼的工作,爲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建言獻策,爲中國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擂鼓助威。在他的影響下,徐州一位讀者因爲讀過他的書,寫下20多頁紙的長信,專程趕到合肥登門拜訪他。許許多這種情景,這種經歷,這種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已然成爲安徽乃至全國社科界的一股清流。

“不做ppt,不超一分鐘”

熟悉崔躍松的人都知道,他講課從來不做ppt,也不帶講課稿,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從小切口上做大文章,從小故事傳播大旋律,不僅成爲宣講界的“網紅老師”,更是演說界的“扛把子”。

“事實上,要想講好每一場課並不容易。”崔躍松笑着說,用“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形容這一工作真的一點也不過分。他說,熬夜挑燈奮戰是家常便飯,半夜三更起牀匆匆記下無法入眠偶爾閃現的點滴火花,凌晨三四點鐘就上網查找資料,整理素材不計其數。前些年,在火車上、飛機上,只要看見別人不用了的報紙,都如獲至寶。只要看見有用的內容,輕輕地撕下來,揣進口袋一有空閒就掏出來強化記憶。

“別人都以爲我是記性好,但其實哪有什麼好記性,都是自己平日裏下苦工啊。”崔躍松接着說,“講直白點就是多想一想聽衆想聽的是什麼?”

滿滿的正能量正是源源不斷的課源的最重要的原因。”崔躍松說,對於聽衆而言,用課件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影響講課的效果。因此,他習慣在開場前說,“我到11.58結束”“我今天講到17:28”。往往結束時間正好是這個點,一分不差。

正是在他自我加壓堅持“三不”原則,課上玩手機的少了,提前離場的也少了,大多數的時候聽完他的講課,報告廳門口的廁所都是人滿爲患。這一變化充分說明了枯燥的理論宣講被聽衆們聽進去了。

崔躍松坦言,隨着年齡的增長,精力漸漸不如從前,有時候工作過於疲勞,能在講課的時候做到不帶一張紙已經很不容易,不超一分鐘更是艱難。但是這是一種承諾,是創新理論的需要,也是一種挑戰。他一直會堅持,並一直在努力。

“傳遞最多的是陽光和愛”

在崔躍松近三千場宣講生涯中,“傳遞最多的是陽光和愛”。

正如他在書中寫到,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每一位聽衆,建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人人有責,對那些愛指責,好抱怨,對現實不滿的人,要打造陽光心態,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要熱愛國家民族和社會。

和他的講課一樣,他的書也在影響着很多人。這些年在講課之餘,他陸續出版了《青少年不可不x的100個xx》系列叢書,還著有《我們離愛有多遠》《愛,我們有話要說》《別讓藉口佔上風》,以及《演講的藝術》和家庭教育系列書籍,都深受讀者喜歡。

他感嘆,很多時候,我們學到的知識並不是來自書本,也不是來自文字,更多的是來自生活。因此,他講課的最大特徵是善於在“小切口,大視野;小側面,大主題,小故事,大智慧”上做文章。他深深理解“四變”的好處,即把深奧的變淺顯;把複雜的變簡單;把枯燥的變鮮活;把書面語變口語化。

如今,約崔躍松講課的人太多。以至於他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甚至晚上也加班加點。很多人說,少講點,別累着。他說,“人活着總得乾點事”!能把從事的職業當做事業,這是一種樂趣!

如今,長期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研究的崔躍松供職於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是安徽省委講師團首批高端宣講專家,安徽省直機關宣講團成員,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社科名家,安徽省演講學會會長。他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高校等地特聘理論宣講專家。被授予“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稱號。

每到一處授課,總給自己留下諸多的激動和美好的回憶。許許多多精彩的瞬間,許許多多難忘的經歷,觀衆期待的眼神,熱烈的掌聲,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把創新理論講下去的信念。

談及下一步的打算,崔躍松說,他將孜孜不倦的追求,把高深的理論變成鮮活生動的課程,把高大上的內容變成人人能夠接受的營養,在講臺上做黨和理論的傳播者。(記者 顧繼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