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唯一敢跟她叫板而不被处死的中国人,唯有恭亲王奕䜣。这一次贸然访问恭王府,是为了请恭亲王出山。

“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䜣拉着光绪皇帝的手,如是告诫光绪皇帝。
奕䜣口中所说的广东举人,就是主张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站在上帝视角,奕䜣对“广东举人”的评价丝毫都不过分,甚至非常贴切。
这一年,恭亲王奕䜣已经65岁,生命的倒计时已经按秒来计数。他躺在病床上,旁边有慈禧太后来探视,但是奕䜣并不想看她,还故意把脑袋别过去。12年过去了,奕䜣并没有原谅他的这个大嫂。
时间回到12年前。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唯一敢跟她叫板而不被处死的中国人,唯有恭亲王奕䜣。
这一天,恭亲王奕䜣又跟大嫂叫板,而且还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慈禧太后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带着一丝怒气质问他:“你事事与我为难,你到底算个什么人?”
慈禧这句话无非是在说,这大清国都听老娘的,你算老几?
奕䜣和慈禧的确明争暗斗了很多年,也合作了很多年,他虽然敬重大嫂,在很多根本利益上却丝毫不让。毕竟,奕䜣一直以来,也算是大清国唯二的站在权力巅峰的男人。听了慈禧的话,奕䜣毫不相让,回怼道:“臣,是宣宗皇帝第六子。”
慈禧心想,老娘能不知道你是宣宗皇帝第六子吗?你“鬼六子”的外号还是我给起的呢。不过,你丫这话啥意思?想拿宣宗压老娘吗?老娘还是宣宗大儿媳呢,你爹死了,按理说长嫂如母,你得管我叫一声妈!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更怒,大声吼道:“我革了你的职!”
奕䜣听了此话,原本一腔怒气顿时散去,转而云淡风轻的说:“你能革了臣的爵位,却革不了臣的皇子身份!”
说完此话,奕䜣甩身离去,留下慈禧太后一脸懵逼地站在朝堂。满朝文武一个个低下头,吓得不敢说一句话。半晌,慈禧借口奕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同时,奕䜣的幕僚也尽皆被免职。

奕䜣被免去职务之后,回到恭王府开启老年退休生活。但是,慈禧太后毕竟对小叔子有愧疚,所以,奕䜣虽然不用上班了,可是他的工资照发,而且还是双倍工资!
退休后,奕䜣不再被繁杂的公务缠身,每天遛狗撒鹰、赏花看戏、养鸟斗蛐蛐;偶尔,奕䜣还会走出家门,向南散布,走到紫禁城附近时,驻足些许。叹了口气,逗了一些笼子里的八哥,转身回去。
回到恭王府,奕䜣坐在书房,书桌上是家丁为他搜集的时政要事。他最关注的消息有两个:一个是洋务运动进程,一个是日本明治维新。
1894年,奕䜣正在恭王府后花园赏花,忽然,不经家丁禀报,后花园“闯”进一个不速之客。奕䜣还没来得及看是谁,一个熟悉的声音便传进他的耳朵:“王爷,好清闲哪!丢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不管啦?”
奕䜣听到这个声音,竟然有些惊讶!来的这个人,正是大清糊裱匠李鸿章。这一次贸然访问恭王府,是为了请恭亲王出山。
李鸿章未等恭亲王开口,便做了一个轻声的手势,然后凑到奕䜣耳边,沮丧道:“我们打败了。”听完这几个字,奕䜣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堂堂东亚第一海军——北洋水军,竟然真的败给东瀛倭寇!
不过,细想下来,也在意料之中。

奕䜣退休之后,关注东边这个岛国已将近十年,日本发展如何,奕䜣不比李中堂知道的少。北洋水师虽然装备精良,也仅仅是装备精良了。一仗打下来,北洋水军竟然被打空了!十几年的积累,就这么没了?
李鸿章此次来访,是为了邀请恭亲王奕䜣再度出山。因为李鸿章要去日本糊裱,他想请奕䜣在国内糊裱——也只有奕䜣能胜任这份工作。
于是,奕䜣第三次出山。
这一次出山,当年那个光绪小皇帝载湉,已经长成大人,并在慈禧的许可下亲政。甲午战争失败,同样对他的刺激也很大,他想变“祖宗之法”,施行新政。
奕䜣虽然是洋务运动最大的支持者,但是他对“祖宗之法”却有坚定的信仰,甚至比慈禧太后更强烈。每当光绪皇帝摩拳擦掌准备变法时,奕䜣都会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压住光绪皇帝。

直到临死之际,奕䜣仍然规劝光绪,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奕䜣死后不到10天,即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新法。
最后,用洋人的话来评价爱新觉罗·奕䜣:“十分和蔼,如同对待一个朋友,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手握特权的皇家威严。”
尽管洋人评价鬼子六十分和蔼,每当拍照,却总是板着脸。(恭亲王是中国第一个主动拍照的皇室成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