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电智库专家 周逵

清明前夕,缅怀英烈之际,一部刚上映的纪录片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英雄”二字的分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特别推出的《国家荣光》,将镜头对准了英雄群体,陈树湘、钱壮飞、彭雪枫、黄继光……一个个民族丰碑上铁画银钩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展现出“英雄”二字中一脉相承的信念与风骨。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文艺创作不朽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引领着青年观众审美习惯的影视创作更是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当代英雄叙事的大旗。

“生命高度”体现在一个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人类和平做出的贡献上,而“生命厚度”则在于一个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成长轨迹和情感脉络。的确,越来越多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开始走下神坛,如《战狼2》中的冷锋会因为愤怒而意气用事,会因为伤痛而意志消沉;《红海行动》中的铮铮硬汉石头,却携带着与之格格不入的糖果;《可爱的中国》中的方志敏会玩笑似的草拟一份对蒋介石的通缉令,也会在简陋的婚礼中假装和爱人拍了一张结婚照……这些可爱动人的情节,透射出一种人格感染力,让英雄形象具有更加动人的真实感。

但将英雄拉回人性维度,又要如何兼顾其超越常人的一面?会不会导致人物泯然众人或深陷红尘,难见超拔?对其间尺度的把握,《国家荣光》提供了一个可堪借鉴的范本。

平心而论,纪实作品视客观、真实为生命,天然带有刚性力量,也限制了“合理想象”所能起到的“柔化”作用,要想塑造出走心动情的英雄形象,不仅需要更加丰富的细节支撑,还需要更加优秀的叙事技巧。《国家荣光》走访了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还前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采访逾百位专家学者和亲历者,挖掘出最新、最全面的资料,以一幅画像、一张照片、一段影像、一本陈旧的小笔记本叩开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英雄故事。

原来,黄继光怀着对祖国的忠诚离家奔赴战场,将对母亲的爱寄托于一方手帕;郭永怀念念不忘要给女儿买一双棉鞋,却终成永远的遗憾;郭俊卿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受伤之际仍担心暴露身份;张超对天空充满向往,高考志愿上斩断一切退路,只填报了空军航空大学……

这些细节不仅没有削弱人物形象,反而让那些生与死、血与火、进与退的抉择更显力量。这正是影片叙事的高明之处:所有细节成为人物与时代之间的锚点,星星点点的人性之光汇成星河,最终引导观众感同身受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关键:因为信念、因为热爱、因为忠诚。这对于英雄叙事的借鉴意义在于,要想走心动情,不能只是复述事迹,更不能胡编乱造,需要将“作为英雄的人”放置在时代背景中去观察、描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动因,彰显寓于平凡的伟大精神内核,只有这样,当站在这些丰厚的生命上纵览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时,人们才能发自肺腑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必须担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直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

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的榜样力量,但英雄叙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时代,要将英雄精神织进平凡生活的琐碎纹理、融入每个人的血脉、汇聚成推动祖国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以更可感可触的方式阐释英雄身上的人格力量。换言之,时代需要荡气回肠的传奇,更需要有厚度的人间英雄,而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氛围,英雄情怀、英雄气节和英雄精神铸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正是文艺创作的使命。(周逵)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