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

5月6日20:30開拍

1

書 · 畫

豐子愷致上海人美

豐子愷(1898~1975),名仁,字子愷,以字行,室名緣緣堂,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受業於李叔同、夏丏尊。博學多能,於文學、繪畫、藝術理論均有建樹,尤善漫畫。曾爲中國美協理事、上海美協主席、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29006號至29012號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部上款。

1957年至1960間,豐氏父女將精力全身心投入於編譯《西洋美術辭典》一事。豐子愷在此信中將工作進度一一彙報,並就一些詞彙的翻譯細節向出版社尋求幫助。

其 一

▲圖錄號:29006

豐子愷 致上海人美彙報《西洋美術辭典》進度的長信

信箋 一通三頁 1958年6月27日 25×13cm×3

RMB:18,000-30,000

>>此爲豐子愷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毛筆信札一通三頁,內容涉及其編譯《西洋美術辭典》一事。

該書本可在八月交稿,但豐氏父女爲豐富書籍內容,在原計劃上增加了諸多新的條目,並逐條勘察錯誤,因此實際交稿日期當有所拖延。字裏行間無不透露豐氏對該書的盡心盡責。

其 二

▲圖錄號:29007

豐子愷 致上海人美有關《西洋美術辭典》命名之信札

信箋 一張一頁 1959年12月11日 27×25cm

RMB:8,000-12,000

>>此通豐子愷毛筆信,談及《西洋美術辭典》命名一事。

此信作於1959年年末,時豐子愷已將該書稿件交付出版社,等待審閱刊印。但豐子愷仍心繫該書,因《西洋美術辭典》中新增了大量蘇聯藝術家,仍稱其“西洋”或有不妥,因此豐氏去信提出建議,如將“西洋”二字從書名中刪去,相較前者更爲嚴謹。

其 三

▲圖錄號:29008

豐子愷 致上海人美約稿《辭典》及《畫集》信札二通

信箋 二通二頁 1957年4月27日;1960年8月15日 25×17cm;18×11cm

RMB:8,000-12,000

>>此爲豐子愷信札二通,其一爲毛筆書寫。兩信被粘貼在一起。

豐氏父女在研究畢原著之後,將翻譯計劃在信中大致羅列:整書約計五十萬字,預計是年六月一日開始,次年八月交稿。信另提及《工藝概論》審閱稿費一事。另一鋼筆信札提及約稿創作《畫集》一事,應作於1960年8月15日。豐氏在信中詢問對方交付計劃是否有所變更。

致 魏 龍 驤

其一/啓功

啓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伯,室名簡靖堂、堅淨居。精於博物文史鑑識,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中國書協主席、中央文史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一生教書育人,究心學術,著述甚富。

▲圖錄號:29001

啓功(1912~2005) 爲魏龍驤書匾“醫林耆碩”

紙本 鏡片 1993年作 44.5×16cm

無底價

>>魏龍驤舊藏。爲啓功書匾“醫林耆碩”,約作於1993年。附印刷稿及摹寫稿七種。

魏龍驤(1911~1992),原名魏文玉,直隸(今河北)東光人,中醫學家。歷任衛生部中醫司技術指導科科長,北京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顧問,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撰有《醫話》等論文。

他出身書法世家,除精通岐黃懸壺濟世外,兼擅詩詞、工書法,廣結名人賢士,與啓功、李可染、趙樸初、俞平伯、老舍、吳作人、黃胄等文化名流交誼頗爲深厚。

1992年魏老因病逝世,次年骨灰移葬於北京福田公墓,碑文即爲啓功所書“醫林耆碩”。

其二/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自號白髮學童,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1947年先後拜齊白石、黃賓虹爲師。著名山水畫家。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畫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

▲圖錄號:29002

李可染(1907~1989)致魏龍驤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26×18.5cm

無底價

>>魏龍驤上款。此爲李可染信一頁。

魏龍驤是著名中醫,醫術高超,曾醫治好李可染的失語症,併爲其看病直至晚年,彼此交情甚篤。其時,李可染患病在家休養,遂遣女兒前往拜訪魏氏,請魏氏繼續診療。

其三/吳作人

吳作人(1908~1997),字之壽,安徽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徐悲鴻學畫。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1988年獲“比利時王冠級榮譽勛章”。曾任西泠印社顧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等職。

▲圖錄號:29003

吳作人(1908~1997)致魏龍驤有關書聯等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帶信封一枚)1973年12月12日作 43×28cm

無底價

>>魏龍驤上款。信作於1973年12月12日,吳作人於信中與魏龍驤就此前所約時間再行改定,並提及鄧澍。

魏龍驤精通醫術兼善詩詞,此信中,吳作人就“振衣千尋岡,濯足萬里流”中“岡”字與魏老磋商,將“岡”改爲“壁”,足見二人平日常有詩詞唱和雅趣。

啓功緻蘇紹智

▲圖錄號:29022

啓功(1912~2005)致蘇紹智論魯迅與金石研究之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約1978年作 26.5×19cm

RMB:10,000-20,000

>>參閱:蘇子愚《魯迅先生<南齊呂超墓誌跋>與<呂超靜墓誌>》,載《書法》1978年第2期。

>>蘇紹智上款。此爲啓功毛筆信札一頁,系對蘇紹智《魯迅先生<南齊呂超墓誌跋>與<呂超靜墓誌>》一文的審稿意見,圍繞魯迅《南齊呂超墓誌跋》及其金石研究而作。

時在1978年左右。蘇紹智文章後刊於《書法》雜誌,而啓功所提諸要點,如魯迅的治學精神、魯迅對呂超靜墓誌拓片先後的認識以及《魯迅全集》的編撰等,均被納入文章。

吳湖帆致陳子清

吳湖帆(1894~1968),名萬、倩,字東莊,號倩庵、醜簃,江蘇蘇州人。爲西泠印社社員,其梅景書屋培養了王季遷、陸抑非、徐邦達等書畫名人。收藏甚豐,精鑑別、填詞。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爲海上重要名家,亦爲海上“三吳一馮”之一。

▲圖錄號:29013-29016

吳湖帆(1894~1968) 致陳子清有關吳父吳訥士信札

吳湖帆(1894~1968) 致陳子清有關鄒百耐信札

吳湖帆(1894~1968) 致陳子清有關遷居信札

吳湖帆(1894~1968)致陳子清有關潘博山及子女婚姻信札

陳子清(1895~1946),字白齋,江蘇吳縣人。吳湖帆表兄。工山水、書法、篆刻,山水澹泊秀雅,得王石谷筆意。

9013號至29018號爲吳湖帆表兄陳子清上款。吳、陳二人關係密切,吳氏諸多事情均由陳氏料理。

林風眠致吳羊璧

林風眠(1900~1991),初名鳳鳴,又名紹勤,廣東梅縣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入迪戎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受業師楊西斯啓迪,遂有溝通中西藝術之志向。1925年回國,歷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院長,國立杭州藝專校長。1949年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美協副主席。文革中受迫害,晚年居香港。

▲圖錄號:29026

林風眠(1900~1991) 致吳羊璧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1982年作 25.5 cm×17.5cm

RMB:18,000-30,000

>>吳羊璧上款。吳羊璧在80年代與林風眠、劉海粟、關山月等往來頗頻。此爲林風眠致香港《文匯報》編輯吳羊璧之信札,爲表謝意。林風眠經歷“文革”後於1978年移居香港,並重新活躍於畫壇。

吳羊璧(1929~ ),原名吳筠生,筆名雙翼、意妮,廣東澄海人,善書法、繪畫。1948年赴香港,1949年後歷任香港《文匯報》《伴侶》《文藝伴侶》編輯,著有散文集《一秒·一年·一生》《水滴篇》《從人到鴨》,短篇小說集《頂嘴》,武俠小說《龍鳳劍》《綠野神刀》《黃河異俠傳》,電影文學劇本《王老五之戀》《龍鳳劍》,論著《茶座文談》《〈水滸〉新談》《〈聊齋志異〉今談》等。

趙無極致中國美協

趙無極(1921~2013),生於北京。1935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1年畢業留校任教,1948年赴巴黎留學,並定居法國。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獲法國騎士勳章。被稱爲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曾在世界各地舉辦160餘次個人畫展。1975至1977年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

自70年代初,趙無極首次歸國後,多次以外賓身份訪問故土。80年代後漸趨頻繁,此信便作於期間。

信中,趙無極告知自己的畫展將在香港,日本福岡、東京、京都、鎌倉等地巡迴,此間他打算赴京與美協諸位會面,隨信附上在法國大皇宮個展圖錄。

箋末有美協收信後工作人員致美協副主席華君武之備註,因來信日期不清,望聯繫趙無極家屬,以詢問其具體來京時間。

▲圖錄號:29024 趙無極(1921~2013)致中國美協有關巡迴畫展信札

29025 趙無極(1921~2013)致中國美協有關畫展及吳作人、龐薰琹等信札

另一封致中國美協有關畫展及吳作人、龐薰琹等信札中,趙無極在信中表示自己即將赴日本舉辦畫展,並告知了隨後去訪北京的具體行程,法國妻子弗朗索瓦亦將同來。

詳細提出望與吳作人、龐薰琹、劉開渠、李可染、吳冠中等同學舊友一晤,若能與新生代青年畫家接觸會談更是令其心大快。

謝稚柳致吳子玉

謝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號壯暮,江蘇常州人。著名畫家、鑑定家。曾爲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西泠印社顧問,歷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常務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等。

▲圖錄號:29019

謝稚柳(1910~1997) 致吳子玉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帶信封一枚) 33.5×20cm

>>吳子玉上款。此爲謝稚柳論書畫、詩詞及廣東地震之書札,談及《兩宋畫冊》、宋人團扇、上博新發現之《上虞帖》及陳洪綬畫作等。

吳子玉1954年拜謝稚柳爲師,於兩宋繪畫上有很深的造詣,此信中謝稚柳亦是圍繞兩宋繪畫而展開討論。

吳灝(1930~ ),字子玉,號遲園,廣東佛山人。先祖吳榮光精鑑別,家富收藏,從小即濡染極深。1948年考入廣東省立藝術專科西畫系,先後師從丁衍庸、謝稚柳等人。

王季遷致陳選青

王季遷(1906~2003),又名季銓,字選青,別署王遷、己千、王千、紀千,江蘇蘇州人,東吳大學畢業,善山水,從顧西津,吳湖帆遊,以“四王”爲宗,尤精鑑賞,海內大家。其收藏之富,爲華人魁首,在海內外皆有極大的影響。

▲圖錄號:29036

王季遷(1906~2003) 致陳選青信札一批

信箋 十八通十八頁(帶信封十七枚) 1990至2002年作

27.5×21.5cm×16;21.5×20cm;18.5×13cm

RMB:12,000-20,000

>>陳選青上款,由其本人友情提供。

王季遷爲著名旅美畫家,此信中多爲王季遷與友人陳選青有關書畫、收藏等工作相關事宜,或涉及家事等。陳選青在浙江海寧縣絲綢聯合公司工作,據此信可知,陳氏曾爲王季遷代做絲巾。王此信中多次提及此事,可見極爲上心。1997年王季遷回國,陳選青邀其至海寧老家小住,王此信中即提及此事。

附王季遷兒子王守崑信一通,底片一幀,王季遷定製畫作絲巾一條,資料四頁。

沈鵬致姜東舒

沈鵬(1931~),江蘇江陰人,齋名介居,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顧問以及《中國書畫》主編。

▲圖錄號:29051

沈鵬(1931~)致姜東舒論書法、詩詞信札二十幀

信箋 六通二十頁 A4×20

RMB:15,000-25,000

>>姜東舒上款。

此爲沈鵬論書法及詩詞信札一批,均系毛筆手書,多數爲長篇信札,最長一通多達六頁,較爲少見。信件圍繞書法、詩詞酬唱和爲《中國書畫》組稿而作,從中可知沈氏日常生活繁忙,與姜氏互相欣賞和支持。信中所及書法家謝盛培爲二人好友。

沈鵬曾擔任《中國書畫》主編,姜東舒因此多次在《中國書畫》上發表作品,故而此信中多有與作品發表和出版的相關內容。在談及《中國書畫》雜誌社的諸多近況時不勝擔憂,故而寫信與姜東舒,請其多加在《中國書畫》發表作品以支持雜誌社的工作。

據信中所談《中國書畫》創刊未久,可知信件當作於2003年左右。

姜東舒(1923~2008),筆名蘇東,號夢蟾、聽雨樓主,山東省乳山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等。工詩,善書法,兼事書論。

2

學 · 者

龍榆生致汪兆銘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勳,號忍寒公、風雨龍吟室主人,江西萬載人。先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其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章並稱,爲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

龍榆生被譽爲“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在詞學研究、詞史研究等衆多領域均有建樹。

▲圖錄號:29053

龍榆生(1902~1966) 爲汪兆銘作詞札

文稿 一頁 1941年作 25.5×15cm

>>汪兆銘上款。此爲龍榆生作《虞美人 辛己上元釋戡招集橋西草堂作》詞札,含家國淪陷後之悲慼之感,未見刊載。其中釋戡爲李宣龔。

自19世紀三十年代起,汪、龍兩人便時有往來,內容多爲討論詩詞唱和。四十年代初汪僞政府成立,龍榆生被任命爲立法委員,兼任汪府家庭教師,但他堅持不參加任何政治會議,唯以教書育人研究學問爲務,此詩便作於那時。

羅繼祖有關羅振玉著作出版

羅繼祖(1913~2002),字奉高,後改甘孺,晚年署甘孺老人,浙江上虞人。羅振玉之孫。歷任東北博物館館員,旅大市圖書館研究員,吉林大學歷史系講師、教授,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學術委員。長春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副主任。著述頗豐。

▲圖錄號:29071

羅繼祖 致蘇晨、王貴忱有關出版羅振玉著作之信札九通

信箋 九通十六頁(帶信封二枚) 1995、1996年作 A4×16

RMB:8,000-12,000

>>著錄:1.《收藏·拍賣》第11期,2006年11月。2.《蘇晨鏡人散文集》P177-179 ,蘇晨著,花城出版社,2013年。

>>羅繼祖爲羅振玉之孫。蘇晨、王貴忱上款。此爲羅繼祖晚年信札九通十六頁,圍繞出版其祖父羅振玉著作而書。部分信件收入《收藏·拍賣》雜誌及《蘇晨鏡人散文集》。

信件中對當時羅振玉著作的出版情況,中華書局、花城出版社及臺灣地區出版社等出版羅振玉著作的態度等,均有說明。通過這批信件,蘇晨等促成了沉曾植致羅振玉信札,以及羅振玉藏印的刊佈。

信中另外談及於省吾、張舜徽等。

楊獻珍致翟安祥

楊獻珍(1896~1992),原名楊奎廷,曾用名楊仲仁,湖北十堰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級黨校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央委員。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兩次被捕入獄。抗戰時期,任中共北方局祕書長、晉察冀邊區中央局黨校副校長、中央局祕書長等職。建國後爲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長兼黨委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哲學與生活》《論黨性》等,編有《楊獻珍文集》。

▲圖錄號:29122

楊獻珍(1896~1992) 致翟安祥信札

信箋 一通二頁(附信封一枚) 26.5×19cm×2

>>展覽:“抗日戰爭與中美關係珍貴文物展”,復旦大學,2015年。(出版於展覽圖錄第29頁)

>>此爲原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黨委第一書記兼校長、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楊獻珍,致友人翟安祥信札。

在信中,楊氏提到久未與翟安祥聯絡,以及得知舊識趙立蒼亦生活於武漢,感嘆音信少通、年老忘事,表示歡迎翟氏到北京見面,但未來行程未定,只能等有準信後另行告知。

3

政 · 界

沈鈞儒致曹辛漢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隱佛,晚號民主老人,浙江嘉興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留學日本。參加辛亥革命,先後加入同盟會和南社。1942年任民盟中央常委。新中國成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圖錄號:29118

沈鈞儒(1875~1963) 致曹辛漢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 27×12cm

>>沈鈞儒同鄉、上海法科大學同事曹辛漢上款。此爲沈鈞儒毛筆書札,使用“沈鈞儒律師用箋”。

信中學校指上海法科大學(後改稱上海法學院,解放後併入上海財經大學),沈鈞儒時任該校教務長,故該信應作於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沈鈞儒致信曹辛漢,聘其來法科大學任教。沈、曹二人相識甚早,對上海法科大學貢獻又極大,抗戰期間曹辛漢更代理教務長勉力支撐,堅持辦學。此信於該校校史意義頗大。

信中所及董冊,或系董其昌冊頁。沈氏以爲該冊系膺品,而友人堅持請其題字,甚感爲難。

曹辛漢(1892~1973),乳名錫昌,學名鴻文,浙江嘉興人。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系畢業,與沈雁冰、沈澤民、金仲華等鄉友共同創辦桐鄉青年杜。應胡適之請,至中國公學、上海法科大學(後改稱上海法學院)任教文史。抗戰期間,身兼上法教務、總務兩副重擔,堅持辦學。解放後,曹辛漢任金科中學校長,並在上海大學、上誨財經學院兼課。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著有《漢書刑法志講疏》等。

馬福祥論綏遠劃界及回民教爭

馬福祥(1876~1932),字雲亭,回族,甘肅河州人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其兄組織民團,協助清軍鎮壓農民起義,躋身仕途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武舉。辛亥革命積極通電贊成共和,擁護孫中山國民革命,後跟隨馮玉祥和蔣介石,先後任綏遠都統,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青島特別市市長,安徽省主席,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圖錄號:29116

馬福祥(1876~1932) 論綏遠劃界及回民教爭之長信

信箋 一通八頁 28×16.5cm×8

>>此爲馬福祥毛筆長信八頁,圍繞綏遠劃界和回民教爭而作,談及綏遠都統蔡成勳、伊斯蘭教領袖馬元章等,非常少見。

時在1918年前後,馬福祥時任寧夏護軍使兼署寧夏將軍等職。

此信於現今內蒙、西藏、甘肅、寧夏等地政治及宗教均有密切關係。其中所及劃界一事,牽涉到各省轄區,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和宗教問題。於教爭一事,信中主要談到伊斯蘭教內部問題。對此,馬福祥建議“教事一層,最宜祕密,非十分知心人不惟不可使閱,且不可相告,恐被多口誤事”。

馬元章(1853~1920),原名雲鵬,字光烈,號禎祥,經名利牙頓丁,尊號索迪貢拉·穆罕默德·努爾,回族,祖籍甘肅階州(今武都),生於雲南他郎。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哲赫林耶學派第七代教主。

百位將領致陳長耀

▲圖錄號:29121

呂正操、宋任窮、王闌西等 新中國百位將領致陳長耀信札題辭

信箋 九十八頁(附信封七枚、照片一幀) 1980年代至2000年代作 A4

無底價

>>出版:《中國當代名人手跡錄》(將軍卷),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陳長耀上款,由其本人友情提供。此爲近百位解放軍高級將領致名人書畫收藏家陳長耀信札、書法,爲市面上罕見之軍隊高層將領與民間書畫收藏家之信件往來。

從信中內容可知,前有陳長耀去信各位將領處或者親自登門拜訪、懇求墨寶,故纔有此批次回覆。這些將領基本爲少將、中將和上將軍銜,在軍隊中歷任重要職位,作回信時,多數將領已經退休。

從中可以看出我國軍事將領在軍事專業本領之外,亦有不少人是書畫名人,且對晚輩的收藏亦十分支持。

4

科 · 學

錢學森致信九通

錢學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赴美深造,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等職。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與錢偉長、錢三強並稱科技界的“三錢”。

29090-29092號拍品,爲錢學森致李祉川、劉湧泉、張光鑑等人信札九通。尺寸不一。

此爲錢學森致李祉川、劉湧泉、張光鑑等信札九通。圍繞思維科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社會科學等話題而作。是其晚年不忘鑽研科學,重視教育的重要見證。

外國名人手跡專場

5月6日21:30開拍

圖錄號:33003

牛 頓(Isaac Newton)

燕卜蓀(Empson)家族舊藏

牛頓珍貴簽名

1714年5月16日

無底價

說明:本目標爲燕卜蓀與羅森家族(Epson and Rawson Families)舊藏珍貴牛頓簽名一幀。該簽名粘貼於家族收藏冊中的二頁中。除了牛頓簽名,尚有四幀18至19世紀簽名藝術,包括印度總督、第一代埃倫伯勒勳爵(Edward Law, 1st Earl of Ellenborough,1790~1871)親筆簽名;18世紀外交家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770~1827)親筆信封一枚;英國自由黨政治家坦布爾(William Cowper-Temple,1811~1888)親筆信等四件。

燕卜蓀與羅森家族(Epson and Rawson Families)在英國曆史上曾經持續了三百餘年的輝煌時光,其間湧現出包括首相在內的諸多政、軍、商、文化界精英。因此,燕卜蓀與羅森家族收藏了大量與各界知名人士的往來重要通信,具有難以企及的重要歷史價值。羅森家族有據可考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威廉·亨利·羅森(William Henry Rawson,1781~1865),是英國約克郡索爾比地區的望族。而燕卜蓀家族顯赫的淵源則可以上溯至英王亨利七世的首相理查德德德·燕卜蓀爵士(Sir Richard Empson,1450~1510)。1812年,威廉·亨利·羅森與燕卜蓀家族的艾倫·路易莎·燕卜蓀(Ellen Louisa Empson)聯姻。強強聯合的兩家遂結成約克郡最重要的貴族勢力。

該家族中最被中國人知曉的一位,要數在中國教書的文學家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1984),1925年,威廉·燕卜蓀曾在劍橋大學瑪德琳學院學習數學,而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正是於1661年開始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學位——這則手稿很可能是燕卜蓀學習數學的真實素材。1937年,燕卜蓀來到中國,先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講授英國文學,與聞一多、陳寅恪、朱自清等人多有往來,影響中國一代知識分子。著有《朦朧的七種形式》及不少有關中國的詩篇散文。

在漫長的歲月中,信件的上半部分已經散失,有幸的是包含祝福語、時間和完整的簽名。牛頓的手稿極其罕見,而倖存下來的手稿大多沒有簽名——在牛頓的片言隻字都千金難求的今天,這張簽名異常珍貴。

1714年是牛頓生平中的重要年份。此時,他已躋身皇家學會並受封爵士,成爲英國曆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不過,他正深陷“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微積分的爭論”,時至今日仍是數學界最大的公案。171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此案,1713年初發布公告: “確認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

根據保存在牛頓學習、工作和生活過的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中的通信、手稿,這幀簽名無論是從書寫習慣、字體風格來看,均與牛頓晚年簽名相符。

圖錄號:33004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致作家霍耶爾信札

信箋 一張一頁 照片一幀

1952年5月12日作

27.5×21cm 25.5×20cm

無底價

說明:這是一封愛因斯坦給美國作家肯尼斯·霍耶爾(Kenneth Heuer)的信件,上有愛因斯坦大篇幅的親筆書寫。愛因斯坦的親筆信比之打印信件要罕見數倍。愛因斯坦閱讀了美國科幻小說家霍耶爾的作品《世界末日》(The End of the World)的手稿,稱讚該書爲: “富有想法,把紮實的理論轉化成容易吸收的知識和引人入勝的形式。”(rich in ideas and offering much solid knowledge in an easily digestible and very attractive form.)不過,愛因斯坦拒絕了霍耶爾邀請他爲作品寫序言的請求,但是他被允許在書衣上使用愛因斯坦的評語。

附愛因斯坦大幅舊照片一幀,上有修正痕跡,應爲上款人發表時所用。

上款簡介: 肯尼斯·霍耶爾(Kenneth Heuer,1927~),美國科普、科幻小說家。

圖錄號:33001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 親筆信

信箋 一張一頁

1899年8月30日作

無底價

說明: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評價“現代戲劇之父”、《玩偶之家》作者易卜生“死守真理,以拒庸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啓蒙導引着易卜生走進中國,成爲中國現代意識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沒有哪一個外京劇作家能夠像易卜生一樣,得到中國現代思想界、藝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對中國現代劇作家產生如此重要的思想啓迪和藝術示範作用。無論是歐陽予倩、田漢,還是洪深、曹禺,他們都曾宣稱: 要做中國的易卜生。而這封信的上款人埃德蒙·高斯對易卜生來說極爲重要,他是第一位利用專題文章和評論向英語國家介易卜生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出版《易卜生傳》的作家。

1871年,埃德蒙·高斯造訪挪威的羅弗敦羣島(Lofoten)。在一家位於特隆赫姆(Trondheim)的書店裏,他買了一本易卜生的新書。立刻,他就開始藉助字典研讀這位挪威語劇作家。高斯還翻譯了易卜生的《海達·高布樂》(Hedda Gabler)和《建築大師》(Bygmester Solness)。1907年出版傳記《易卜生》。

易卜生在信中說: “收到你的來信對於我來說是巨大的驚喜。我終於能夠見到你和你的夫人了。我每天從早上直到13點鐘一直都在家。看到你筆下絕妙的挪威人使我感到又高興又驚奇。”

上款簡介:埃德蒙 · 高斯(Edmund Gosse,1849~1928),英國作家、詩人、批評家。其自傳《父與子》 (Father and Son,1907)是英國傳記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派傳記。

圖錄號:33002

加 繆(Albert Camus,1913~1960) 親筆信

信箋 一張一頁(帶信封一枚)

1953年8月10日作

21×13cm

無底價

說明:加繆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局外人》、《鼠疫》等名著被中國讀者熟知。

這是一封致克萊爾·塔格貝瑞(Claire Targuebayre)女士的親筆信。塔格貝瑞女士是一部介紹法國南部小城科爾德(Cordes~sur~Ciel)的小冊子——《艾伯塔區的科爾德》(Cordes en Albigeois)的作者。科爾德歷史悠久,依山傍海,風光秀美,加繆十分欣賞它的靜謐,故而1954年《艾伯塔區的科爾德》出版時,加繆爲塔格貝瑞女士作了序言。

他在序言中稱讚塔格貝瑞女士的作品: “是這本充滿激情的小冊子使我再一次認識了科爾德,並且體驗了此生最大的遺憾。但這就是科爾德具有魔法的迷人魅力,在這裏,一切都是那麼美,即使是遺憾。”蘇珊·桑塔格這樣評論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代作家能喚起愛。”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着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爲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爲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圖錄號:33005

朗費羅(Longfellow)

有關詩集《海邊與爐邊》的親筆信

信箋 一張四頁(帶信封一枚)

1850年6月17日作

22.5×18.5cm

無底價

說明:朗費羅與中國詩壇有着不解淵源。世界上第一首被譯爲中文的英語詩歌就是朗費羅的《人生頌》。時任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權大臣的董恂曾將《人生頌》書於扇面,並轉交給遠在波士頓的朗費羅,此扇現存於朗費羅故居。

這是一封朗費羅於1850年6月17日致著名歷史學家貝森 · 約翰 · 洛辛(Benson John Lossing)的親筆信,描繪他在劍橋大學的居所。他在信中告訴他的朋友,他隨信附上了一幅素描,畫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雷德謝爾男爵夫人(Baroness of Riedesel)在劍橋的故居。

他寫道:“在《海邊與爐邊》裏,我寫了一首小詩描寫它,叫做《敞開的窗戶》,但沒有影射歷史。”他又說:“斯巴克先生告訴我那筆跡絕對是男爵的”,這裏所指的筆跡當是指故居北面窗戶上的筆跡。”

男爵(Hessian General, Baron Friedrich Riedesel)系一位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受僱於英國的德國將領。斯巴克先生(Jared Sparks)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哈佛大學教授。

上款簡介:貝森 · 約翰 · 洛辛(Benson John Lossing ,1813 ~1891),多產而廣受歡迎的美國曆史學家,以寫作插圖本的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聞名。

圖錄號:33008

里根(Ronald Reagan)

有關種族政策的親筆信

信箋 一張二頁

1967年4月24日作

27.5×21.5cm

無底價

說明:這是一封美國總統里根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期間針對“加州14號提案”,又稱“拉姆福德法案”的重要通信,表明了里根在種族政策上的立場。信件作於1967年4月24日,致一位事件參與者戴爾 · 阿什博(Delle Ashbaugh),使用“美屬維京羣島第59屆州長會議”專用信箋。

里根在信中申明瞭反對“拉姆福德法案”的觀點,稱:

“I still believe the individual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ownership, control and disposition of his own property and any invasion of that right by govt. is a threat to individual freedom”

(我依然堅信個人應有權利保有、支配、處置自己的財產,政府所做出的任何侵犯其權利的行爲都是對自由的背叛。)

該法案全稱“拉姆福德公平住房法案”(The Rumford Fair Housing Act),禁止房地產業主在租賃、出售住房時對有色人種區別對待,其制定目的是爲了防止有色人種在進行房產交易時受到歧視。1963年,該法案修訂後立刻成爲加利福尼亞全州上下激烈爭論的焦點。加州房地產協會和其他一些保守組織聯合簽署了一份糾集了一百萬個簽名的請願書,使得這項修正法案被廢除了。法案被廢除後,聯邦政府取消了加州的一切住房基金,而由於這種行爲被認爲是違反憲法的,事件最終交由最高法院裁決。 這個案子一直持續到1966年裏根擊敗帕特 · 布朗(Pat Brown)成爲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在這封致戴爾 · 阿什博(Delle Ashbaugh)的信中,里根明確的表明了自己對待拉姆福德法的立場——他將否決法案,因爲他不認可此項法案的附加條款。

上款簡介:戴爾 · 阿什博(Delle Ashbaugh),美國加利福利亞州議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