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憑藉高速崛起的經濟以及與美國之間的特殊同盟關係,一直都可以比較輕鬆快捷地獲得美國的新型航空裝備。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空中自衛隊的實力一度達到了歷史頂峯,擁有超過200架當時最先進的F15J戰鬥機,將周邊國家的空中力量遠遠拋在身後。誰知好景不長,隨着冷戰落下帷幕日本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再加上自身綜合國力的持續衰退,日本空中自衛隊陷入了裝備更新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逐漸被競爭對手趕上乃至反超。

特別是昔日落魄潦倒、土裏土氣的中國空軍,最近20年更是突飛猛進、一日千里,裝備的第三代以上戰鬥機規模已經突破了1000架大關(日本空中自衛隊同級別戰鬥機只有300多架),並且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裝備第五代重型戰鬥機的國家,形成了對日本空中自衛隊質量和數量的雙重優勢,這種優勢還呈現出加速擴大的趨勢。日本當然不會甘心就此沉淪,尤其是在國內右翼勢力抬頭的大背景下,接二連三地拋出大手筆軍備項目也就不足爲奇了,甚至還意圖藉機突破和平憲法。

在加強空中戰力方面,日本的頭號工程當屬從美國購買並許可生產F35A戰鬥機,已經敲定的採購計劃是引進42架F35A,其中美國生產4架,日本自行生產38架。目前該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順利推進,第八架日本國產F35A都已經下線了。儘管所謂的國產現在還只是進口散件組裝,但是日本想方設法提升防務自主化的野心卻是不容忽視的。日本作爲F35在亞洲的唯一海外生產基地,依然感到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又在盤算着進一步獲取更加重量級、更加敏感的先進武器裝備。

這一回日本將目光對準了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該型飛機是在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基礎之上改裝而成的,也被稱爲“電子大黃蜂”。這是一款具有極強電子干擾、電子壓制能力的進攻性武器裝備,它的機密程度遠比預警機、戰鬥機高得多,是另一款“空戰力量倍增器”;這類戰機基本囊括了一個國家電子戰領域的最核心技術祕密,美國的E2D、F35都可以滿世界賣,但是電子大黃蜂卻只有最鐵桿的盟友纔有機會染指,比如澳大利亞曾經購買了12架電子大黃蜂,成爲該型飛機的唯一海外用戶。

日本欲購電子大黃蜂當然是看中了它的強悍電子戰能力,在美軍的紅旗軍演中,電子大黃蜂甚至有成功壓制並擊落F22的出色戰績。而中國空軍最新裝備的殲20向來被日本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日本空中自衛隊希望有了電子大黃蜂的加盟,與F35A協同作戰能夠有效剋制殲20,從而將空中優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可否認F35A+EA18G的確是一對非常犀利的組合,兩者優勢互補更是可以充分發揮出1+1>2的體系作戰優勢。

不過日本的如意算盤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撥打得響的。一來採購電子大黃蜂還處於意向階段,什麼時候能夠落實到位還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二來日本此前並沒有裝備F/A18系列戰鬥機的經歷,電子大黃蜂對於空中自衛隊而言等於增加了一款全新的機型和後勤保障體系,需要付出更多額外的時間和成本,必然會對採購單價和採購規模造成不利影響;三來中國也正在發展類似於EA18G的電子戰飛機,包括空軍的殲16D和海軍的殲15D,前者即將服役,後者沿用前者的成熟系統進度也不慢,還擁有重型機的平臺優勢和通用化的成本優勢。屆時日本想要討到便宜恐怕是難上加難。(利刃/刻雨無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