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奇葩說6》的熱播,給這個平淡的秋天增添了幾分浪潮。

都說“爆款網綜難撐過5季”,《奇葩說》這個以辯論走近大衆生活的舊寵兒到了第6季還頻頻衝上熱搜,它真的搶救回來了嗎?

縱觀《奇葩說》前幾季的評分,從第一季的9.1分逐漸下滑,到第五季時候達到7.4分,略顯疲態。甚至在第5季招商宣傳片中,《奇葩說》也自嘲口碑收視下降,病入膏肓。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而在《奇葩說5》播出後,不少觀衆也開始質疑着《奇葩說》脫離了原本的內涵: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網友對《奇葩說5》的評價

而如今,《奇葩說6》的評分上升到8.5分,貌似搶救回來了。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是因爲《奇葩說6》的辯題比之前更好嗎?是因辯手的論點和辯論更新奇出彩了?還是因爲新奇葩的能力比老奇葩更能留住觀衆了?

不,我更覺得節目製作人更懂得了如何讓這檔節目與觀衆產生鏈接,明白了觀衆想看什麼。

02

據虎嗅網報道,早在《奇葩說5》的時候,節目組就開始採用了數據化思維,統計哪些環節被觀衆快進跳過,哪些環節又能長時間停住用戶。接着,節目組會將得來的數據與選手分享探討,促使選手也做出改變。

“如果未來有一天《奇葩說》不變了,就說明這檔節目已經看不到活着的價值了。”

在求生欲的驅使下,節目組與“新老奇葩”共同致力打造《奇葩說6》的社交屬性。畢竟,與觀衆打交道,他們需要口碑,更需要得到觀衆的喜愛。

⚪社交鏈接:共情心理——情感的碰撞

《奇葩說6》自開播以來,率先衝上熱搜的便是“被肖驍說哭了”。

而後,在《奇葩說6》中,共情心理在“奇葩美術館着火,救畫還是救貓?”的辯論中,表現得最爲明顯。

在這一期當中,一辯傅首爾用段子解讀了“救貓是我對自己的臨終關懷。救貓也能使我成爲藝術本身。”但這並未引起現場觀衆多大反響。

緊接着,詹青雲反駁傅首爾。

或許是爲了讓自己的辯論更打動別人,詹青雲試圖用情感來喚起觀衆對藝術品背後人們的認同感,對文物價值的認可。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我們還可以再看看哈佛大學的許吉如的表現。

在“救貓”的隊伍中,她對着底下的觀衆說:“你也有可能成爲那隻貓。”

隨後,她用職場新人在勾心鬥角的職場無人可助的情境下,激起觀衆對貓的憐憫。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許吉如站在了一個弱者——職場新人的視角,去激起觀衆內心需要被關愛、被珍視的情愫,在情感上打動觀衆,滿足弱者的情感需求。

而黃執在對許吉如的辯論中,卻又告訴觀衆另一視角:“貓不弱,畫才弱。”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這一句話又進一步將觀衆的憐憫之心延伸到畫中。

“情感碰撞”擁有鏈接人與人之間的本能社交力。

人不是冷血無情的,他們的內心,有恐懼、有悲傷、有快樂......如果沒有情感,那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辯論也是,平平淡淡、毫無波瀾,觀衆看了也會厭煩。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爲: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所以,激起你的情感,並進一步以情代入你的內心,無疑是辯手與你產生鏈接最好的選擇。

《奇葩說6》的辯手,似乎更善於找到你身體的情感按鈕,將按鈕“摁”下去,激起情感碰撞,觸發了“共情”效,從而與你產生社交關聯。

⚪社交關係進階:塑造觀衆形象認知與追求

激發共情效應,還不夠,你在看《奇葩說》的時候,你可能還在加工着自己的身份認同感。

估計大家都還記得黃執中所提到的“遠方的哭聲”吧?

當時,他先是不緊不慢地說講述着我們的同情心是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高低很有關係。當認知有限,我們的同理心範圍就相對更窄,我們難以聽到遙遠的哭聲。

《奇葩說6》:看不到犀利觀點,我卻看到了背後的社交鏈接

黃執中這段話說完之後,全場的票數幾乎一邊倒。

當辯論一上升到認知級別,似乎就提高了檔次。

它就相當於把一面鏡子放到你的面前,跟你心平氣和地說:“你是不是這樣一個聽得見遠方哭聲的人?”

估計沒有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聽不見遠方哭聲的吧。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提到一個概念——“鏡中我”。作者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爲:

我們的行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交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

當你明白了聽得見遠方哭聲”這個高級概念,你是不是也覺得我應該得成爲一個聽得見遠方哭聲的人呢?

與其說是認知升級,不如說是塑造了你對自身形象的認識與追求。

當你認可了這個塑造起來的形象,你很大機率還會繼續觀看下一期。至此,這層社交鏈接——塑造觀衆形象認知與追求,也就建立起來了。

03

無可置疑,《奇葩說6》需要“求變”,需要尋求觀衆認同感。

從目前來看,《奇葩說6》確實慢慢找到社交鏈接的2大要點——『情感的碰撞』與『塑造觀衆形象認知與追求』。

只是,從當下觀衆反映來看,《奇葩說》在運用這兩點時,似乎略顯得不夠嫺熟,還沒法很好打入觀衆心底。

縱觀2018年,新播國產網絡綜藝節目數量便有162部之多。

在層出不窮的網絡綜藝中,《奇葩說6》——這檔最長壽綜藝究竟該如何站得住腳根,又該如何抵住一波又一波的網綜浪潮來襲?

希望《奇葩說6》在接下來能夠在打造社交屬性方面能夠有更多突破點,也期待這檔最長壽綜藝能夠給其他網綜帶來更多思考的維度與啓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