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是《詩經》和《楚辭》,前面提到宋玉悲秋的名文叫《九辯》,是楚辭裏的一篇,而《詩經》裏則有一篇叫《鶴鳴》,說鶴在高高的岸上鳴叫,叫聲可以傳得很遠,上達於天,而劉禹錫曾用這樣的意象說秋天晴空萬里,一隻鶴直衝雲霄,把詩情也帶到了天上。而這首《秋詞》恰恰是劉禹錫在政治上失勢,被貶官之後寫下的詩,這種內心堅強、不屈不撓的精神狀態感染了無數人,再成功的人一生也不可能事事得意,時時得意,正如一年之中有春天、有秋天一樣。

劉禹錫是唐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跟同時的大詩人白居易有很深的交情,兩人齊名,並稱劉白,而他跟同時的兩位大文豪韓愈與柳宗元惺惺相惜,也有很深的交情。韓愈還曾寫詩說: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意思是朝中同僚都是一時才俊,但是跟我最義氣相投的,還要屬柳宗元跟劉禹錫。劉禹錫富於天才又胸懷壯志,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卻不能如願以償,長期不得志,最後以詩文而流芳百世。

他的作品又多又好,有的名篇廣泛流傳,比如那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因爲買不起大房子,買不起好房子,只有居於陋室之中,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品德高潔,學問博雅,所以雖然身處陋室也一樣意氣風發,毫不自卑。這樣的文字很容易引起歷代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的共鳴,因此被爭相傳誦,被爭相傳抄,很多書法名家抄錄過,現在也一直保留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不過在這裏要提一下的是有學者認爲《陋室銘》不是劉禹錫寫的,除了別的原因,從思想境界與寫作水平來說,不是因爲這篇名文高出於劉禹錫的一般文章,而是相反,覺得他還低於劉禹錫的一般文章。這個目前還有爭議,沒有定論,我們知道一下就可以了,哪怕《陋室銘》不是劉禹錫寫的,也不妨礙它已經成爲傳誦不絕的千古名文。而劉禹錫哪怕沒寫過《陋室銘》,也無損於他偉大文學家的光輝。

劉禹錫的詩也是廣爲傳頌的,比如那首《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最後那七個字是妙句,是名句,已經家喻戶曉到了,成爲中國的俗語。

我們今天要讀的是他的《秋詞》,秋天是天氣由熱轉涼的季節,是草木由茂密轉向凋枯的季節,是世界從生意盎然的綠色轉向暮氣沉沉的灰黃的季節,你看漢語一形容,說這人老氣橫秋,用的就是秋字,所以中國文學中自古就有悲秋的傳統。法國一位漢學家專門以悲秋爲名,收集歷代文人以悲秋爲主題的詩文,寫了一本專著,而最著名的如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不僅僅指蕭條,而且詩人既孤獨又多病,讓人讀來充滿惆悵。如果你有類似的處境,甚至可以讓你讀了潸然淚下,而劉禹錫的《秋詞》則沒有絲毫壓抑的情緒,反而充溢着昂揚的激情。

第一句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先秦跟屈原同時代的文學家宋玉就有一篇名文,上來就感嘆“悲哉!秋之爲氣也”。因爲草木搖落,漸漸枯黃,所以一到秋天,不由悲從中來。這篇文章影響很大,歷代文人大都繼承了這樣的基調,但是劉禹錫在第二句直截了當地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他眼裏,秋天比春天更值得讓人精神抖擻,歡欣鼓舞,而這不能空口說白話,接下來他要用鮮明又鮮活的形象來證明他的看法。這就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鶴”就是丹頂鶴的鶴,就是那種脖子又細又長,腿也又細又長,翅膀大,飛得高的鳥兒。

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是《詩經》和《楚辭》,前面提到宋玉悲秋的名文叫《九辯》,是楚辭裏的一篇,而《詩經》裏則有一篇叫《鶴鳴》,說鶴在高高的岸上鳴叫,叫聲可以傳得很遠,上達於天,而劉禹錫曾用這樣的意象說秋天晴空萬里,一隻鶴直衝雲霄,把詩情也帶到了天上。藉着這樣的形象,詩人詩情勃發,凌雲欲飛的壯志也就躍然紙上。而這首《秋詞》恰恰是劉禹錫在政治上失勢,被貶官之後寫下的詩,這種內心堅強、不屈不撓的精神狀態感染了無數人,再成功的人一生也不可能事事得意,時時得意,正如一年之中有春天、有秋天一樣。而你熟誦了這樣的詩句,多少都能幫你增加一點生活的底氣,生活的信心,何況他的詩還寫得那麼漂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