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貌。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前海管理局产业促进处处长张锋。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38岁生日,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也将在这一天满8周岁。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的开发建设是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布局。8年过去,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曾经的滩涂之地已快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且经济总量迈上千亿能级并持续跃升,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片区之一。

即日起,前海观潮栏目将推出“前海亲历者”特别报道,通过早期即来前海开拓、创业,亲历前海改革、见证前海变化的前海人,讲述这些年前海开发开放背后的故事。

“70后”张锋是前海管理局产业促进处处长,也是前海最早一批且目前依旧留在前海奋斗的少数员工之一。“我来前海的那天是2010年12月20日,纯粹是"一腔热血,奔事业",什么身份都不要了。”时隔8年,张锋还清晰地记得报到第一天的日期和许多细节。

8年过去,张锋所在的部门已更名3次,他及同事们重点招商的港企数量已从零增至8000多家,产业配套政策也不断完善。而他们所经历的早期那些艰难创业细节,依旧令人动容。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放弃公务员身份“裸奔”来前海创业

2000年,大学毕业后仅一年,张锋就从浙江考入深圳机关,在选调来前海管理局任招商联络处副处长一职之前,他是深圳市科工贸信委的一名公务员。

作为“70后”,张锋没赶上参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我国第一轮改革开放,这让他深感遗憾。“总感觉自己到了特区是来摘桃子的,没有付出就直接享受了改革的红利。所以当时一听"又要改革了",就想去参与。”

但作为前海创新制度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前海管理局是内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一旦选择加入,就意味着离开机关,在医保和退休等待遇上不能再享受公务员待遇。

“我们这种从机关来前海的公务员,当时都给了"试用期"。这期间,你觉得不适应前海的节奏和工作,还可以回原单位,也有人来了又走了。而决定留下就要出编,放弃公务员身份,相当于"裸奔"了。”张锋说。

2010年12月20日,张锋正式来到前海工作。但他很快发现,与原来的单位相比,这里的条件异常艰苦。

以办公场所为例,当时园区里到处是烂泥塘,现在的桂湾、前湾还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连前海管理局都是租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层办公室。为了接待参观,局里在外海堤附近(现“前海石”公园的位置)搭了一个铁皮房会议室。“但不能下雨,一下雨,雨滴砸在铁皮上面,噪音很大,会都开不下去。”

有心理准备但仍比想象中艰难

资源的稀缺还不止于此,从场所、设备、物料,到资金、人力,早期的前海几无资源。这让来之前已做好了“工作量会变大、创业会很艰难”心理准备的张锋,再一次感受到,现实比想象中更艰难。

“来前海之前,我做了6年招商工作,但市一级招商主要是宣传、造势,穿针引线,把企业引导到各区。但在前海,牵涉到具体落地,许多工作都更深入。”张锋说,由于前海的特殊性和“试验田”身份,他和同事经常被堵在办公室,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企业的大量咨询,全天候不停地做政策解释和产业引导。

当时全局只有4个处室,他所在的招商联络处,加上处长,也只有3个人。张锋记得,当时去香港招商,一切事务自己处理。没有公务车,为了避开通关及交通高峰期,经常早上5时起床去赶大巴。如果当天回来晚,公交大巴都停运了,就只好先坐车到元朗、屯门,再转车回深圳。

人少事多,“加班”更是当时前海人的常态,以至于当时全局每间办公室基本上都有一个冰箱,冰箱里塞满了方便面和饼干。文印室的复印机、各处室的打印机经常坏掉,“真是人还在顶着干,机器先扛不住了”。

此时的张锋才明白,到前海参加入职考试时,首任局长郑宏杰为什么要求每人就两个主题写6000字文章:“一个是"入职岗位之我见",另一个是"前海精神之我见"。因为没有精神指引,不明确自己为什么来,可能早就没办法坚持下去了,太难了!”

不过,资源的稀缺也并非全无好处,因为没有团队配备,每个人必须独立负责一摊事。“有没有本事,高下立判,成与败都在于你,想推卸都没法推。所以当时只要有能力,肯定能崭露头角。”张锋说。

港企认识前海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来前海后,张锋所在的处室经历过3次更名,先后为招商联络处、投资推广处、产业促进处(总部办),而包括他在内,处室目前只有2个人是一路走来,“有回到原公务员单位的,有下海的,也有内部调动”。

张锋认为,3次更名反映出前海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初外界对前海一无所知,因此重在招商联络;2012年开始,入驻企业开始增多,简单招商之外,还需要做好投资服务;2015年10月,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局处室增至10多个,产业促进处应运而生,承担产业统筹。“现在招商职能开始浓缩,大型招商会也少了,转为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

作为“深港紧密合作先导区”,港企招商是前海的重点之一,目前平均每天都有7家港企落户,而追溯其进驻历程则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最开始是不理解,甚至有戒心。当时园区刚批复成立,只能靠信心招商,给对方描绘宏伟蓝图。”张锋说,香港人务实,不了解或没看到落地政策,不会贸然投资,招商阻力较大。

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包括金融、人才等在内的前海22条政策,港企入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到目前为止,22条都是一个核心政策,突破尺度非常大。”张锋说,2013—2014年之间陆续完成政策实施细则落地后,港企入驻又有了第二个高峰。

为进一步吸引港企,前海于2014年首创“招商合伙人”制度,与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8家机构合作,“以商引商”为港企入驻打开新局面。“我们提出"万千百十"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吸引1万家香港企业落户,在前海开展商务活动和就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超过10万,在前海建立面向香港优势和特色产业的10个港企聚集基地。”张锋说。

此后,前海设立香港联络处,由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洪为民出任前海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在港设立港人港企办事窗口。

像看着自己孩子成长一样从不后悔来这里

因当时前海是全国唯一一个未建成即获批的园区,成立时还在填海,园区建设一度被质疑过慢。“填海的地块要经历一个沉降期,这是必须要花的时间。2013年,填海完成,大部分地区沉降期基本结束,楼宇路桥开建,园区形象迅速扭转。”

2015年4月,前海与蛇口同时被纳入广东自贸区并挂牌后,政策优势日趋明显,张锋感觉“千军万马都跑起来了,很多事情都铺开,投资前海的港企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快增长”。

“如果说早期前海是靠信心招商,后来靠政策招商,现在则是靠营商环境和服务去招商,并特别注意稳商,让各方面配套跟上,留住企业。”张锋说,产业促进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了搞好营商环境。

张锋说,今年前海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特别是依托22条特殊政策,针对具体的行业产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比如,目前前海最受关注的政策之一是“双15%”税收优惠,但覆盖面不是很大,今年将利用前海产业扶持资金,着手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拓展受惠人群。

“改革总要付出,我们平时总开玩笑说,不断经历挫折和压力的打磨,玻璃心也会磨炼成水泥心,特别能抗压,特别能自我调适。我从不后悔来前海,在这里这么长时间,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是有感情,总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再去推他一把。”张锋希望老了之后带着孩子来前海时,可以跟她说:“这里是爸爸当年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地方,那些项目是爸爸引进的。只要孩子能认可,这一生就觉得完美了。”

作者: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