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美说不愿意带豆豆出门,到朋友家去也是这样,抢朋友孩子的玩具,到游乐场玩时,公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说是自己的。阿美的女儿豆豆两岁多不到三岁,晚饭后她经常带孩子到附近的广场去玩,晚上那里有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有玩轮滑的少年儿童,也有不少小孩子在跑着玩,有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在玩一个滑板车,豆豆也想玩,男孩的妈妈见状就让男孩给豆豆玩一会儿,没想到一会儿男孩要回家了,豆豆不肯还滑板车,还说“我的,我的”。

阿美的女儿豆豆两岁多不到三岁,晚饭后她经常带孩子到附近的广场去玩,晚上那里有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有玩轮滑的少年儿童,也有不少小孩子在跑着玩,有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在玩一个滑板车,豆豆也想玩,男孩的妈妈见状就让男孩给豆豆玩一会儿,没想到一会儿男孩要回家了,豆豆不肯还滑板车,还说“我的,我的”。阿美很尴尬,连哄带劝把滑板车从女儿手里抢过来还给了小男孩。

两岁多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怎么办,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阿美说不愿意带豆豆出门,到朋友家去也是这样,抢朋友孩子的玩具,到游乐场玩时,公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说是自己的。平时有人带孩子过来玩,明明很多玩具,可是只要别的小孩玩她什么玩具,她就过去抢过来,包括她平时不喜欢、几乎不玩的玩具。

阿美说这孩子好自私,平时经常告诉她要和小朋友分享,她自己有时也说,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可是到时候就忘了。

朋友小木的女儿也是两岁多,非常喜欢去游乐场玩,每次去了都非常兴奋,玩得不肯回家,几乎每次都要生拉硬拽才能抱走,可是女儿总是挣扎着不肯走,每次小木和女儿都是折腾到筋疲力尽,女儿一路哭着回家。

两岁多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怎么办,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我说你应该在去之前和孩子商量好玩多少时间,让孩子知道到时候要走。可是小木说,没有用,每次去之前就和她说,我们玩一会儿就回来,不能玩太长时间。每次女儿都答应的可好了,可是到了那里就说话不算数了,自己说过的话全抛到一边不管。

小木还说,女儿特别爱发脾气,不顺着她就大声哭叫,还会推人,甚至咬人。

我家嘟嘟也两岁多了,接近两岁半,以上两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他都有。

包括“自私、说话不算数、爱发脾气”等,在外面有时让人很尴尬,好像是家长没教育好,恨不得带领他(她)找个地缝钻进去。

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家长没教育好吗?

并不是,其实是孩子的发育特点决定的,是非常正常的表现。

两岁多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怎么办,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两岁孩子的认知和人际交往、情感发育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

两岁的孩子,天性就是只关心自己的需求,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他还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会顾及父母的面子。他觉得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的,所以,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别人的玩具,只要自己想要,也是自己的,外面的玩具、物品,也是自己的。

我家嘟嘟也是这样,而且表现非常明显,他喜欢去姑姑家玩,和姑姑家比他小几个月的腾腾一起玩,可是经常与腾腾抢玩具,腾腾玩什么他就过去抢。明明是腾腾的玩具,他却不让腾腾玩。

2、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

两岁的孩子,他明明知道被禁止的事情,但是他却非常做,不然就会哭闹,反抗,比如嘟嘟,他自己经常说,“不能吃糖,吃糖蛀牙”,可是看到糖就拚命要抢,要吃,每次去超市,看到棒棒糖就抓在手里不肯松手。

两岁多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怎么办,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像小木的女儿,每次说好了玩半个小时,可是当妈妈说到时间要走时,就撒泼打滚的不肯走,说过的话都不算数了。

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

3、喜欢同伴,但还没有学会真正的社交。

在两岁之前,孩子们一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对同伴缺乏兴趣,但是到两岁以后,他们对玩伴的兴趣越来越浓,但是他们对怎么和小朋友相处还缺乏经验。所以有时候表现的就非常不友好。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1、理解孩子,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我们觉得孩子自私、不懂事,或性格不好,担心孩子没有被教育好,其实是大人对孩子要求过高,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他们的表现和所做的事,都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也就是说,是正常的。

两岁多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怎么办,正确做法是这样的

​我们要求孩子顺应我们的要求,其实是为了自己方便,并不是完全为孩子,所以,我们应该放低身段,去理解孩子,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要求孩子。

2、可以立规矩,但不是体罚。

两岁的孩子,可以给他立规矩了,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玩具,到规定的时间要上床睡觉等。比如当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等激烈行为时,可以惩罚,比如没收他喜欢的玩具,让他单独到一个角落不许动等等,但是不要打孩子。

3、教孩子练习与人相处。

可以有意识的带孩子去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玩伴不要太多,最多2-3个,如果孩子们出现抢玩具的情况,可以教孩子使用交换或轮流的方式,虽然这时候讲道理还不太管用,但是可以引导和帮助。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玩假扮游戏,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和感受。

总之,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不能简单的把孩子正常表现归结为“问题”,当孩子再现那些情况时,也不要过于焦虑,其实理解了,就能接受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