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網訊 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調研蘇北農村住房時多次強調,實行集中居住是廣大羣衆的願望,也是順應“四化同步”要求,實現鄉村振興的需要。農村集中居住如何實現從百姓想住、能住到住得好的提升?泗陽縣衆興鎮以“六個一”爲統領,三建模式爲抓手,特色產業爲支撐,撬動了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

上午,在泗陽縣衆興鎮楊集新型社區,村民胡繼雲正在自家小院門前的菜地裏忙活着。身後是錯落有致的二層小樓,門前是綠油油的小菜地,而穿過門前乾淨整潔的水泥路,不遠處便是千畝葵花園。這樣村在畫中,人在景中的生活環境,令胡繼雲很滿意。

泗陽縣衆興鎮楊集社區村民胡繼雲:以前那老房子同現在的小區房子,住的環境是天地之差,拆過房子拆的錢還夠蓋房子的,還剩餘的還夠簡單的裝裝潢,住的很舒心。

爲了進一步降低村民入住的成本,鎮村兩委用活、用足城鄉土地增減掛鉤、土地位移等政策,採用“代建、自建、改建”的三建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村民的入住門檻。作爲國家級生態村和特色民族村,社區內羣衆大舞臺、居家養老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基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綠色家居、生態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不僅讓大夥住的舒心,更住的安心。

泗陽縣衆興鎮楊集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夏忠毅:楊集社區把農民集中居住,作爲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的牛鼻子,讓羣衆想住進來,能住進來,住的好。我們是讓羣衆到蘇南發達地區參觀,讓羣衆知道以後農村的發展方向。我們推行五星級的衛生保潔機制,按照星級對羣衆予以獎返,引導羣衆改善生活習慣,提高衛生水平,建設我們的美麗楊集。

農村集中居住區不僅要做好生態宜居的文章,更要謀好產業興旺的文章。位於泗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的界湖社區,以“包安置入住、包上崗就業、包持續增收”的兜底政策,實現了村民“生活在小區,就業在廠區、創業在園區”的願望。今年52歲的侍廣寶由於沒有其他就業技能,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很不穩定。集中居住後,侍廣寶很快便和家人一起在家門口的產業園內穩定了工作,不到半年就摘掉了貧困帽。

泗陽縣衆興鎮界湖社區村民侍廣寶:我們這裏拆遷搬到界湖社區,環境都挺好的,以後就到華綠來上班,工資也不錯,也拿四五千塊錢,家庭開支是沒有問題的。

農民集中居住後,如何完善產業配套,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跨越?泗陽縣衆興鎮不僅在人居環境、公共服務配套等硬件上下功夫,更在穩定就業、提高羣衆獲得感的軟件上花心思。依託意楊產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實現集中居住社區居民100%就業。

泗陽縣衆興鎮黨委書記李東陽:我們將認真按照市委張書記關於農民集中居住“六個不”的要求,用好土地創新政策,解決集中居住錢從哪來問題,降低集中居住第一門檻,建強服務配套功能,持續做強特色產業,切實把集中居住辦到羣衆心坎裏,不斷增強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