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1998年12月聯合國武器覈查人員被迫撤離伊拉克時,薩達姆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銷燬了大量的武器:3.9萬件化學武器、690噸化學試劑、3000噸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材料以及426件生產設備。自二戰以來,世界上但凡想成爲大國強國的國家,都在不遺餘力的發展相關武器。

以核武器爲首的大規模殺傷武器,是現代戰爭的終極打擊力量,是保障一個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基石。自二戰以來,世界上但凡想成爲大國強國的國家,都在不遺餘力的發展相關武器。


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國家之一,在衆多阿拉伯國家中起先鋒表率作用。一直希望自身可以有強大國力可以引領阿拉伯世界。但伊拉克同時地處阿拉伯世界邊緣,東與伊朗爲鄰,北與土耳其相接壤,境內又有庫爾德人威脅。險惡的地緣環境,迫使歷代伊拉克政府將軍工國防作爲首要國家大計。

自社會復興黨執政以來,伊拉克爲了進一步實現獨霸中東的夢想,便更加不遺餘力的發展本國軍火工業。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則是伊拉克高層在衆多軍事項目中最寄予厚望的一個。在整個60、70年代,伊拉克都在高調發展核技術,薩達姆在1979年上臺後更是宣稱:要在1991年之前製造出“第一枚核彈”。


爲了發展本國的核武,伊拉克不惜花費重金從法國、西德、意大利等西方國家購進核能設施,聘請核科學家來伊拉克進行相關的核試驗。1970年代,伊拉克雖然簽訂了《核不擴散條約》,在口頭上承諾不再發展核科技,但實際在背地裏卻反其道而行之。到了70年代末,伊拉克已經擁有粗具規模的核產業鏈,此外,伊拉克還生產了芥子氣、炭疽等生化武器。

伊拉克核生化武器研製進程如此之快,使得以色列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以色列擔心,倘若有朝一日伊拉克真正掌握了核技術,那麼野心膨脹的薩達姆與伊拉克高層會毫不猶豫的對以色列進行核打擊。於是在1981年,以色列發動“巴比倫空襲行動”,摧毀了伊拉克一座正在施工的核電站。使得伊拉克的核計劃一度受挫。


然而伊拉克在薩達姆的統治下,很快便恢復甚至加快了核生化武器的研製速度。而且還成功製備了相當的數量以備不時之需,並投入了實戰使用。1980年代,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爆發了兩伊戰爭。在戰爭中,伊拉克毫不猶豫的使用了毒氣攻擊伊朗的軍隊與城鎮。此外還使用毒氣鎮壓北方庫爾德人與南方什葉派民衆的起義。只是由於擔心更加強大的伊朗採取嚴厲報復措施,伊拉克纔沒完全“玩過火”。

薩達姆在伊拉克實行高壓管控,對外封鎖一切相關的軍事設施,禁止國際社會的相關調查人員進駐伊拉克。加之兩伊戰爭時期,西方國家大多偏袒伊拉克,對伊拉克搞違禁武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國際社會一直不清楚伊拉克究竟擁有多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在戰爭中一敗塗地。戰敗的伊拉克被迫允許聯合國的核查人員進駐調查,當來自五大洲的核查人員來到伊拉克後,發現的真相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至此,伊拉克那保密多年的相關軍事機密才一點點被揭露出來。


經過深入調查,覈查人員在1991年8月4日瞭解到伊拉克進行細菌戰試驗的事實;1991年10月,覈查人員獲取伊拉克核計劃藍圖,通過該計劃估計,如果沒有外界阻撓,伊拉克尚只需12~15個月便可以製造出核彈,也就是說,伊拉克完全有能力在1992年左右製造出核彈,與當初薩達姆1991年擁有核彈的計劃在時間上相差無幾;1992年1月,覈查人員獲取伊拉克濃縮鈾計劃的全部資料。此外,覈查人員還在伊拉克偏僻山區之中發現了貯存起來的大批相關武器。

到1998年12月聯合國武器覈查人員被迫撤離伊拉克時,薩達姆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銷燬了大量的武器:3.9萬件化學武器、690噸化學試劑、3000噸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材料以及426件生產設備。此外,聯合國武器覈查人員還拆除了817顆飛毛腿導彈。


爲了懲罰伊拉克,國際社會採取強制措施:斷絕伊拉克的原料與技術進口,強迫伊拉克銷燬數目更多可疑武器,解散伊拉克軍火工業,至此,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才基本被摧毀。美英聯軍在2003年悍然入侵伊拉克固然應受到譴責,但伊拉克曾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是客觀事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