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泾川大山

等了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走出荒草滩》

通讯员:宋小龙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从灵台迁至曹家坡。

他们就是如今生活在太平镇荒草村曹家坡的杜姓家族。谁曾想,打那时起就种下了穷根。

曹家坡在太平镇荒场村域内,地处黑梁河流域上片区。川道狭长、土地贫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设施条件落后,这些条件制约着曹家坡人致富的信心。

杜根考的生活就是曹家坡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他今年63岁,出生在曹家坡,家里有三口人, “大儿子户口迁走了,没钱给娃娶媳妇,在上梁给招了户人家” ,他叹了叹气,似乎又想起什么,接着说。“小儿子在新疆打工,我听说给人骑车送饭呢,娃属马的,27了还没钱给娶媳妇呢”。

黑梁河流域,近三十万的彩礼,的确不是一个农民家庭负担得起的。

杜根考家有21亩地,除了流转出去种油牡丹的5亩川地,还种了麦子、玉米、核桃。“庄家地都是我们老两口种着哩,我们不种谁种,大娃连自己那个家都顾不上,还能顾我们?小娃三四年回来一次”杜根考老婆插话说道。

谈话间她拿起两个洋芋要做饭,说道“其他地方卖1块钱的菜,人家骑车到我们曹家坡要卖1块5,要不就我们自己走5里路到灵台什字集上买,买了也拿不回来”。

今年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在荒场落地。原来的荒草滩成了荒场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他们杜家再次面临搬迁的选择。

杜根考和他的上辈人一样,毅然决然的也选择了搬迁,掏7500元报了名,他望着媳妇笑了笑说:“政府说灶台、炕都有呢,我们搬下来直接就能住。几辈子人的事都安顿了”。

最后,他告诉我,杜家人来到曹家坡,又终于要离开曹家坡,他受了一辈子苦,习惯了。可他希望后辈儿孙能在新家有新生活。

《幸福来敲门》

通讯员:尹志霞

迎着第一缕清风,绕过一个个弯道,穿过一片片玉米地,踏着一路路泥泞,曹家坡社到了。

耳中传来两声狗吠,十几只母鸡正在散漫觅食,四间破破旧旧的屋子,一个不大不小的菜园子,还有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这便是太平镇荒场村曹家坡社的村民杜双良家了。他总是第一个积极响应政策的人,他也总说“不跟形势,不看政策会吃一辈子亏”。

他家住的是窑洞,半明半暗,几经雨水侵蚀,基本都已坍塌;他家吃的是井水,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才能挑回一担。杜双良的二女儿说每次来爸爸家,她都得去挑水,更不敢多用水,能省则省;他家种的是农田,耕作靠牲口,收割靠人力,没有车子,只能驮回去;他家走的是山路,从县城到村部需花费四十分钟的车程,从山脚到山顶,步行得一个小时。一下雨,路上满是泥潭和刮坑;他家过得是黑河,情况好一点还有座独木桥,更多的时候需要趟水。

“我家那时候穷啊,没钱买雨鞋,我们姐妹上学为了水不渗腿,我们只能两腿抹满棒棒油”杜双良的二女儿回忆说,正应了黑河川里传唱的那句“黑河川,溜溜川,扁担山,不是驴驮就是人担”。

十年前,白面和牛肉上了桌;六年前,收割机进了麦地;两年前,自来水通进了厨房;一年前,赶上了好政策。

杜双良说看到其他乡镇的人搬进了新房,他心里那个急呀,啥时候这好事情才能轮到他。直到去年十一月,异地搬迁项来到了他们村,好事情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

“才交了15000元,我们一家六口都能搬进136平米的小康屋。今年年底一建成,我会立马搬进去。我想买床、买电冰箱、买洗衣机来装饰我的房子。对了,我还想接通天然气,烧柴火太污染空气了。”杜双良激动地说。“能住新房子,我心情好得很,没有啥顾虑!好事还得政府办,享受好事还得紧跟政策!为了这些个好政策,我必须得再多活几年,好好享受享受。”

从此,杜双良家的好日子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