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志願軍第十五軍炮九團團長 韓 峻

1951年4月22日,我志願軍發動了第五次戰役,我團奉命隨主力向前開進。由於敵人不觸而後撤,我團在第一階段未能參加戰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敵趁我團向北轉移之際進行反撲,其中路爲美三師、加拿大旅及美五師一部,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沿連川至金化公路向北冒犯。

爲掩護主力轉移,5月29日我團率一、二兩營配屬第二十九師跑步前進,一夜行軍90裏,30日拂曉4時到達芝浦裏地區,9時構築陣地,以猛烈的炮火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我三營於6月2日進入自等裏一帶支援第四十五師戰鬥。一、六、八連臨時組成一個營,於6月4日,在葛峴洞一帶構築第二線陣地。


在戰鬥中,我六連一炮在射擊中火炮發生故障,炮身不能復進,炮手王文彩奮不顧身,用肩扛,打一發,扛一次,連續發射29發,當場立功;觀通隊架線排劉正德小組冒敵炮火封鎖,用70分鐘架線18華里,保證了戰鬥指揮,榮立集體二等功;二營電話員趙鳳珍冒敵炮火查線,英勇犧牲後兩手仍緊握線頭,爲保障指揮立了大功。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不勝枚舉。

6月6日晚戰鬥結束。此役,我團有力地配合了步兵反擊,勝利完成了8天的阻擊任務。先後支援步兵打退敵人大小進攻34次,斃傷敵人3500多人,全團湧現出功臣189名,團榮立集體功。

北犯之敵遭沉重打擊後,被阻於三八線。我軍亦由運動戰轉入寬大正面的陣地防禦,暫時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我團奉命在谷山郡車井洞進行休整。

1952年4月20日,第十五軍奉命接替友軍在平(康)、金(化)、淮(陽)地區的防務。軍決定我團(除三營)配屬第四十四師,三營配屬第四十五師。爲貫徹執行''積極防禦,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部隊接防後首先加強原有掩體工事,構築預備發射陣地,緊接着進行了大規模的坑道作業。


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克服重重困難,全團共構築人員、馬匹、火炮掩體和坑道630餘個,挖出土石11000立方米,形成了鋼鐵般的地下長城。築''城''的同時,我們不放過有利戰機,開展了''冷槍冷炮''殺敵活動,以''值班炮''、''遊動炮''等方式殲滅運動和暴露的敵人。

僅炮八連在兩個月的時間即斃傷敵人125名,擊毀敵155榴彈炮4門,汽車8輛,坦克1輛,自行火炮1門,倉庫2座,地堡16個。炮六連三炮在8月20日一天內,即擊毀敵坦克31輛。爲查明敵人指揮所、炮兵陣地及物資屯集的具體位置,團責成副參謀長張雲峯組織敵後偵察小組。

該組由八連副連長齊自珍、團後勤處軍需員李鳳舉、二營指揮排長林培耀組成,齊自珍任組長。經充分的準備,於9月5日,滲入敵縱深十餘公里,查明敵8處炮兵陣地(120餘門火炮)、3處營以上指揮所、3座倉庫的位置,對秋季戰術反擊起了重大作用。偵察組榮獲第十五軍軍旗前照相的獎勵。


1952年9月,我團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爲秋季戰術反擊,在精神上物質上進行了充分準備,還制定了步炮協同方案,各級指揮員進行了實地反覆勘察。10月6日我團第一、二兩營支援一三〇團首先向上佳山西北和381東北無名高地之守敵發起攻擊。

一營以準確的火力將381東北無名高地的鐵絲網徹底摧毀,又轉移火力命中敵兩處彈藥所,迫使敵人兩小時未發一彈。

同時,二營也集中火力破壞了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大部分工事,壓制了敵人火力點,護送步兵順利攻佔了兩高地。10月12日我團一、二兩營支援八十七團對391高地之敵發起攻擊,經過8分鐘的炮火準備後,埋伏在敵陣前的我步兵發起衝鋒,僅半小時就全殲守敵。

來源:《志願軍老兵回憶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