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影探

2016年,神劇專業戶BBC亞馬遜聯合推出了一部喪到昏天暗地的英劇。

很多人都被劇中滿口小黃腔、四處勾搭的女吊絲圈了粉。

它就是——

《倫敦生活》!

爛番茄新鮮度100%,豆瓣評分高達8.7!

《紐約客》評價其:用黑色幽默的笑料,刻畫一個扭曲而動人的女性故事。

於是,BBC順勢而爲,計劃推出第二季。

但因爲檔期、製作等各種各樣的原因,第二季一直滯後。

等待了3年,望穿秋水。

這個小黃腔女人終於霸氣而歸!

《倫敦生活》第二季

Fleabag

2019.3.4

身高177cm,身材高大壯實的女漢子。

額頭上有一塊胎記,並經常用劉海遮住。

她就是整部劇的靈魂人物——

菲比·沃勒-布里奇

菲比與龍媽

《紐約時報》曾評價她:在引人發笑的同時,也會讓人產生一股感傷。

集編劇、製片、主演於一身的她,將自己的經歷和生活感悟融入了《倫敦生活》。

開發高口碑英劇殺死伊芙》《情迷意亂》主演好萊塢大片《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

一炮而紅之後,菲比的編劇天賦、演技逐漸被圈內認可和賞識。

關於第二季,菲比一直在想有沒有拍的必要。

如果沒有好的靈感和構思,她就絕對不會動筆。

就像某段防脫廣告詞一樣:

其實當說要開發第二季的時候,我是拒絕的。

因爲,你不能讓我拍,我就馬上去拍。

第一我要想一下,因爲我不願意拍完了以後再加一些特技上去,這樣觀衆出來一定會罵我。

最終,有了全新靈感的她,開始了第二季的冒險。

新一季故事將圍繞女主角與一位牧師展開。

通過一些宗教性的元素,讓一個無神論主義者尋找生活的希望,從而引發觀衆的共鳴。

第二季一開播,豆瓣評分直接飆到9.7

爲了保留《倫敦生活》原來的味道。

第二季不換湯,不換藥,原班人馬紛紛迴歸。

新科奧斯卡影后奧利維婭·科爾曼繼續飾演婊氣十足的碧池後媽。

“莫娘”安德魯·斯科特也宣佈加盟。

他扮演一位牧師,並與女主角產生各種糾葛。

片名Fleabag,

《牛津英語詞典》的註釋是:邋遢的人,骯髒的動物,廉價低級旅館。

這個負面、貶義的字眼,正是女主角的名字。

人如其名。

她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Fleabag是一個聽從身體、沉迷於性的女人。

在電腦上看奧巴馬的演講,她都能masturbation(自wei)一把。

走在大街上,她甚至都被叫成臭婊子。

Fleabag有一個前男友,哈利

兩個人經常上演着各種分手的苦情戲碼。

每一次分手,哈利都會帶着他的東西淨身出戶。

牀單、枕頭、洗髮水、冰箱裏的食物...

只要是他買的東西,都統統拿走。

唯一例外,哈利會把一個恐龍玩具藏在某個角落。

這成了Fleabag與他達成的默契。

倆人通過藉口找玩具、送玩具,或者假裝喝醉等拙劣演技,重新複合。

最最奇葩的是,每次分手,哈利都會把屋子打掃得一塵不染。

毫不誇張地說,他收拾房間的技術堪稱一絕,絕對屬於保潔模範之星。

如果Fleabag感覺自己家裏很髒,需要清理打掃了,她就故意找個藉口,跟哈利分手!

靠分手來打掃房間,這招真是百試不爽啊!

愛情都是作死的,演戲總有弄假成真的時候。

最後,哈利帶走了那隻小恐龍。

兩人關係徹底鬧掰,再也沒有迴轉的餘地。

沒有了愛情的束縛,Fleabag生活上更是放蕩不羈,浪出了天際。

她有一個長得超級帥的固定P友。

只要對方有需求,一個電話就隨叫隨到,送貨上門。

缺愛+顏值控,她一點不介意對方在牀上有多奇葩。

就連“誇”她的胸部小到像一臺ipad,她也不介意!

有的時候,Fleabag還在公交上搭訕陌生男子。

遵循着節約不浪費的精神。

即便對方很醜、不是自己的菜,她也能勉強接受。

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深情。

四處遊蕩流亡的人生,只不過是掩飾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Fleabag看上去是一個亂情的大爛人,

但是,她就像浮草一般,註定漂泊,逃避着心中的負罪感。

Fleabag有一個豚鼠主題的咖啡館,生意凋零,瀕臨破產。

這個咖啡館是她和閨蜜Boo一起創辦的。

全世界唯一懂她的人只有Boo,唯一會安慰她的人也只有Boo

一次酒後亂情,她和Boo的男友發生了關係。

偷喫閨蜜男友,這可是最下三濫的女人才做的事情!

爲了不破壞這段閨蜜情,她決定隱瞞到底。

Boo因爲發現男友有了第三者而意外自殺!

直到死,她也不知道小三正是自己最好的閨蜜。

Boo的自殺,讓Fleabag自責不已

咖啡館即將倒閉、失戀被甩、朋友自殺…

她把自己的生活徹底搞成了屎的模樣。

人人都說,家庭是溫暖的避風港,累了的話,可以在家庭中尋找慰藉。

Fleabag的家人卻是陌生而疏遠。

在家人的心中,她就是一個人人嫌棄、爛泥扶不上牆的廢柴。

每次家庭聚會,沉浸在虛榮世界的他們,對其冷嘲熱諷。

姐姐是一個“高學位,高收入,有老公,還穿巴寶莉”的成功女性。

每天不得不守着猥瑣的丈夫、行爲詭異的繼子。

在外人面前恩愛幸福,人後抹淚心酸無人知。

與女兒日漸疏遠的父親,和女友住在一起。

因爲怕女兒上門借錢,就找各種藉口哭窮推脫。

當看到女兒被扇耳光,他就默不作聲,若無其事。

後媽更不是一個善茬。

她簡直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心機婊。

她一直希望自己是衆人的焦點。

她要比任何人都要有優越感,都要強。

懦弱的父親、心機婊的後媽、疏遠已久的姐姐、齷蹉的姐夫...

當這一羣人圍着餐桌,歡聲笑語的時候,

不禁地讓人感嘆:人一旦虛假客套起來,那是多麼讓人生厭!

“我要在平庸無奇的回憶裏,做一個閃閃發光的神經病!”

放浪形骸的Fleabag,活得最敞亮。

她害怕自己最終變成一個貪戀、變態、自私、冷漠、悲觀、墜落、道德論喪的人。

她會嘗試與家人和解,試圖撥開那一層層的虛僞,找尋細微的暖意。

最後,都被他們一次次地傷害和潑冷水。

最讓人傷感的是,

她只能跟一個只有一面之交的人,說出最想說的話——

我只是想哭,一直哭!

沒有情感發泄出口和傾訴通道,

Fleabag不得不面對鏡頭,打破第四面牆。

她可以直接與我們傾訴,不需要遮遮掩掩。

作爲觀衆,我們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參與者。

她表面上跟別人客套一下,一扭頭就說,我討厭我自己。

雖然她知道父親與自己疏遠,但是還不厭其煩地去試探,讓他出洋相。

雖然她喜歡作,但是渴望擁有一段愛情。

即便是每一次與P友見面,她都是小鹿亂撞,假裝灑脫。

當她徹底無奈的時候,她轉身,對着我們一笑置之。

那時候,她是痛苦的、尷尬的。

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是《倫敦生活》最精彩的神來一筆。

這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去讀懂Fleabag的內心世界。

她只是一個假裝正常、僞裝堅強,內心卻絕望壓抑、脆弱空虛、渴望溫情的女孩。

在被嫌棄之中,她依舊有在廢墟中求生的力量。

“我什麼事都辦不好,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是這樣子。

可是,他們從來不會開口談論,我就徹底地孤單一個人。”

從這個意義上看,

《倫敦生活》抓住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人與人之間疏遠的本質。

與丈夫形同陌路、理想與家庭之間需要犧牲、艱難的懷孕求子之路...

每一件人生大事,姐姐最終選擇了妥協、忍耐和隱瞞。

當問她,“你怎麼了?”

她哭着說,“我沒事。”

一直在女兒面前秀恩愛的父親,即將領證結婚,走進婚姻殿堂。

當問他,“你生活的快樂嗎?”

他哭着說,“我很快樂。”

這年頭,每個人都隱藏自己的傷痛,掩埋自己的懦弱。

戴上虛假的面具,隔斷一切發自內心的交流。

每個人都習慣了僞裝,習慣了封閉自我。

炫耀成了日常表演的必備節目。

“我很好”也成爲了最大的謊言。

令人矛盾的是,孤獨封閉的我們又在渴望。

渴望着,在世界的盡頭,有一個懂你的信號。

熱鬧非凡,卻孤身一人,

暢懷大笑,卻淚流成河,

表面光鮮亮麗,內心卻一片廢墟。

每當觀看《倫敦生活》,遇到Fleabag,就會看了在城市裏打拼的我們。

生活實在太累,有的時候喪到了極致。

萬物皆有裂痕,那正是光進來的地方。

喪到極致之後,也許就有一束拯救你我的光。

有時候,我會想:

活在當下,如果不需要設防,純粹一點,直面內心的孤獨,那該多好!

當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問道:

“你過的好嗎?”

爲什麼不說出心底的那句話:

“我過的不好,我很孤獨,但是我在努力!”

-沒看夠?這裏還有-

爲這個女人!

點個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