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是汉朝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州府,地处中州。

兖州的辖区包括今天山东省的西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黄河、济水所流经的一地区。当年刘邦、刘秀都是以此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战可以为据,守可以休养生息。

所以在纷乱的汉末,各大诸侯都对兖州非常重视。

作为兖州刺史、汉室宗亲的刘岱成了大家联合的香饽饽。为了让刘岱更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做自己的同盟后盾,当时名望第一的袁绍与实力第一的公孙瓒展开了你争我夺地拉拢活动,他俩通过政治婚姻跟刘岱和亲,与刘岱先后成为了亲家。

袁绍一看:跟竞争对手比,自己的优惠力度不够大啊,这怎么吸引顾客!他立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赶去找刘岱,表面是串门子走亲戚,实际是送人质以安其心。(《三国志》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

公孙瓒也不甘落后想“绍方抓药”,但当初结婚的时候岳丈家的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公孙瓒只是看了老婆两眼,没敢出声。转念一想,简单模仿,不够狂放。(《后汉书》:(公孙瓒)遂为郡小吏...(辽西)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

公孙瓒最终决定上硬菜:派军队援助刘岱。

在天下纷争之际,军队是诸侯最贵重的家当,是自己花心血花金银积攒下来的。为了表示诚意,公孙瓒送刘岱的是一支价值连城的骑兵队伍。公孙瓒本人就是靠骑兵起家的,他的骑兵水平在当时是一流的。

临行前,公孙瓒语重心长地嘱咐骑兵将领范方说,如果刘岱想接受咱们这支骑兵,就让他把袁绍的家属赶走,否则,你就回来。我还需要你们回来攻打刘岱的兖州呢。(《三国志·》: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看来,公孙瓒送刘岱的礼物是:飞去来器。

除了袁绍和公孙瓒,袁术同样贪图兖州。当长安的朝廷得知刘岱被杀以后,立刻委派了名士金尚接任新兖州刺史,但金尚最终被袁术作为镇州之宝收藏在自己麾下了,以备关键时刻放出去撕咬兖州。

初平三年(192)四月。刘岱被冲进兖州的青徐黄巾军杀死,兖州刺史出缺。原来兖州有刘岱坐镇,各方势力对兖州许看不许摸,现在刘岱一死,平衡被打破。

兖州争夺战,隐隐待发。

东郡太守属吏陈宫一直关注着兖州的局势,他决定辅佐曹操把兖州搞到手。陈宫有安邦救民的远大理想,但只有让领导上位,自己才能上位,上尉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上校,然后是将军。不想当将军的上位,不是好上位。

得到兖州与其说对曹操重要,不如说是对陈宫自己更重要。

陈宫清楚,现在跟其他几位诸侯大佬比,曹操只有几千人马,实力弱小,是不能靠武力硬拼的。但曹操有地理优势,他驻守在东郡的东武阳,离兖州首府昌邑很近。俗话说,家近是个宝,天下唯快不破。陈宫要用个“快”字诀,让曹操得到兖州。

要成功运作此事,陈宫需要落实几个方面。

首先,陈宫必须了解曹操本人的态度。干活不由东,费力也是空。你好心扶老人过马路,其实人家这就要到家了,根本不需要过马路。结果你让老人的家属一顿群殴,以为你要绑票变现呢。

万一曹操不想过马路到对面的市政府大楼工作呢?陈宫岂不尴尬。

陈宫对曹操说:“刘刺史死了,战乱会阻挡朝廷的任免,如果兖州没有首领,黄巾军会继续猖狂,百姓不得安宁。不如您来做兖州刺史。这样既安抚了兖州的百姓,也帮国家把兖州管理起来,更是明公成就霸业的基础。” 一但赌赢,就是一赔三的收益(《三国志》(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曹操)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曹操当然是想成为兖州之主的。只要抬腿过马路,就是人生转折第一步。

但曹操来兖州当东郡太守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根基尚浅。他不得不顾忌兖州的其他势力,他需要州府的舆情倒向他,才能行动。毕竟马路上车太多,也没警察维持交通,搞不好过马路过成了黄泉路。

陈宫知道曹操的顾虑,他只为征得曹操的同意,其他事情由自己先出面办理。

做事前,跟领导打个招呼,是混世界的基本原则。有时候,遇到困难了,可以回来找领导想办法,自己吭哧半天,不如领导帮你打个电话。再者,像篡权这么大的事情,你仅凭好心的出发点和给人惊喜的天真,不打下招呼就去办,会让领导以为你要取代他呢。

领导一定会立刻把你叫过来,大声的问你:“什么叫惊喜?什么他妈的叫惊喜!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惊喜! “

陈宫得到曹操的首肯以后,立刻进行下一步:联合兖州各方势力。

作为东郡名士,陈宫自己可以代表当地主要势力支持曹操,但他还要联合兖州其它郡国的太守。

目前曹操的身份不过是兖州治下的东郡太守,如果没有兖州其他各郡守的支持,想和平接管兖州肯定是不行的。一个部门主管,想去补部门经理的缺,不拉帮结派成团伙是办不到的。

陈宫找了兖州的济北相鲍信,鲍信是曹操的铁粉。

鲍信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他的八世祖鲍宣曾是西汉哀帝时的司隶校尉,并担任过豫州牧,后来因不肯依附王莽,而在狱中自杀。刘秀登基大赦天下,亲自树立鲍宣为忠君典型:向鲍宣同志学习。鲍宣的儿子鲍永、孙子鲍昱都担任过司隶校尉。鲍信的父亲鲍丹,担任过东汉的九卿少府。

鲍信不但背景深厚而且为人沈毅有谋,对人对势有着惊人的判断力。

董卓进京初始,鲍信通过观察,很快判断出董卓绝非善臣。他献计给当时还掌权的袁绍:趁董卓初到京城立足未稳,立刻逮捕董卓。袁绍没听,鲍信毫不迟疑地离开了洛阳。(《三国志》: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信知卓必为乱,劝袁绍袭卓,绍畏卓不敢发。语在绍传。)

后来为了讨伐董卓,各路诸侯集结在一起,并公推袁绍为头领,分汉权而立。鲍信再次显示出了睿智。他并不看好盟主袁绍,他认为袁绍不过是又一个董卓。

虽然曹操当时并非诸侯,兵马最少势力等于零,但在各路诸侯中鲍信最认可曹操。鲍信还拉着自己的弟弟鲍韬,一起帮助曹操攻打董卓,结果鲍韬被杀,鲍信也受了伤。(《三国志》: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

鲍信不但和曹操一起冲锋陷阵,还在战略上为曹操出谋划策。

鲍信向曹操建议:“袁绍的势力太大。您可以躲避于黄河以南的地区,根据时机再决定如何发展。”从后来的情况看,曹操实际就是按照鲍信的思路,实施的自我发展计划。(《三国志》: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陈宫拉着鲍信,不仅是因为鲍信跟曹操一条心,而且鲍信是个大金主。

当初鲍信劝说袁绍抓董未成,他离开洛阳,一是避祸,二是组织人马。鲍信是带着一千名骑、步兵回的兖州泰山郡平阳(今山东新泰)老家。然后又招募了两万步兵,七百骑兵。(《三国志》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

咱们可以算一笔账,看看鲍信在家乡募集的兵马数量是个什么概念。

讨伐董卓的主要诸侯有十一路。史料上并没有把各诸侯的兵力列出来,但在《三国志》里有酸枣地区“诸军兵十馀万”的记载,就是说这里有盟军十余万。

当时酸枣地区有张邈、张超、刘岱、乔瑁、袁遗、鲍信共六家诸侯,古人的数量表达虽然不精确,但又个大概的界限,“十余万”的表述可以看作不超过十五万,顶格按十五万算,平均每家两万五的军马。

这么一衡量,就知道鲍信组建的队伍规模不小。特别是还有骑兵,在汉代,一个轻骑兵的成本大约五倍于步兵,而鲍信的骑兵,不会少于一千骑。这么庞大的队伍,必须要有大量钱粮财务支撑。

军人的吃穿住行要有补给车辆跟随,光靠人力携带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电影里的老百姓手担肩扛前线送子弹军粮,那是因为军队事先没带够,群众只好舍命临时顶一下。不顶不行啊,回头被坏人用枪顶。

鲍信为这些人马准备了多少保障呢?“辎重五千乘”。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不说别的,在战争时期能一下凑到这么多马匹非常不易了。

鲍信带着招募的两万多名军卒,两万多匹马浩浩荡荡的走在路上,一眼望去让人睁不开眼啊,不是因为飞扬的尘烟,而是金子在晃眼。

鲍信没有巨款的话,是无法养护这支军队的。后来曹操就有一次在战争时期因为没粮食,只好把刚刚招来的兵给解散了。(《三国志》冬十月,太祖至东阿。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由于汉朝以及物价货币换算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特别是董卓乱政时期更是一笔糊涂账,要真正理清鲍信到底花了多少钱是不太可能的。不过,五千乘之数如果在战国时期,可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了。当时宋国最鼎盛之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当然,汉朝已经不再用驷车作为战斗武器了,车型也有变化。所以,跟宋国的乘略有区别)。

虽然无法知道确切金额,但咱们还可以再算一笔账:鲍信用了多长时间募得这么庞大的军资。

他离开长安的时候董卓刚刚进京,时间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初,而鲍信已经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的酸枣会盟中出现了,前后最多五个月时间(《三国志》: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

鲍信带兵从洛阳出发,到泰山郡大约1200里(现代的道路里程,下同),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三天四百(这里就不把速度考证列出来了),需要九天左右。而鲍信回乡招兵结束后,由于携带大量辎重,行军速度要慢不少。从泰山到酸枣有七百里以上,如果以每天八十到一百里的速度计算,这一去一回将近要二十天的行军时间。

换句话说,鲍信组织出高配置的武装力量,最长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可是临时拉起的队伍啊。估计他全名叫默罕默德鲍·信,是来自迪拜的王子。

说你呢,曹操!

如果有鲍信的资金实力做后盾,无论曹操最终是否上位兖州,结果都不至于太糟。陈宫拉上鲍信也有以防万一的思路。

鲍信不仅有经济实力,还有重要的政治资源。他跟原兖州刺史刘岱不但是一起讨董的盟军,而且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高举讨董义旗不到三个月,王匡、曹操均大败于董卓。诸侯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争取各自的利益上。“讨伐董逆“的标语口号还贴满军营,但实际已成为诸侯各自口中攻击盟友的有力武器。

兖州刘岱先是杀了一直有矛盾的桥瑁,然后“愤起”攻打侵犯到自己地盘儿的青州黄巾军。

行动之前,刘岱特意跟鲍信商量过是否出战黄巾军,鲍信反对出兵,因为敌军连续占领了任城和东平两国士气正旺,而且有百万之众,咱们的士兵已经有了畏敌情绪。鲍信建议刘岱先固守对持消耗敌人的锐气,再伺机出兵。

也许是出于刘室宗亲的责任感或者是出于刚杀过诸侯的骄傲,刘岱并没采纳鲍信的意见,导致最终兵败被杀,把骄傲传递给了黄巾军。(《三国志》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这件事就能看出鲍信在兖州的地位,他具备了兖州领导刘岱的生前战友和同志的身份。陈宫找鲍信出面推举曹操继任兖州刺史是可以服众的。当初没有老帅的支持,四人帮是很难下台的。

除了鲍信,陈宫还另外找了陈留太守张邈,他知道张邈跟曹操是多年的朋友,并情谊深厚。

当初在诸侯讨董时期,张邈看不惯袁绍的骄横和私心,出言责备了袁绍,袁绍伤自尊了,立刻找来小弟曹操要他做掉张邈,但被曹仔婉拒了。此事,加深了张邈与曹操的情感。要知道,袁绍绝对是曹操生命中的恩人。

不仅如此,张邈还是大名士,人望很高。

张邈是汉末著名的八厨之一。所谓八厨,就是八位用自家钱财救济大家的侠士。当时,汉朝的士人官吏阶层,为了跟宦官势力作斗争,以民间形式授予了窦武、陈蕃等二十七人为“天下名士”的称号,鼓舞大家的士气。这些名士又被分为五等,八厨是第五等。

八厨中,张邈排名第二,但排名首位的辽东太守度尚,早就在二十几年前逝世了。所以张邈实际是八厨的领袖,这个身份增加了张邈的话语权。如果陈宫拉上他为曹操点赞,会带动一大批铁粉跟赞。

另外,陈宫是有担忧的,他担心张邈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支持曹操上位。

张邈早在董卓入朝之初,就担任了陈留太守,而同时期的曹操不过是个辞官的百姓。就连曹操起兵讨董的最初五千人马中,有三千都是张邈的孝廉卫兹资助的,而且,曹操起兵的己吾县也在张邈的陈留郡辖区内。(《三国志》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

这是曹操离开体制以后的第一次拉起队伍单干,但里面充满了张邈。

现在陈宫要推举曹操出任兖州刺史成为张邈的上司,当然要考虑下张邈的心情。

但陈宫多虑了,陈留太守张邈完全支持曹操接手兖州。

此时,兖州州政府的所在地是山阳郡的昌邑。而山阳太守是袁遗,他是袁绍的从兄,也是曹操的朋友。虽然史料没有记录陈宫找过袁遗,但就过去的关系看,袁遗对曹操当兖州刺史一定是支持的。

兖州下辖东郡、济北国、陈留郡、山阳郡、任城国、东平国、泰山郡、济阴郡。一共八个郡国。

黄巾军攻入兖州后,最先杀死了任城国相郑遂,而接着向北占领了东平国,杀死刘岱并驻扎于此。因此兖州有两个郡属于黄色恐怖敌占区,(《三国志》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

所以推举曹操担任兖州刺史的提案,经过陈宫的串联,至少可以在兖州六郡里获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率。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毕竟兖州不是刘岱一个人管理,还有辅佐刺史的其他州府官员。

所以陈宫实施第三步:他求见了兖州的别驾和治中。

别驾的权利类似于副刺史,治中负责处理州府文书,并监察下级官员。别驾比治中地位高,出行要配专车。一把手光荣了,是这两位暂时负责州府运转。(《答郭逊书》:“别驾,旧典与刺史别乘,周流宣化于万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安可任非其人)

陈宫对着州官们慷慨陈词:“现在天下大乱,贼寇横行,人民失去了家园,汉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原各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起来!起来,别坐在原地不动!去把曹太守接来。只有他,才能救兖州,只有他,才能安黎庶!”

陈宫字公台,站在公共舞台上的他,才是他要的自己。

随行而来的鲍信带头鼓起了掌,大家都被陈宫的发言所感染,满腔热血地去东郡迎接曹操来做兖州刺史。其实,曹操早就在附近街道的路灯底下穿戴整齐地等着了。(《三国志》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曹操出现速度之快,以至于留下了:“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典故。

就这样,通过陈宫的运作,曹操在众人的搀扶下,逼停来往的车辆,强行过了马路,进入了人生第一座州政府办公大楼,并径直坐在了刺史办公室的老板椅上。

(曹操的突然出现,吓了黑猫警长一大跳,下意识地朝曹操开了四枪。。。。)

上一期:曹操,是陈宫自己挑的 | 三国被忽视的八卦-60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赞赏支持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