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喜歡偷偷學習呢?

文/馬曉莉

這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就受到教育心理學家關注了,Covington教授於1984年提出自我價值理論,他之所以提出這個理論主要是試圖對教學中出現的“學生爲何逃避失敗”、爲何不願付出努力“等一系列問題作出回答,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爲一下幾點:

(1) 學習動機的核心是逃避失敗以維護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指個體對自身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這個理論的假設就是人天生就有維護自我價值的傾向。我們從小就知道成功能獲得認可和讚揚,從而提升了人的自尊,使人產生更高的自我價值感,但是獲得成功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支持,這就使成功、能力和自我價值感三者形成了前後因果的連鎖關係。於是我們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知: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能帶來巨大的自我價值感;相反失敗則代表能力不足,這會損傷自尊,威脅自我價值感。而在學校中,獲得好成績就代表成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好成績,所以就會存在一些學生不努力學習從而避免失敗維護自我價值感的現象。

(2) 人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能力而不是努力

人們對失敗作出解釋時,通常是認爲是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能力不夠,但是在對成功作出解釋時,則更傾向於解釋爲自己具有出衆的能力而不是因爲過多的努力。並且付出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做得更有價值。因此,有能力,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能力,是保持積極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更多地被視爲是個人能力的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3)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動力。

人們有得到贊同和認可的需要,也有拒絕和否認失敗的傾向,這就導致自我知覺和自我價值之間會存在一個衝突,爲了解決這個衝突,個體會形成一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傾向,這種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所以自我價值就成了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力。這樣能解釋爲什麼學生會那麼努力用功追求好成績,是因爲他渴望獲得好成績從而得到讚揚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上面是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下面介紹一下這個理論的四象限動機模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O(∩_∩)O~~

所有人的學習動機可以用兩種驅力來描述:追求成功的驅力和避免失敗的驅力,而這兩種驅力都有高低之分,因此就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爲四種類型,如下圖:

爲什麼有人喜歡偷偷學習呢?

這幾種類型都有哪些特點呢?大家可以自行對號入座。。。

第一種:高趨高避型。

這種動機的學生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他們對人物既追求又排斥的衝突情緒,但焦慮引起並加強了他們對學習的注意,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取得成功來避免失敗。表面上,他們追求成功、努力學習、聰明能幹,但事實上他們又嚴重受到緊張、衝突的精神困擾。爲了成功而又掩飾自己的努力,他們中就出現了一種“隱諱努力”的現象。他們在同學中儘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下裏卻偷偷的努力。這樣成功時,他們的成績更有價值,更能說明他們的能力過人,而在失敗時,也可以爲自己的失敗找到很好的理由,就是沒好好努力,從而不會被認爲是無能。這種學生被稱爲“過度努力者”。(這一種就是題主問題中的那一種)

第二種:高趨低避型。

這種類型的學生具有無窮的好奇心,他們就是喜歡學習,他們能很努力的學習,努力的發展自己,這種學生通常也表現的自信機智,他們會把失敗解釋爲自己努力不夠,從而會更加努力。成功時,會解釋爲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共同的作用。他們被稱爲“成功定向者”。

第三種:低趨低避型。

這種學生沒有對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沒有對失敗羞愧的恐懼,並且他們內心很少有衝突,同時他們很少學習或者直接放棄學習,對學習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漠不關心有些事真正的漠不關心,因爲覺得課程對自己根本無用;也有些漠不關心是因爲隱藏着反抗,也防止了對自己無能的評價。這種類型的學生被稱作“失敗接受者”。

第四種:低趨高避型。

這類學生認爲逃避失敗比期望成功更重要,爲了避免失敗的恐懼,而又不至於被別人認爲是無能的,他們就會採取自我妨礙的策略,失敗了可以爲自己找一些藉口。他們被稱爲“逃避失敗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