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为契丹耶律德光效力过),因此被人称作政坛“不倒翁”,现代人则把他戏称为“跳槽达人”。”冯道说:“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冯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为契丹耶律德光效力过),因此被人称作政坛“不倒翁”,现代人则把他戏称为“跳槽达人”。

其实,称冯道“跳槽达人”,并不准确。如果我们把国家比作企业,那么皇帝就是老板了,下面的官员就是经理人。冯道这个“经理人”,总是等到企业(国家)倒闭后,才到新的企业(国家),这种行为不能称为“跳槽”。

冯道生活在动荡的五代,那些皇帝都是些如狼似虎之辈,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人家冯道却能历经十朝而不倒,很多人都是一个大写的“服”。那么冯道是擅长阿谀逢迎、见风使舵的厚黑学之流,还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奇人异士?要我说都不是。但他在为人处事上堪称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在为政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爱岗敬业的典范

冯道爱岗敬业,他从不挑领导,他不管领导水平的高低,德行的好坏,都能尽心辅佐。

冯道在相位二十多年,虽没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为政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冯道在为政上值得称道的是“民本”思想。

冯道认为“民为邦本,邦为民本”,“民心如秤,不平则倾”。一个官员称不称职就看他对老百姓好不好。他多次劝谏皇帝要体恤农民疾苦。

冯道为政始终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史称“道之所持,始终不易”。正是由于冯道一贯坚持慈心行政,减轻了军阀乱政的破坏作用。

冯道曾六度为相,他特别重视队伍建设。他选拔官员不看门第出身而强调责任感,很多个“孤寒之士“,脱颖而出。像冯道提拔选用的李昉、吕端、范质等名臣对北宋政局都很有影响。

冯道还很重视文化建设。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儒家《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九经》历时22年才刻完发行,历经四朝九帝,如果不是冯道这个“不倒翁”的始终坚持,这项文化工程是不会完工的。冯道此举保存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命脉。

由于冯道德高望重,做事稳重,朝廷的重大事务都交给他操办,唐明宗李嗣源,晋高祖石敬瑭,周太祖郭威死后,都是他担任“大了”处理后事。

舍己为人的道德楷模

冯道天性善良。7岁时曾写诗:“已落地花方遣扫,未经霜雪莫教除”,小小年纪就知道珍爱生命。契丹灭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一次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只此一言,不知救了多少中原百姓。就连一直鄙视他的欧阳修竟也赞道:“人皆以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契丹军队撤退时,冯道见到被俘虏的士人妇女,都会赎回来,等到战争结束后再还给家人。

冯道廉洁奉公,节俭持家。他当官30多年,“廉俭不受四方之赂,未尝以片简扰诸侯私门之内”,“无累茵,无重味,不畜姬仆,不听丝竹”。早在冯道任掌书记时,他在军中就只搭一间茅草房子居住,里面不设床席,在地上铺些柴草而已。发下俸禄,就和奴仆在一个锅里料勺子,而毫不在意。

他舍己为人,被王安石称道“如诸佛菩萨行”。冯道在家守孝期间,正赶上家乡闹饥荒,冯道把自己的钱财都拿出来赈济乡亲父老。不仅亲自下地耕种自家田地,还在夜间偷偷帮力不能及的人家种地。做了好事还不想叫人知道,你说这是什么精神?

和同事相处能团结谦让。冯道"为人清俭宽弘",能顾全大局,不计小嫌

大臣任赞背后讥讽他,他并没有挟怨报复,大臣李琪恃才倨傲,冯道用事实折服他。

你看这么一个廉洁奉公、节俭持家、不贪女色、舍己为人、团结谦让的人,古代为官的能有几人做到?即便是我们当代,他也能被评为道德楷模。

正像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中总结的“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这些人家冯道都做到了。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以社稷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积极入世,精进有为。其言行、功德受到了当时人们的交口称赞。没想到到了北宋,却被欧阳修和司马光骂了个狗血喷头。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对这种论调,我只想反问下:短短五十年间,改朝换代了六次,如果冯道他们都去死节,那么整个士人集团会不会死光了,五代时期会不会更黑暗,老百姓会不会更苦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