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也发现一些食物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因某些食物与药物可兼用,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塡腹充饥,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疾病,因此食物也有了性味归经之分,有良好的食疗食养效果。

历代医家也常把食物功能与主治和药物等同起来,《神农本草经》得出结论。“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一百二十五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积者,本下经。”

如上品之中就有大枣、葡萄、酸枣、海蛤、核桃、瓜子等等,中品内有干姜、海藻、赤小豆、龙眼肉、粟米、螃蟹等等,下品中也有多种可食物品,不难看出,上古时期食物与药物间有时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食药同源”的缘故,同时很多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特性也能治病,因此被医家当做中药来使用。如大枣、百合、莲子、山药、白扁豆、茯苓、桑椹、生姜、葱白、肉桂、西瓜皮等,也有不少中药被人们常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金银花、西洋参等。

古代医家把牛肉功效与中药黄芪划等号,《韩氏医通》就直言,“黄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名医李东垣认为羊肉“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对海参《五杂俎》云,“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把乌骨鸡功效比作党参,鹌鹑为动物人参等。

医家认为每种食物也贝有“四性”、“五味”,唐朝的《黄帝内经太素》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思想,不同是中药治疗疾病药效强,用药不当易现副作用,食物天天食,只要均衡飮食会达到药物所不能效果。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主要两大途径,即饮食起居,利用日常食物来营养调节肌体生理活动和预防疾病,提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延缓衰老,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作用,讲究相生相克宜忌的科学搭配,用食物代替药物调节机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