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打開了通向未來一扇大門,但是,通向未來的路仍雲遮霧礙、山高水遠。”

8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發表了題爲《區塊鏈技術研發的不同路徑》的演講,就時下火爆的區塊鏈技術進行了研判。

李禮輝:新技術應用需具備四要素 區塊鏈已現不同方向和路徑

他認爲,並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夠成功,都能夠得到實際的應用和推廣。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必須滿足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四個要素。

李禮輝表示,從區塊鏈技術研發來看,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不同的技術路徑:第一種路徑是所謂的分佈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聯盟鏈架構;第二種是分佈式、去中心、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

風口當前,他認爲如何進一步突破區塊鏈底層技術和應用技術,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的建設和區塊鏈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是成敗關鍵。

以下內容由核財經APP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覈。

各位嘉賓,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

新世紀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迅猛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更爲重要的是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商業模式。

在一系列的技術創新中,人們爭議最大、疑問最多的還是區塊鏈。儘管區塊鏈技術面世已經十年之久,但是人們對這項技術創新的認識和看法依然大相徑庭。我認爲,並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夠成功,都能夠得到實際的應用和推廣

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必須滿足四個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

4、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這樣四個尺度來衡量區塊鏈,我們看到區塊鏈技術研發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不同的技術路徑。

第一種路徑是所謂的分佈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聯盟鏈架構。

我們看到一批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正在研發基於聯盟鏈架構的區塊鏈的技術應用,這種架構主要特點是採用分佈式賬本的技術,多中心有中介。由於市場規模和資本投入的優勢,我們國家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走在全球前列,實驗的應用理論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務等。

在區塊鏈金融方面的應用場景包括資金清算、資產託管、資產登記、保險服務等。同時,近一兩年來區塊鏈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維度直接交互的架構。

在金融場景中能實現衆多參與方之間零距離、零時差的交互,可以做到協同治理、共享信息、歸併校驗、精簡流程、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等。比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資產託管系統、平安金融的一賬通、螞蟻金服的跨境支付等。

二是建立可信數據登記與證實平臺。

比如螞蟻區塊鏈等可信數據存證平臺等。

儘管如此,我們看到區塊鏈技術規模化的商業應用還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術瓶頸。

一是隱私保護技術。

金融業務重視隱私保護,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識證明、強化加密等密碼學技術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實性監督機制。

如何保證上面檢索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再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各類資產溯源時,真正能夠形成閉環,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機。

三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

如何避免智能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升級。

四是密鑰技術。

密鑰安全是區塊鏈可信的基石,如何有效防治私鑰被竊取或者被惡意刪除,並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盜等予以補救。

五是區塊鏈架構。

如何滿足金融系統的可用性與業務持續性的要求,並使信任機制、數據保存方式等獲得主流金融機構的接受和認可。

由於這樣一些技術瓶頸的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應用仍然不具備相對傳統金融IT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具體爲:

一是數據處理能力有限,不能滿足高品質、大規模的應用需求。

二是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技術集成的程度不夠高,升級維護還不是那麼靈活。

三是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佈式賬本、密碼學、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學習的成本比較高,人才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積累的週期比較長。

四是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和法規建設有待實踐中完善,目前尚無未形成統一標準,也未能得到法律保護。同時,分佈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仍然不夠明確,監管難度比較大。

第二種是分佈式、去中心、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

我們看到,有一批技術專家、創業者正在研發基於公有鏈架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我認爲,這是一種不同的路徑、不同的方向。這樣一些創業者試圖打造規模化的公有鏈平臺,形成點對點、去中心的分佈式商業模式。也有人預測,所謂的DAPP,就是分佈式應用,是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羣效應。假如一個公有鏈上有1億個DAPP,每一個DAPP能夠創造10萬美元的價值,那這個公有鏈就有10億美元的價值。

有人描述了區塊鏈技術對未來的顛覆性變化,我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所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將被數學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組織、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業的可擴展性變得無窮大。

二是數字世界的治理機制只是數學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執法者。

三是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的記賬方式、數字賬戶、數字貨幣,公有鏈上分佈式的應用以虛擬貨幣或者通證發行作爲激勵機制,以此來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

他們還認爲,能在公有鏈上生存的只是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商業業態,任何不適合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商業便是傳統商業,原則上兩者不會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那麼,對於這樣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我認爲挑戰來自於制度與技術兩個層面。

一是制度方面,線上自組織、規模化的可行性。

自組織的經濟形態一直存在,好多諾獎的獲得者也以研究自組織的經濟形態而得獎。但是,這種一般侷限於小範圍,公有鏈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規模化的自組織的經濟業態,這樣的話自組織經濟的制度性問題,包括經濟組體與責任主體論證、虛擬貨幣或通證發行機制和法律地位、市場行爲的監督以及市場秩序的維護等,社會功能的實現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執法者,在規模化的線上自組織經濟業態中能否實現?又如何實現?

數學算法在這裏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執法者?算力的優勢會不會構成壟斷、妨礙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大的課題。

二是技術的挑戰在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數億人蔘與的公有鏈,技術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積的系統性風險。假如由數學算法充當中介、法律、執法等等社會性功能,那數學算法就必須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佈式架構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在公有鏈上也同樣存在,包括隱私保護技術的有效性、真實性,監督機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約技術的可靠性,以及密鑰技術的可靠性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可以說區塊鏈打開了通向未來一扇大門。但是,通向未來的路還是雲遮霧礙、山高水遠,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了突破,啓示了區塊鏈技術的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可能性。不過,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大範圍、高效率、高可靠的應用,我覺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裏我只是提出這些問題,我現在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專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重點是怎麼樣進一步突破區塊鏈底層技術和應用技術的關鍵,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的建設和區塊鏈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怎麼樣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這顯然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也應該是我們面臨的機遇。

我們需要跨越障礙的創新的勇氣和能力,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科學的方法和態度,我們需要金融業者、科技業者的創新和實踐,也需要監管機構、執法機構的支持和規範。

謝謝各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