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州,歷來香火熾盛,規模較大的有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大佛寺、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的“五大叢林”,而廣州還有供奉文曲、關帝、北帝、財神、金花娘孃的廟庵宮觀不可計數。在廣州這些衆多的寺院中,有一個寺院有一個奇特之處,那就是很多人(包括本地人)會讀錯寺名,可以說是廣州“最容易”被唸錯名字的寺院。

  這個寺院的名字是:海幢寺。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海幢寺”這三個字都是很常用的漢字,怎麼會讀錯呢?實際上,許多人在讀的時候,把海幢寺中的“幢”字讀出好幾種讀音:zhuàng、chuáng、tóng、táng……等,實際上,這裏面只有一種是正確的。“海幢寺”的“幢”到底怎樣讀?

  要了解正確讀音,就要先從海幢寺名字的典故來源說起:海幢寺的寺名是根據佛經裏海幢比丘修習《般若波羅蜜》成佛的典故而取名的,“海幢”兩字,源於佛家典故“海幢比丘”,引用自《華嚴經》,比丘,即佛家的和尚,借“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寺廟以“海幢”冠名,藉以勉勵信衆,學習海幢比丘,潛心修習佛經,最後得道成佛。所以,在“海幢”這個佛語裏面,“幢”的普通話正確讀音爲“chuáng”。

  海幢寺並不是從一開始時就是大名鼎鼎,也並不是一開始就位列“五大叢林”。在唐朝滅亡之後,廣州建立了南漢國,南漢國在東西南北共建築了28座寺廟,其中的千秋寺就是海幢寺的前身。然後經歷了數百年後,千秋寺的遺址成了一片民居,到了明代,被當時一個叫郭龍嶽的富商購了這裏,並重建成了私家園林,取名福場園。這個私家園林在當時面積非常大,是現在海幢寺的好多倍,東到福場路,西達溪峽,南與萬松山相邊,北抵珠江江岸。

  後來,來了兩個僧人光牟、月池師徒向郭龍嶽募得此地修建佛堂,並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海幢比丘修習《般若波羅蜜》成佛的典故,把這裏命名爲“海幢寺”。最初海幢寺極小,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佛堂。

  海幢寺的發展,不得不提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他曾清軍攻陷廣州後屠城十日,製造災難後的尚可喜陷入無窮無盡的噩夢中,他聽從海幢寺住持阿字和尚點撥,想爲自己所做的事情彌補,牽頭擴建海幢寺,本來是小小的海幢寺迅速擴大,又經多年的經營,海幢寺的恢弘氣勢漸漸顯露出來,慢慢就成爲當時廣州市"五大叢林"之一。

  在海幢寺1932年海幢寺闢爲河南公園,1933年更名爲海幢公園。後由於戰亂和歷史原因,海幢寺曾遭嚴重破壞,之後一直到了1993年海幢寺纔開始復建了大雄寶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7層的僧舍、藏經閣等。也是這樣,在很長一段日子裏,在廣州人心中,海幢寺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個公園,它是廣州獨一無二“有碰碰車的寺院”,雖然,現在的海幢寺已經“寺園合一”,然而,許多老廣州總會在不經意間又把海幢寺稱爲“海幢公園”。

  現在,人們進入海幢寺參觀是免費的,遊客參可以從山門處出發,沿藏經閣、六祖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後鐵塔及斜葉榕樹、五層高的唸佛堂、太湖石“猛虎回頭”、最後欣賞海幢寺後門的園子,整個過程你會可以聽到“未有海幢寺,先有鷹爪蘭”、濟公與”十六羅漢像”、竹韻幽鍾……等傳奇的故事,讓參觀的過程非常有意思。

  走累了,你還可以在海幢寺內選一個地方坐下來,這時你可能會有另番一感覺,雖然身處鬧市,這裏卻是一片的寧靜,如同一個曲徑清幽的庭園,沒有了腳步匆匆,這裏的人都是神情散漫,當你休息時,偶然還能見到身穿着袈裟的僧人從身邊經過。這裏是寺院,也是公園,佛家精神與平民凡俗若即若離,又親近融合,這就是廣州“獨一無二”的海幢寺。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旅行嗎?有來過廣州的海幢寺?你是否聽過人們是怎麼讀海幢寺三個字的?你知道海幢寺中的“幢”字的正確讀音嗎?你在參觀過程中,覺得這裏是寺院還是公園?如果有機會來廣州旅行,你會來海幢寺看看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