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做語文作業經常遇到的一種題目叫:閱讀理解。

往往我們的答題方式都是熟讀並背誦老師給的標準答案。比如《背影》的中心思想是講作者對父親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背影》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寫在試卷上的那個標準答案,如今再讀味道卻變了很多。

@八神映月

前兩年,在廣場上見我父親因腦出血留下的腿疾而走路蹣跚的背影,才更能理解這裏的滋味。每每想到他的背影,父親一輩子那麼強勢的人,卻似乎一下子被人看不起了,衰落了,心酸不已。

小時候不懂朱自清爲什麼寫下這篇《背影》,也不懂文中的父親爲什麼要費盡力氣跑去買幾個橘子。

但當我們真正長大離別家鄉時纔會明白“晶瑩的淚花”裏包涵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以及父母漸老的背影裏的佝僂和銀髮。

年少不懂語文書,讀懂已是書中人。

豆瓣上有個話題叫#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長大後的我們對課文有了一番新的領悟,並在人生歷程中沉澱下來了那些曾經似懂非懂的道理。

在日子的輪迴裏,它們幫助我們一次次進行身份轉換,閱讀理解也變成了對人生的解讀。

@卡麗熙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辛棄疾

在成人社會混久了,連情緒都變得那麼小心翼翼,發個朋友圈都生怕表現得太過矯情。然而少年時代的那個自己,恨不得天天在QQ空間曬出自己的心情,好像每一句詩裏寫的都是自己。少年的愁如今看起來也像老電影一樣令人內心溫暖吧。

@ixinlicha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喫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朱自清《匆匆》

無論是“歲月匆匆”還是“光陰的故事”,渴望快點長大的小孩,一晃眼間就變成了眼前這個陌生的大人,每天要上班,要結婚要生小孩,要負責要抗壓,回憶的間隙裏不禁羨慕起那個曾經無憂無慮的自己。

@哈姆謝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小時候讀這句詩看到的是一種心憂天下慷慨豪邁的情懷,長大後才從中體會到,每個人遇到困境時,都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夢和無法實現的豪言壯語……

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是每次跟朋友聊天時,都會調侃的那句“等我有錢了養你啊”。

@考狄利婭

熱鬧是他們的。——《荷塘月色》

這種清冷的心境,大概只有身處熱鬧的聚會、追逐功名的社會,而獨獨自己想做個不說話,不隨波逐流的人才懂得。

@蘆田愛喫菜

俯仰之間,已爲陳跡。——《蘭亭集序》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讓我讀懂這句的起因是我的狗死了,那時我在高二的課堂上哭成了狗。

人生匆匆,黃粱一夢。

@Lisa纔不傻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荔枝》

長大後越發能體會這種心情,愈發深刻地感受到母親那些沒有訴諸於口的愛。

@呀啊哈哦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長大了。——《城南舊事》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對我們反覆強調這篇課文運用一語雙關的手法,直到大學,我再去讀《城南舊事》才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傷,可能是直到現在我才長大吧。

@嵐嵐嵐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

當時不明白什麼叫做惘然。後來喜歡一個女孩子,當時覺得好喜歡她,追了兩年。

後來我們一起藝考,凌晨,冬天的海邊,兩個人凍得瑟瑟發抖。我說跑吧,跑起來就不冷了。我們就使勁往前跑,海岸線很長,什麼也看不清楚,跑累了我們衝着海大喊,是真的,現在的我肯定做不來這麼偶像劇的事情了,後來我們聊人生聊理想,憋了很久我說我喜歡你,想跟你在一塊,她沉默了。

後來我們就很少見面了,上大一的有一次放假,我們在高中常去的那家Coffee bene,我去樓下端了咖啡上來在她面前坐下,我一句話沒說,其實是憋了一肚子話,可是我感覺到我只要一出聲,聲音一定是顫抖的。

後來說了什麼忘了,再後來我們就沒見過了,沒有聯繫,因爲她從不回覆。而我也不在執着於過去,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有一天想起來李商隱的《錦瑟》,把我當時的狀態表達得恰到好處:惘然。

不知道以後,也無力改變現在,只能眼睜睜看着一個人走遠。

現在這種感覺早已消褪,那段時光回想起來真美好,兩個孩子,在半夜沒人的海邊嬉笑打鬧,懷着對未來無限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着大海大聲喊自己的理想。

這些就大概算是追憶吧。

@寶木笑

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老師還讓背誦過。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少年閏土》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這是魯迅年少時聰明能幹的閏土。到了初中,我又學了完整版的《故鄉》,成年的魯迅與閏土重逢。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纔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着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

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故鄉》

當時老師講了好久這部分的分析,小夥伴們卻早已神遊到不知何處了……如今,當年的小夥伴們也都上有老下有小,分散到各地,爲了生計奔波,雖然不至於如《故鄉》描寫那般,但內裏的滋味卻漸漸品出了一二……

@貓頭罐與六便士

魯迅的長篇小說《孔乙己》--你可知茴字有幾種寫法?

孔乙己是個很矛盾的人,無論他自身,還是他和環境之間,都充滿了矛盾 ——“站着喫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有一回孔乙己問我說:“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那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着!這些字應該記着。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着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着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長大以後才理解的課文細節

他總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識,還有點強迫他人接受的意味。可如果深究這段文字的細節,就會發現孔乙己與其說是好爲人師,不如說他太寂寞,太孤獨,想找一個能理解他的人說說話罷了。

在那個年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孔乙己讀過書,卻考不到功名,被人嘲笑,連個小孩都看不起他。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的命運可悲可嘆,世態炎涼和麻木的社會狀態卻從來沒有缺席過。大家都在忙着掙錢,多幾個迂腐又善良的孔乙己其實也挺好的。

@波隨玥色淨

小時後其實很不喜歡魯迅,課文難背,默寫總錯。當然我也體會不到文字背後的力量,他到底在痛心什麼?

從未想過,遠在異國他鄉的我,有一天會主動在網上買了魯迅全集的電子書來看。看到淚流滿面,看得自己在逆境中也終能掙扎着起來堅持一把。

兒時不願讀魯迅,長大再讀只恨當年太匆匆,未主動接近魯迅,不曾懂魯迅的文字。

經歷人生百味,纔讀懂書中滋味。我們成爲了書中人,懂得了道理,卻再也走不出來。現在想想,如果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豁達的心態,人生大概會輕鬆很多吧!

但既然懂了,那也就代表我們回不去了,當然也無需過度傷心或感懷,因爲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人生,人人如此。

============================

點贊者,關注者,皆暴富。

——魯迅《我沒說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