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一位老同志,对我经常说到一个“少说一句话,留下大遗憾”的案例,这里与大家分享。

这位老同志在党委办公厅系统工作多年,本不是办文办会的专家,但由于办事用心,善于协调和总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关键时候领导经常安排他上大会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几年前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召开时,他被领导“点将”,担任一个住地秘书组组长,全面负责三个地方代表团的会务服务工作。

一天,大会会务组通知,当晚组织各代表团参观专题展览,要求19时30分从住地统一组织出发,路程约30分钟,参观时间约一个小时。接到通知后,这位同志像往常一样,马上召集各代表团联络人和住地秘书组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例会,将通知复印下发,对要求做了传达,明确了出发时间及发车顺序,安排了随车工作人员,一切部署看起来都十分合理、有序,唯独少说了一句话——“几点返程”。

当晚代表团于19时30分准时从住地出发。由于该住地距离最近,15分钟就已顺利到达。然后三个代表团统一进馆参观。一个小时后,A代表团于20时45分参观完毕回到车上等候;B、C两个代表团却都没有上车。A代表团到齐后要求返程,住地秘书组联系大会警卫组,警卫组答复必须等代表全部到齐后才能统一发车。结果,A代表团在车上等了15分钟,21时留下机动车收尾,三个代表团统一乘车返回。

每当讲到此处,这位老同志总是后悔连连,颇有遗憾。15分钟时间不算长,但对与会代表尤其是领导来说,15分钟又是很宝贵的,影响不算小。当天晚上他一宿没睡,翻来覆去地想,如果大会能召开专门协调会做出具体时间安排,引起各住地足够重视;如果住地例会上明确了返程时间;如果例会上有代表团哪怕是一名普通会务人员顺便问一下;如果有任何一名随车工作人员在到达展览馆后,发现提前了15分钟,能及时问一句何时返程;如果他本人或大家参观过程中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这么多的“如果”有一个发生了,这么多的环节上有一个人多问一句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遗憾。

为了“亡羊补牢”,第二天,他专门召开例会,一是向各代表团表示真诚歉意;二是进行案例分析,查找原因;三是要求大家对会务工作务必高度重视,树立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台,集思广益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提醒大家,有很多失误就出现在“照搬照抄”“差不多”“无异议”等认知上,少说一句话,留下大遗憾,多说一句话,就可以避免一次失误,多一分圆满。

这件事过去了多年,这位老同志总不能释怀,认为这是他工作这么多年为数不多的失误和遗憾。他告诉我,人只有经常反思错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工作中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他的话引起我的深思。

做好会务工作,必须摒弃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建立在对他人信任基础上的一种习惯性的顺从和选择,认为他人的想法、部署都是正确的,自己只要执行就行。在上述案例中,很多人都存在着依赖心理。从这位老同志的角度讲,他相信大会给出的参考时间是经过实地测算得出的,不会有错,而且大家对“总时间一个半小时”的认识应该是统一的。对各代表团来讲,他们对路况和交通不熟悉,相信住地秘书组的安排肯定很科学。对住地秘书组工作人员讲,觉得组长的安排就是对的,自己没必要多问。

于是,多种依赖心理交织,加之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后没有充分的预案,多数同志又是第一次上会,应变能力和经验都不足,多个“巧合”导致了这次失误。

会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多变,单纯依赖他人部署指挥,不能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犯错误是难免的。我们遇事时要多角度、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到不同情况、各个环节、正反两面,这样才能“心中有谱”,做好每一项工作。

做好会务工作,必须重视细节问题。细节虽不起眼,却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解决问题的法宝。注重细节是一种精神,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工作作风。会务工作无小事,任何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大错。上述案例中,大的方面都做了事先布置,唯独一个返程时间的遗漏,就造成了会务组织工作的遗憾。

会务工作千头万绪,一分部署,需要九分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安排时要时刻注意细节,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环节,多想几种可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预案,将事情的各方面、各个点都考虑透彻、分析清楚,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做好会务工作,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做事不可能绝对完美,关键要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个案例反映出住地秘书组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执行意识不强的问题。在失误出现后,住地秘书组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及时总结经验,敲响警钟,发动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对待工作,避免今后会务工作中发生更大失误。

其实,经验和教训作比较,教训更重要。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一次失败,感悟出一些教训,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要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水平,就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少犯错误,少留遗憾。

原创: 罗荫

来源: 秘书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