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内阁有四个人,分别是张居正、张四维、吕调阳以及马自强,申时行进来的时候是最末尾的一个。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当然脱不了干系。

张居正是雷厉风行的改革家,而申时行则是假装大方的守旧者。其实早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申时行就得到了提拔,并且被张居正认定为入阁成员之一。
可以说张居正对申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张居正执政期间,不准人说话的坏毛病,使得申时行一时间也有些抑郁。
任何一个时代,不允许人说话,不管经济多发达,都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时代。张居正善于搞经济,也正因为他打算搞好经济,所以手段独到,不允许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也是后世最为诟病的地方。
01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态度,是办事情的样子。
张居正是个厉害角色,他老成持重,在内阁呆了很多年。历经严嵩、徐阶、高拱等三位内阁首辅,在万历初年正式执政,成为大明王朝的实际控制者。
早在嘉靖时期,大明王朝的经济就已经是一落千丈,积重难返之下,又经历了皇权更迭的风波,所以张居正上台以后,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就是让国家富裕起来。
当时大明朝富裕的表现,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就是国库充盈,只有国库里面有了钱,才能够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张居正一条鞭法,使得大明朝国库收入成倍增加。其次就是官员富裕,这里当然不是说贪腐,是国家给开的工资提升。只有公务人员的待遇提升了,贪腐的现象才会减少,张居正改革,衍生出火耗银子,正好填补了这一点。再者就是百姓丰衣足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张居正改革的初心是好的,统一赋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强了生产力。由此可见张居正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确迎来了一次走向富裕的机会,这对大明朝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张居正虽然大权独揽,虽然不听从旁人的阻挠,可是他雷厉风行的做事态度,是能够办成大事的。
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更可异者,自居正以钱谷为考成,而神宗中叶大启矿税。居正以名法为科条,而神宗末造丛脞万几。呜呼!手实之祸,萌自催科,申、商之后,流为清静,则犹居正之贻患也。---《明史纪事本末》
很多时候,左听右听就是迟迟不下决断,这样的人根本做不成什么事情,最终反而会耽误了大事。由此可见张居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实干家。
02申时行假装大方的形象,反倒是像个小丑。
申时行是张居正拉进内阁的,看来是要当成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在张居正死后,申时行并没有出面阻止那些反对派的诬陷,令人寒心。
当时内阁有四个人,分别是张居正、张四维、吕调阳以及马自强,申时行进来的时候是最末尾的一个。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明史》
可是张居正死后,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孝了,吕调阳和马自强也都去世了。一下子小弟变成了大哥,成为了内阁中资历最老的阁员,于是他接替了张四维,成为了内阁首辅。
申时行上台以后,想要有一番作为,所以他大改过去张居正时期的高压政策,采取兼听则明的政策,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广开言路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申时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当然不是,这一政策实行以后,那些反对张居正的言官们,纷纷跳了出来。申时行本打算利用这一次机会,笼络那些与张居正对立的官员,没想到这帮人一股脑地上书弹劾张居正此前的种种行为,甚至还牵连上了申时行。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当然脱不了干系。于是一场闹剧就这么诞生了,申时行开始与言官对骂。本想洗脱罪名,结果越陷越深,所谓广开言路,也必须要建立在不能引火烧身的前提下,可见申时行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此后申时行更是坚定地站在了万历皇帝身边,帮助万历打压群臣。当时群臣建议万历早点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万历就是喜欢胖胖的福王朱常洵。
一时间上书不断,申时行出了个主意,不准官员们上奏跟本职不相干的事务,结果事情就这么被解决了。其实这跟用胶带封住你的嘴巴有什么区别呢?
03广开言路别只是做做样子。
申时行简直就是在打脸,一边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国家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一边又开始封住大家的嘴,让大家只能说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么一来,谁还能信任申时行的执政能力呢?他们只会认为申时行是一个在拍皇帝马屁的内阁首辅,一点作用都没有。
申时行实在无奈,在最后也假装站在了群臣那一边,上书建议万历立太子。可是背地里又偷摸着写信给万历,说立太子是他的家事,大臣们不懂事,不用理他们。
而给事御史王士性、李植等交章劾巍阿时行意,蔽塞言路。帝寻亦悔之,命罢启愚,留此吕。时行、巍求去。有丁、国言:“大臣国体所系,今以群言留此吕,恐无以安时行、巍心。”国尤不胜愤,专疏求去,诋诸言路。副都御史石星、侍郎陆光祖亦以为言。帝乃听巍,出此吕于外,慰留时行、国,而言路群起攻国。时行请量罚言者,言者益心憾。既而李植、江东之以大峪山寿宫事撼时行不胜,贬去,阁臣与言路日相水火矣。---《明史》
这一道奏疏居然被传了出来,申时行自己都傻眼了。结果当然是蜂拥而至的弹劾书,申时行的高压政策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只能选择辞职。
万历皇帝想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内阁首辅,而不是那种两边做好人,自己渔翁得利的内阁首辅。显然申时行并不具备这方面能力,自然是被万历皇帝给撤了。
广开言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封建王朝帝王统治之下,谁敢说真话呢?当问题的矛盾涉及到施政者本人时,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总结:申时行和张居正不能调换出场次序。
张居正当政的时候,皇帝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张居正可以大权一把抓,成为一个真正说一不二的人。
申时行当政的时候,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申时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看看皇帝的脸色。
这两个人是不能转换位置的,如果皇帝拥有实权,而张居正又是内阁首辅的话,那么铁定会造成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
如果皇帝年幼无权,申时行这样左右摇摆之人当政的话,那么国家大事无人可以裁决,最终只能造成大明王朝的衰败。
由此可见,他们必须要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又或者说特定的时期造就了这两个人。张居正当然是非常优秀的执政者,比申时行优秀的多,可是他不让人说话的态度,的确可恶。
参考资料:《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