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作家萧红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和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虽然萧红命运坎坷,31岁便英年早逝,但是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却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等,而且她的文学风格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散文《商市街》在发表的时候就有评论说“看不明白”。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萧红《商市街》的第一篇散文《小黑狗》,是否如评论所言:叫人看不明白?


这篇《小黑狗》讲的是房东的两只母狗生了两窝小狗崽,但因为生活困顿,小狗送人的送人,死去的死去,消失的消失,最终又回到了没有过小狗之前的生活,仿佛一切不曾发生过。

散文一开篇就是“像从前一样,大狗是睡在门前的木台上”,而“我”曾想起了之前曾出现过的小黑狗。这种回忆手法让读者很容易就进入状态,听“我”娓娓道来。

然而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只是两个月前的一天,房东家里的大狗生了一窝小狗,过了四天,另一只母狗也生了一窝。对于小狗的出生,只有“我”和房东的使女小钰是开心的,因为天天都可以和小狗玩在一起。


结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老狗吃掉了一只小狗。在自然界,母狗吃掉幼犬有很多种情况,比如环境、幼犬发生变化、母狗自身有疾病等。但在这里,读者无从得知是怎样的原因,知道的只是大家决定把剩下的小狗都放到另一只年轻的白花狗那里去抚养。

可是,老狗的母性本能显现出来了,从来不咬人不打架的两条狗撕咬在一起,白花狗甚至咬伤了老狗,然而小狗们却只是安静地喝着新妈妈的奶,什么也不知道。

有一天,“我”将一只小狗抱回自己的屋,却遭到平森的讥笑。冷静而且冷漠的平森一下子就说中了小狗的命运:以后没得吃的时候,它就没有人管了,然后会死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就被毁掉了,抑郁难过了起来,可平森却继续说狗都尚且如此,年老的人、女人、孩子都是如此,会“死在阴沟里,或是黑暗的街道上”。

相较于“我”对小狗单纯的喜爱,无疑平森是看得更加透彻的,他说的话也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贫穷和痛苦的生活是常态,社会上可能多的是老无所依、困顿无望。

过了段时间,12只小狗又少了两个,虽然它们让院子里多了很多生气,跑来跑去很欢腾,但房东太太却不喜欢,她看到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又有一群小狗,太麻烦了,想要把它们送出去。

接近着,这些小狗就不断被带走,只剩下一只小黄狗和一只小黑狗,小黑狗是“我”的,可是有几天见不到它了,“我”发动了全院的人找小黑狗,也没有找到,小黑狗失踪了。

过了三天,小黄狗也被人领走了。只剩下可怜的母狗听见狗叫声,就会着急地去找自己的孩子,可惜一个都找不到。当初两只母狗生下了13只小狗,现如今一只也没有了。

这篇散文很短,写的也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可是却叫人既充满温情,又充满感叹。

温情的是那些刚刚出生的小狗所带来的活力和生机,它们让院子热闹起来,让“我”和小钰感觉到一种新生,它们毛茸茸的,非常可爱,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不禁想要去保护和疼爱它们。

感叹的则是残酷的现实。在平森对“我”讲出痛苦的生活真相时,“我”和他都看到了小狗是如何死在没有阳光的地方的画面,那是腐烂的、凌乱的画面,还有苍蝇在飞。而在最后的结尾处:“玻璃窗上的三个苍蝇在飞……”前后呼应,叫人不忍。

但实际上,小狗的命运同样也是人的命运,因为“我”觉得自己似乎就是在那躺在阴暗中死去的小狗,苍蝇在自己的尸体上飞舞。“我”同情小狗,怜悯的其实是自己和大家,所有人都是活在这个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能猜测得到自己的结局。

萧红的行文风格在这篇散文中也能看出一些:质朴中带着一些孩子的童真,像是看回忆童年的小说,她写平森睡着了,是“鸽子型的小脚,栖在床单上”,这种比喻就带着新奇的特别,按说平森是男性,他的脚怎么会小?还像鸽子一样?不禁就会令人陷入思考,也难怪有人评论“看不明白”。

但萧红在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她通过这些看似有点幼稚的笔触写出了心底里的叹息和悲悯,让人也跟着叹息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