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對家長進行教育,讓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心理過程,讓大人們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能夠有意識地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先調整自己。”我當時曾撰文告訴這位父親:你錯了,教育孩子是你作爲父親不可推卸的責任,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

前不久,一個17歲少年跳下立交橋身亡,引發了人們對家庭教育的熱議。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絕大多數家庭是健全、溫馨的,絕大多數父母是愛孩子、教孩子的,絕大多數孩子是懂事、可愛的。然而,仍有例外。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1

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有滯後反應性。

任何生命都是過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至6歲、6至12歲、12至18歲。12至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至6歲又最爲關鍵。

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時期。2007年發生在美國大學校園裏的一起槍擊案,槍手趙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屬於他在未成年時期(8歲)因移民造成了心理創傷,這種心理創傷導致他在23歲時無故殺人。人在幼年時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夥伴比富有的房屋、汽車更容易讓他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爲泡影。

2

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動決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觀地講,撫養人對被撫養人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照顧的程度權、個性的決定權。如果替孩子問一問大人:“我是怎麼來的?”就可以發現,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愛出來的。

3

家庭撫養不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曾有一位父親勤奮努力地掙下了萬貫家財,卻突然發現長大了的兒子變得不可理喻。他找到一位少年問題專家,說:“你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你10萬元!”我當時曾撰文告訴這位父親:你錯了,教育孩子是你作爲父親不可推卸的責任,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情感反應,一個人又如何會被教化?

所以,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撫養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4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慾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似乎孩子的分數和所讀的重點學校就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這是家庭教育認識中一種嚴重的偏差。智力、分數、學歷雖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歷史,絕大多數被人們敬佩和記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他們有責任感、同情心、博愛,他們能自制,能付出,能與人合作。而責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爲人的性格,不屬於智力的範疇。

5

對子女的愛護,其前提是尊重,家長要知道兒童和生命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孩子弱小、需要引導,這造成一些家長的認識誤區,認爲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有權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頭上,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心中。在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或在這種成年人身邊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但卻不快樂。

一個從小沒有感受快樂的人怎麼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從小沒有被親人或社會善待過的人怎麼會溫情地善待別人?一個從未體驗過被尊重的感覺的孩子怎麼會有自尊而自制,又怎麼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即使成年人給予他們生命,給予他們成長所需的物資,“被給予者”仍有獨立的人格,他們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溝通。

6

改變孩子的行爲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爲。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對家長進行教育,讓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心理過程,讓大人們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能夠有意識地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先調整自己。做到這一點,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男孩接觸網絡後略有些成癮,用作業本寫了數本網絡日記。家長髮現後責罵了他,燒掉了他的網絡日記,明確表示出嚴厲的制止態度,孩子也答應不再上網。但在這之後,孩子仍然出現了一次“身不由己”,又去了網吧。此次食言後家長並沒有馬上責罵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選擇了自殺。傷心的家長不明白爲什麼在沒有責罵的情況下孩子仍然自殺。其實,家長如果不燒掉孩子的網絡日記,認真地讀一下,早就可以發現孩子存在沮喪與自卑等心理問題。可是,家長沒有這樣做。所以,改變孩子的行爲必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