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黎元洪也曾三次留學日本,具有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思想基礎,所以應該不是這兩個原因,可能是他對清王朝有一種情懷吧,他是他的子民,他給過他高官俸祿,榮華富貴,如今他即將滅亡,他內心定是不好受,但他卻沒有想到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所心繫的清王朝帶給百姓的不是幸福美滿,而是飽受磨難,如果他真的愛國,那他應該愛的是人民,爲人民謀幸福,那他應該也就不會搖擺不定了,因爲方向感是非常明確的,或者說他若真的愛國,當革命軍拿槍逼他時,他也可以選擇爲國犧牲,但他沒有。他可是在民國初年,絕對是一個名人了,他被孫中山稱爲“民國第一偉人”,觀看《辛亥革命》的電影人都知道,黎元洪的出場時間並不長,其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就是革命黨人拿槍逼他做都督,他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但還是選擇接受,爲什麼呢。


對於黎元洪這個名字,大家都對他不是太熟悉。他可是在民國初年,絕對是一個名人了,他被孫中山稱爲“民國第一偉人”,觀看《辛亥革命》的電影人都知道,黎元洪的出場時間並不長,其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就是革命黨人拿槍逼他做都督,他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但還是選擇接受,爲什麼呢?當時我心裏就在想,黎元洪到底有什麼本領可以讓革命黨人選他做領導人?而黎元洪又爲什麼那麼不願意擔負重任,他是對清王朝還抱有希望嗎?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對這個人的好奇心更強烈了。因此我就仔細地翻看了黎元洪的一些情況,這裏給大家做個分享,如有不妥的請各位留言討論。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生於武漢三鎮的漢陽府黃陂縣。故世人又時稱''黎黃陂'',據說幼年黎元洪''頭角崢嶸,具厚德載福之像''。這是當然的歷史附會說而已,但是黎元洪出生之日(陰曆九月十九日)是民間傳說的觀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的。後來的歷史事實也的確如此。14歲時,因父親得到重用,舉家遷移至天津北塘鎮,19歲時,一舉考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畢業後被分配到廣東艦隊“廣甲號”,擔任三管輪,負責機械,維修,管理,操作。1894年5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過這次混戰之後的黎元洪,可謂是劫後餘生。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回家,過平靜生活,二是保衛國家,當然他選擇的是第二條路。

作爲一個五品官員,他深知清政府政治腐敗,貪污盛行,國力衰微,日本侵略者實力強大,野心膨脹,面對這樣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黎元洪沒有選擇放棄,沒有苟且偷生,而是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愛國之路。雖起初坎坷不斷,也曾失魂落魄,但命運之神沒有拋棄他,他遇到了伯樂——張之洞,投效到了他的麾下。

自此之後,在執行的每次任務中,黎元洪都認真思考,一絲不苟,完成的非常出色,官職自然是節節高升。但不管到哪一任,他都彈精竭慮,備嘗辛苦。早上第一個進演兵場,晚上最後一個回兵營,跟士兵同喫同住,同說笑。出操訓練他身先士卒,跑步拉練他以身作則,士兵身上有多少泥水,他就有多少。所以他與士兵的關係也就非常親近了。這也爲後面的事情奠定了基礎吧。三次留學日本,讓他獲得了豐富的治軍經驗和管理才能。在幾次的軍事演習中,他所帶領的軍隊軍容嚴整,士氣高昂,槍法精準,獲得大臣們的高度讚賞黎元洪也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軍官成爲南北矚目的名將。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了。也許機會來了,在革命大潮中,他茫然失措,左顧右盼,但出於仁厚,他對革命黨人隱忍寬容,沒有濫行殺戮,一直採取懷柔政策,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次保護過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革命的熊熊烈火燃燒得很快,湖廣總督衙門被義軍攻克,黎元洪躲到了劉文吉家,就在他爲命運多舛,而革命黨人因羣龍無首時,幸運之神人又向他走來,這便是剛開始所說的“逼出來的都督”,在他極不情願地坐上都督之後,他仍在懷疑革命的成功,還對腐朽王朝抱有幻想,他的親信,好友勸解,但他仍頑冥不化,期間他還逃跑。想想都可笑。

但歷史總是有一種必然性,他還是轉變自己的觀念,接受共和政體,但並沒有貼肉着膚地接受革命思想,他還是左右搖擺,舉棋不定。作爲一個局外人,我很想知道他的顧慮是什麼?他是在給自己留退路嗎?還是接受不了革命的新思想?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黎元洪他深知清王朝的驕奢淫逸,腐敗無能,不得民心,而革命是衆望所歸,心之所向。

要知道,黎元洪也曾三次留學日本,具有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思想基礎,所以應該不是這兩個原因,可能是他對清王朝有一種情懷吧,他是他的子民,他給過他高官俸祿,榮華富貴,如今他即將滅亡,他內心定是不好受,但他卻沒有想到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所心繫的清王朝帶給百姓的不是幸福美滿,而是飽受磨難,如果他真的愛國,那他應該愛的是人民,爲人民謀幸福,那他應該也就不會搖擺不定了,因爲方向感是非常明確的,或者說他若真的愛國,當革命軍拿槍逼他時,他也可以選擇爲國犧牲,但他沒有。

革命的道路總是不順的,袁世凱的出山讓革命黨人處於危險之中,而黎元洪應是站在袁世凱的對立面的,可是他卻沒有。他接受袁世凱拋來的橄欖枝,助紂爲虐,從“菩薩”到“屠夫”只是瞬間的事。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位的勸諫後,感覺到黎元洪的影響力,不容小看,因此思之再三,就發佈了第一道命令,但是令黎元洪沒有想到的是,第一道命令就是冊封他爲武義親王。我們知道,過去的一般皇帝稱帝后都是封自己的家的人做官等,但是袁世凱的這第一個冊封確實有意思。袁世凱冊封你爲親王,估計是讓全國記住你武昌首義的巨大功勞,因爲這緣故,封你武義親王。這事傳到黎元洪那裏,幕僚中有的主張不接受冊封,不理袁世凱也有的幕僚主張容忍一下,從長遠看。你猜怎麼着,黎元洪卻如此說:“我意已定,決不接受。”

其實,我們知道,在袁世凱迫不及待黃袍加身、爲稱帝作準備工作時,一些趨炎附勢者就開始僞造民意,以迎合圖榮。但是袁世凱非常清楚,如果要實行稱帝,必須利用黎元洪的力量,因此多次示意黎元洪出面支持,而黎元洪堅持反對,後來袁世凱又想出了一個決策,那就是與黎元洪成兒女親家,這估計黎元洪不會不支持親家把,於是,就在袁世凱的多次利誘之下,黎元洪無奈只好同意了把自己的最小的女兒嫁給袁世凱的第九個兒子。但是即使如此成爲兒女親家,黎元洪也不爲所動!黎元洪在政治上還是比較老練的。

由於不與袁世凱統一陣線,黎元洪被袁世凱囚禁在瀛臺,就如同當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緒皇帝一樣,他後悔了,但卻爲時已晚,袁世凱死後,他繼任總統,但當的這個總統卻是沒有一點點的尊嚴,沒有實權,張勳復辟,而他被迫辭去職位,受段祺瑞監控。直皖,直奉兩次戰爭後,直系勢力如日中天,曹錕以“法統重光”的騙局,讓黎元洪補足任期,即再任總統,最後被迫離京,途中遭受劫車奪印。最後的他也是因爲北伐軍逼他出巨資助餉,他一怒之下,溘然長逝。

縱觀黎元洪的一生,可謂是真的很傳奇,他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堅定革命的信心,那麼歷史應該是不同的書寫。評價一個人,我們應將自己設身處於那樣一個環境中,黎元洪德高望重,寬容,有同情心,但後來卻心狠手辣爲了自己的利益也可以隨時變臉,原先是用槍逼他才願做都督,而後來他用盡手段也要當總統。

黎元洪被武昌起義的士兵逼着走上這條革命道路,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可能不太貼切,“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功時”。他有“開國元勳”,“民國四大偉人”“開國三傑之一”的美譽,而這也可能讓他迷失了自我吧,其實細想每個人不也一樣嗎?總想爭取最好的,誰甘願屈居人下呢?誰不想高高在上呢?黎元洪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甲午戰爭的大難不死;走投無路時的柳暗花明——幸運民主;整頓槍炮廠的圓滿成功……這些都有上天眷顧的因素在裏面,要不是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都督之位哪來的那麼容易?他雖然身居重職,可他卻沒有實權,難有作爲,很多的決定他被迫作出,所以說懦弱的標籤不是子虛烏有,他有過有失,但貴在人有知錯就改之心,所以對他的正面評價是要肯定的。畢竟黎元洪也有他的成功之處。

從黎元洪身上,我們也曾感受到他的強烈愛國之心,見證過他的一番作爲,痛斥過他的的殘暴之行,同情他的坎坷遭遇,從天上人間到地下陰霾,他是親身經歷過的,他內心定是五味雜陳的,但我最欣賞他的一點是他可以在經歷過世事變遷之後仍然可以迴歸本心,清心寡慾,盡享天倫之樂,可能是他內心深處對陶淵明詩中所說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的嚮往吧,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但他的心境仍能趨於平靜。這對於我們常人來說怕是很難接受吧。前半生經歷了大起大落,而後半生讓自己遠離世俗,做一個平常人,不問世事,完全與之前的生活脫離,這應該不簡單吧。所以說,黎元洪的心態真的是很讓人敬佩,人生傳奇真的是當之無愧!

懦弱,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的一種態度,傳奇是我們都想成就的人生偉業,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單一地褒貶歷史上的人物,而是從他們的故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升自己,成就美麗明天。

現在回想一下昨天的歷史,這個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曾兩任大總統三任副總統,這是政治懦弱或老練呢?你怎麼評價黎元洪?請您在文後留言參與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