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
  • 標準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羣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今天(4月24日)下午2點,展覽開幕式將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

據主辦方介紹,“閨閣”原意是內室的小門。“閨房之秀”並不指所有的古代女性,而是特指“學者和官員之妻女”,相對奢華的物質生活,豐厚的文化教養,卻無法走出“後花園”。這種特別的生活經驗,使得她們的心靈活動,尤其是閒寂無聊的情緒感受和纖細敏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某種極端的發酵。

《白地·仕女採蓮圖·挽袖》 清(局部)

她們留下了許多華服,精緻典雅,盡顯女子情致,蕙質蘭心,只是帶着不明言的心思,藏着隱而不宣的祈願。展覽將分爲“壹緣:衣作秀,錦作緣”,“貳工:賢良淑德盡在’紅’”,“叄紋:衣不在衣而在意,紋不在紋而在文”,“肆衣:重飾華服,美人如畫”4個單元,營造出一個動人、動情的閨秀女性空間。

《玉洞仙株圖軸》、柳如是端硯等一級文物亮相

本次展覽將有兩件一級文物亮相,分別爲清惲冰《玉洞仙株圖軸》和明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其中,清惲《冰玉洞仙株圖軸》僅展出十天,5月6日即將撤展。

倪仁吉《仿宋人仕女》

6月23日,杭州工藝美術館將對展品進行一次換展,包括《倪仁吉·仿宋人仕女圖軸》、《費丹旭·聽秋啜茗圖卷》在內的6件書畫類展品將撤展,替換爲《金禮嬴·觀音像圖軸》、《華胥雲中仙女圖軸》等4件書畫類展品。

惲冰《玉洞仙株圖軸》 清 縱101.9釐米,橫46.1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洞仙株圖軸》題款“玉洞仙株  南蘭女氏惲冰寫”,鈐“惲冰”白文方印,“清於”朱文方印。工筆畫,花朵沒骨白粉鉤設。行筆細膩,儀態靜謐,脫盡世間濁氣。

惲冰是清代惲氏畫家中聲譽較高、傳世作品最多的女畫家,她深得惲氏沒骨家傳,潛心於花鳥畫創作,與馬荃並稱爲女性花鳥之“二絕”。

清代,以惲壽平(號南田)爲首的“寫生正派”(或稱“南田派”、“常州派”等)逐漸崛起。惲壽平在歸納總結宋人技法的基礎上,發展了花鳥畫的沒骨法。沒骨畫很好理解,就是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製,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該畫風一經產生便成爲清代花鳥畫壇的主流,惲氏後裔如惲冰、惲懷娥、惲如娥等女性畫家們紛紛習此畫法,衆多的男性畫家如蔣廷錫、羅聘等人也加入其中。

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   明 長19釐米,寬12.5釐米,高3.3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1956年朱家濟先生捐贈)

白端硯色潔如白雪,瑩潤如玉,纖塵不染,在以紫色爲主調的端硯中,別具一格,是琢制朱硯的上乘硯材。此硯長方形,硯面開斜通式硯堂,落潮式硯池,硯池與硯堂之間浮雕一躺臥回首的牛形,硯底內凹,刻篆書“柳如是寫經硯”。

柳如是爲明末清初女詩人,被譽爲“秦淮八豔”之首,工詩善畫,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國學大師陳寅恪曾在他的《柳如是別傳》中,評價柳如是具有優異突出的文學才能,而柳如是也是她愛人陳子龍復興宋詞的動力和靈感源泉。

展廳效果圖

除了兩件明星展品之外,展覽還將展出女袍、女褂、女襖、氅衣、襯衣等女性服飾,以及明清著名才媛的書畫和閨閣詩詞。

《玄地·二十四孝圖·女褂》 清 通袖長148.8釐米,衣長102.5釐米

二十四孝圖女褂四角圓領,對襟,短寬平袖,左右開裾。領、下襬飾如意頭鑲邊。通體彩繡花鳥圖案,肩、袖、襟、下襬分別飾開光圖案,內彩繡二十四孝故事圖案。紋飾基本以平針繡爲主,玄緞上繡藍線,輔以綵線繡故事內容,高貴典雅。

挽袖覆蓋整一圈袖口,左右對稱。雙面有紋樣,以十二生肖爲主題,輔以與生肖相關的典故,其中可見:蘇武牧羊、武松打虎、吳廣射兔、許仙戀蛇等圖案題材。外飾彩繡瑞獸絛邊,絛邊對稱。

這件女褂,繡滿了二十四孝、十二生肖、仙鶴花鳥,有着祝壽寓意,又選用了深色玄緞,因此很可能是爲一名年長女性祝壽而特別繡制的。

二十四孝故事圖案

二十四孝故事圖案

《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清 通袖長144釐米,衣長94釐米

團花人物圖女褂白紗地,圓領,四合如意雲肩,短寬平繡,斜襟。胸前繡三個開窗,其中一個爲庭園才子佳人相會圖,另兩個均爲嬰戲紋,其他空白處以小橋流水、亭臺垂柳、遊船花蝶裝飾;衣領前繡佳人,後繡才子;肩繡蝶戀花和人物紋。領、襟、下襬均以褐色爲地,繡才子佳人,以綠色、白色兩條花邊鑲邊裝飾。挽袖左右對稱,且內容一致,刺繡亭臺樓閣、山水花卉爲裝飾,與服飾主體相呼應

《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局部)

《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局部)

《白地·團花人物圖·女褂 》(局部)左爲納紗繡人物,右爲以緞爲地的刺繡人物

挽袖:閨閣繡品中彰顯女子情致和審美的物件

清初,漢族女性便服沿襲明制,在衣領下另外罩柳葉式小云肩。至順康乾時期,女性一般上着衫襖,衣領常用斜領或圓領,形制漸肥漸短,袖口日寬,下着裙褲。

服飾上追求闊花邊樣,主要體現在領、袖、衣襟及下襬。到了清代,“袖飾”越發流行起來,並且得了一個專有的稱呼“挽袖”。

挽袖體量小,特別適合閨閣室內勞作,雖然因爲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沒有什麼樣式的變化,但因是做了給自己穿的,也就成爲閨閣繡品中特別能彰顯出女子情致和審美的物件。那一些不便明言的心思,全都花在了裝飾的圖案上。

她們以針代筆,繡中作畫,詩書才氣,盡表秀外慧中;才子佳人,採蓮戀蝶,嬰戲齊眉,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期許;福祿八寶,花鳥祥瑞,羣仙祝壽,全爲平安順遂、美好和樂而祈願。

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女衫以二尺八寸爲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由此可見,在結構上,挽袖是女性服飾的接袖部分,便於拆卸。在功能上,挽袖可以調節穿着時袖子的長短,同時也兼具美化、裝飾的功能。

那麼,該怎麼欣賞挽袖呢?一看圖案與佈局。挽袖是以長度爲圖案正向,自上而下依次佈局,隨着裝者抬手的動作,長條形的圖案慢慢展開。挽袖的構圖樣式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人物、建築、自然景緻等呈現在同一個視覺畫面中,讓人物場景在有限的平面上獲得一種縱深感。而左右挽袖往往呈現對稱的結構,一對兩幅完成一個或一組題材,有高山流水、亭臺樓閣、庭園仕女、才子佳人等題材,也有西廂記、劉海戲金蟾等經典戲曲和神話故事。其中,山水題材的挽袖在窄長的佈局上別具優勢,可依次放置遠景、中景與近景。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 清 長68釐米,寬35釐米

從構圖上看,該挽袖繡片可分爲遠景、中景、近景:仙鶴從空中俯衝向下;中景以環繞湖面的亭臺樓閣、小橋爲主,各色花草樹木點綴其間;近景爲一艘孤零零停泊在湖面上的小船,船內伸出一魚竿,孤舟垂釣,卻不見垂釣者,反映垂釣者隱逸的自由心境,更添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意境,頗顯閨閣典雅的情趣。

《明黃地·人物故事圖·挽袖》 清 長107.3釐米,寬18.8釐米(單片)

人物故事圖挽袖中央是一位身着紅袍的文人,乘舟歸來,船頭擺放的幾卷經書說明他的博學。近岸處,一孩童招手迎接,另一童子倚門眺望。引人注目的是,兩片挽袖上都繡了字,一片爲“歸去來兮秋月”,落葫蘆形款“秋月”;另一片繡“歸去來兮春在”,落條形款“春山”。“歸去來兮”一詞出自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指歸隱鄉里。挽袖上的畫面與傳達的意境也呼應了這一主題。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局部)<歸去來兮>

由於窄長的構圖需求,該織繡的整體畫面巧妙地借用了中國古代繪畫中的“之”字形構圖,讓人物場景在有限的繡面上獲得了一種縱深感。

《白地·亭臺樓閣圖·挽袖繡片》之字形構圖

《白地·仕女採蓮圖·挽袖》 清 長49.5釐米,寬9.5釐米(單片繡面)

挽袖入挽袖

採蓮女,原爲從事採蓮農活的女性,後經文人加工,逐漸成爲中國詩歌中的重要題材,並發展爲古典文化中美好女性的一種文化意象。該挽袖中,採蓮女身着裝飾有挽袖的典雅服飾,形成了“挽袖入挽袖”的奇妙畫面。

二看裝飾工藝。刺繡是挽袖中最常見的裝飾工藝,如平套、搶針繡、墊繡、鎖繡、納紗繡等,甚至還有采用非常珍貴和複雜的緙絲工藝。

《白地·蟲草松鼠圖·挽袖 》(墊繡、拉鎖) 清 長110釐米,寬17釐米

該挽袖採用較爲少見的墊繡與拉鎖工藝相結合。墊繡,屬於刺繡變體繡的一種,舊稱“填高繡”。先將棉團鋪在紋樣上,用線將棉團釘在刺繡紋樣內,然後在所墊物上繡制花紋,使花紋高高凸起,具有立體感,效果近似浮雕。拉鎖繡,則是鎖繡的一種變體。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繡紋效果似一根鎖鏈。該挽袖以拉鎖繡四開光(裝飾方法之一,即在物件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狀,在該空間裏飾以花紋),開光由不同的五彩團花組成,分別墊繡對蝶、螳螂、松鼠、蟬等吉祥動物,整體浮凸,栩栩如生。

《藍地·五子登科圖·挽袖》(緙絲) 清 長110.1釐米,寬29釐米

緙絲是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之一,舊時又稱“刻絲”,歷史悠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它的技術源於緙毛,隋唐五代比較流行,至宋代已相當繁盛。明清時期緙絲已開始專業化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該挽袖中央爲形態各異的五名童子搶官帽的圖案,俗稱“五子登科”圖,假山林立、梧桐牡丹、蟠桃菊花,圖案豐富,用色多變,寄託望子成龍、考取功名的吉祥寓意。緙絲者以本色絲作經,以彩色絲作緯,緙出人物的生動眉眼,花瓣的色彩層次,樹皮的肌理以及假山的陰影,可以想見其費工費時。

《白地·四妃十六子圖·挽袖》 清 長109.5釐米,寬1350釐米,寬9.5釐米(單片繡面)

在構圖上,這對挽袖並沒有採用對稱的方式。兩片內容各不相同,更像是豎條的連環畫冊。由於整體採用緙絲織繡而成,這對挽袖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除緙絲外,還以金線繡勾勒出山石、花卉外部輪廓、少年的金冠髮飾等,並輔以手繪點綴人物的面部五官,可謂在細節上見功夫。

《紫地·四時靈瑞圖·挽袖 》清 長106釐米,寬13釐米(單片)

除此之外,從素簡發展到極盡奢華的挽袖鑲邊工藝也值得一看。到了晚清,女性服飾在領口、前襟、下襬、袖口鑲滾花邊道數越多,越能顯示服飾和身份的高貴。其中,有的多達十八道,稱爲“十八鑲”,一件衣服上的鑲條可以佔到十之三四。

本次展覽展期持續至7月26日。

展覽名稱:“明清閨閣文化展”

展覽時間:4月25日至7月26日

展覽地點:中國扇博物館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