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石油巨頭,因爲拖欠平安銀行3億多元沒有償還,被法院強制執行拍賣手中股權。

戲劇化的是,法院強制執行出售的是其手中另一銀行的股權——微衆銀行的股權。微衆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騰訊,而此次拍賣在淘寶上進行。

昔日的民營石油大亨,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窘境呢?

2014 年 8 月,光匯石油發佈公告,以10.4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nadarko公司兩個位於渤海灣的已穩產海上油田區塊的參與權益。2014年油價處於高峯期爲每桶105.44美元,其後兩年油價一路下跌,至2016年2月最低跌至了33.83美元。光匯石油爲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現金週轉,這筆收購造成公司壓力山大,油價大幅度下跌造成業績虧損。

2015年公司財報由多年盈利轉爲虧損,下半年的報表虧損額高達5.23億元。2016年的下半年報表扭虧爲盈,實現淨利潤4.12億港元。然而,公司2017年9月公告延遲2017年業績報告,10月3日開始停牌,至今業績報告仍未能公佈。公司股票去年停牌的時候,股價已經跌至1.5元,與股價高峯時的5.16元相比,薛光林的身家已經大幅度縮水。

從“賣油郎”到富豪新貴中的一匹黑馬

薛光林何許人,竟撬動了石油勘探這塊鐵板?傳統認知裏,國內石油王國的掌門人是一羣國家幹部:傅成玉、蔣潔敏……很難把這個掐住工業命脈的龐然大物和民營老闆聯繫在一起。即使是在唯一顯得開放的煉化行業內,民間投資也正被國有資本不斷收編,殘留夾縫求生的委屈姿態。

1992年,薛光林帶領幾個人開始創業。次年,中國從一個石油出口大國變成淨進口國。薛光林憑藉敏銳的洞察力,選定了石油貿易這個方向。他先從廣東周邊做起油品銷售,建立自己的採購及供應渠道,此後進行國內外成品油貿易。薛光林從中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從上下游到中間買賣,石油是一個很穩準的行業,有很多世界上大能源公司的成功案例可循。”薛光林告訴《英才》記者,他很喜歡這個“很有挑戰和成就感”的行業。

1998年,國家變革原有的石油管理體制,重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將大部分國內上游石油業務劃歸中石油集團,並准許其開展下游業務;而將原先屬於地方石油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和資產劃撥給中石化集團。形成了兩大國有石油集團壟斷國內石油市場的局面。同時,國家全面治理整頓石油市場,石油的進口、生產和銷售只能由兩大石油集團經營,所有社會經營單位要麼停業,要麼被收編,光匯石油麪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所謂的挑戰和成就感,或許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在薛光林石油貿易做的最風生水起的時候,光匯石油迎來了自他創辦以來的鉅變。 也就是在這一次光匯的被迫急剎車中,讓薛光林重新思考:一個民營企業在高度壟斷的行業中,如何能夠存活?

“堅持過來,這就是一個別人再難以企及的門檻。”國家清理成品油市場時,很多沿海石油貿易商紛紛轉行,他卻更加認定這是光匯要在未來謀篇佈局、取得一席之地的行當。迂迴曲折中,薛光林渡過了最艱苦的兩年日子,但也申請到國家成品油的經營權,隨後又用了三年時間取得海上外輪免稅供油資質。

2003年對薛光林可以說是轉折性的一年,在這一年他當選爲全國政協委員,光匯石油獲得海關總署批准設立20萬立方米的成品油公共保稅倉,也是在這一年,面對當時成品油市場幾乎是中石油、中石化天下時,薛光林開始向有關部門申請保稅船供油的牌照,將業務瞄準海上供油。

而作爲一個進入到壟斷行業的民營老闆,他對於人脈資源以及後援力量一定顯得比其他民營企業家又更爲強烈。

2010年薛光林家族以197.5億元榮登“中國3000家族財富榜”第13位。

2011年薛光林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上,以28億美元身家與郭廣昌並列第19位,是當年富豪新貴中的一匹黑馬。

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薛光林以88.8億元排第59位。最後逐漸靠後直至消失。

若提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名字,其知名度則高到連英國金融時報也譽其爲“中國自己的巴菲特”,紐約時報更是將復星集團比作迷你版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所以鮮有人想到,在2011年出爐的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上,有一個“賣油郎”會以28億美元身價與郭廣昌並列第19位。這匹當年富豪新貴中的黑馬就是薛光林。各位看官對這位“中國自己的巴菲特”有什麼看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