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有崇氏部落飽受水患的侵擾。鯀採用“堵水之法”,可最終失敗。後來舜處死了鯀,用其子禹繼續治水。大禹使用了“疏導之法”,經過13年的辛勤努力,終於解除了水患,而禹也因爲有功於社稷,成了夏王朝的開創者。當他年老時,將位子傳給了兒子啓,這就打破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的傳統,開創了父子相傳的王位繼承新模式。

據《史記》記載,夏朝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司馬遷關於夏朝的記載不過區區4000多字,史料非常有限,其中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且,到如今,我們還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這就使得夏王朝一直充滿着神祕色彩。據考古學家發現,陝西的石峁,山西的陶寺等遺址都是大型的聚落城址,而這些遺蹟也出自龍山時代晚期的夏朝。但事實上,在公元前20世紀,僅黃河流域就存在着大大小小近千個部落。用翦伯贊先生的話來說,當時正是部落聯盟時期!


但根據文物普查聚落資料顯示,公元前1900年,黃河流域的部落數量從1600多一下子減少到了200個不足,遺址聚落面積也由218平方公里驟降至47平方公里。而其中的遺蹟出現了被大水衝擊的痕跡。而這個時期正處於我國曆史上的新石器時代,並且屬於龍山文化向夏過度的時期。專家們還在山東龍山文化遺蹟有新的考古發現:

龍山文化結束時,出土的陶器突然從工藝高超的製陶品變成了工藝低下的陶器。這些跡象表明,上古時期,龍山文化末期發生了一次重大災難,並且導致黃河流域龍山文化聚落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胡適認爲,這場災難很可能就是大洪水。但近代考古挖掘證實,陝西的黃土高原和甘肅青海的額濟納河等地區的文明似乎並沒受到影響,而且還延續到了公元前1400年左右。這些跡象表明:大禹治水後依然有洪水災難,黃土高原甘肅青海因爲地勢高而躲開了洪水襲擊。


後來考古學家還發現,就在黃河流域遇到重大災難時,晉南和魯西之間的豫中地區卻迎來了文明的大爆發。公元前1900年時,豫中地區根本沒出現什麼有規模的遺址,文明程度不高。但在黃河流域遇到災難以後,豫中地區的部卻落髮展迅速,並且其遺址還出土了玉石銅器。換句話說,自從黃河流域部落遇到了災難後,晉南、魯西的豫中地區成爲了新的文明中心,並且具有新的王朝文明形態。


各位,此時的夏王朝,正處於少康中興時期。但豫中地區很明顯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夏朝的政治中心。所以,豫中地區的這個規模龐大又十分發達的文明,似乎是當時除夏朝以外的又一個新的文明中心,並且從部落過渡到了王朝時代。所以,有專家懷疑大禹治水可能沒有取得徹底成功,夏也許由其他人建立。也許大禹治水失敗了,只不過是一場“騙局”,而夏以前,在豫中地區也存在着另一個神祕的王朝。只是由於某些原因,關於這個王朝的詳細信息,如今的我們已無從知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