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上所述,文獻史料記載中的崇山、隈山、具茨山、大隗山、大騩山、溱洧二水、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鄭國故城等,今在新密、新鄭一帶都可以找到對應的遺蹟,史料文獻記載並非虛構,所述內容並非空穴來風。徐少華先生從歷史、地理的角度研究認爲,《大戴禮記》《世本》等記載楚人遠祖陸終(祝融)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應是來自騩 [kuì](隗)山一帶的大隗族人。

——史料文獻的研究與辨析

作者:彭文博

摘 要:彭祖籛鏗在華夏曆史上載譽爲上古大賢、道家先師、中華壽神,是國內外彭姓宗族公認的始祖。彭祖籛鏗生活在唐堯虞舜時期,歷夏至商,史料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彭祖的記述,但其出生地後人說法不一,有四川彭山說、陝西華縣說和河南新鄭說等,但都是憑單一史料文獻的推論,導致爭論一直不絕,故有深入考論以求取得共識的必要。近年來,隨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考古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極爲寶貴的新資料,特別是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發掘,爲我們探究彭祖籛鏗出生的這段歷史提供基礎。本研究通過對已有文獻史料的梳理和辨析,結合新密古城寨地望、民間傳說和民俗調研,以及古城寨考古發掘成果和有關學者研究結論,綜合多重證據推定彭祖籛鏗出生地是河南新鄭與新密交界處古城寨的龍山文化古城,其出生於古城寨城址的始建前期,帝堯二十三年(公元前2187年)是可信的。同時,研究也揭示了在帝堯、帝舜時期至夏朝初期,祝融部族就居住和活動在新密、新鄭一帶,並逐步發展成爲夏朝強大的祝融集團;也從側面證實了歷史文獻中記載“上古時代”的有些內容並非虛構。彭祖籛鏗出生地的研究,證實彭祖是確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對於研究和豐富彭祖文化有積極意義,也爲我們緬懷彭祖增加了實在的情感寄託。

關健詞:彭祖籛鏗;祝融之墟;新密古城寨;季連降生地;女嬇氏;大隗山;溱洧水;有熊之墟、鄶國故城;鄭國故城

自先秦時期開始,便流行記載世系的譜牒之書,最典型的即爲戰國時期編纂的《世本·帝系》,西漢戴德所編《大戴禮記·帝系》,以及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編《史記》,書中着重記述王國、部族及祖先的譜系源流等,對彭祖錢鏗的身世記載基本相同: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陽,是爲帝顓頊也。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卷章)。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氏, 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啓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焉。其一日樊,是爲昆吾;二日惠連,是爲參胡;三日籛鏗,是爲彭祖;四日求言,是爲會人;其五日安,是爲曹姓;六日季連,是爲羋姓。昆吾者,衛是也;參胡者,韓是也;彭祖者,彭城是也;會人者,鄶是也;曹姓者,邾是也;季連者,楚是也。得出從黃帝至籛鏗傳代世系爲:黃帝—昌意—顓頊—卷章(老童)—重黎、吳回—陸終—籛鏗,則籛鏗是黃帝的晜(kūn)孫,顓頊帝的玄孫。所不同的是在《帝系》篇中,關於顓頊的後裔亦有以下記載:第一,顓頊-窮系(窮蟬)-敬康-句芒-蟜牛-瞽叟-重華(帝嚳);第二,顓頊-稱-卷章-黎。在顓頊至吳回傳代世系記載有所區別。需要辨明的是,《世本·帝系》記載的實際上是各國或各部族祖先的起源,前後相承的時間序列,形成了祖先世系,所列族屬關係是先人對遠古歷史的記憶,反映着祝融氏與華夏氏之間的民族融合關係,表明了遠古部族社會以血緣親族關係爲基礎的社會政治結構,也具有了承載和解釋歷史的現實意義。

籛鏗的祖父爲吳回。《史記·楚世家》記載: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重黎後,復居火正,爲祝融。關於“祝融”,古籍中炎帝、祝融常常並提,且都與“火"之神職有關,《淮南子·時則》說:“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爲神農,南方火德之帝也。"此處不但炎帝、祝融並提,而且與顓頊也發生聯繫了。帝嚳高辛氏時設火正之職,重黎、吳回,以及吳回之子陸終都被稱爲祝融。楚史學家何浩先生認爲陸終也是祝融。王國維、郭沫若、李學勤等從文字音讀方面判斷,“陸終”本應讀爲“祝融”。“祝融”除人名外,又似爲神職。《左傳·召公二十九年》提到:“火正日祝融…",火正可稱爲火官,祝融則爲火正一職的別稱。《漢書·五行志上》曰:“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劉正認爲火正之職掌管火祭、火神儀式和觀測天象,測算國之大事、“授時”農事等工作。

帝嚳高辛氏居亳(今河南偃師境內)時,吳回封於“有熊之墟”,祝融之族亦發源於此。有熊之墟在何地?相傳新鄭、新密一帶古爲有熊之墟所在。黃帝生於軒轅之丘,號有熊氏、軒轅氏,是有熊部落首領。《通典》記載:“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據今本《竹書紀年》載:“夏道將興,草木暢茂, 青龍止於郊, 祝融之神降於崇山。”《國語·周語上》亦云:“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融即祝融,崇山即嵩山,夏商時稱“崇山”。上述文獻將時間、地點和環境給出了清晰的描述。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鄭,祝融之虛也。”杜預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鄭”指古鄭國,在新鄭、新密一帶。《漢書·地理志》記載:“今河南之新鄭, 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唐·杜佑《通典》:“新鄭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今新鄭與新密一帶的溱(zhen)水和洧(wei)水交流處的東北部區域正是傳說中軒轅黃帝有熊氏部落的所在地,在溱洧二水交流處我們也可以找到古鄭國的故城(圖1,2)。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1.溱水洧水交流處(位於曲梁鄉的交流寨村,二水在此交匯後流入雙洎河)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2.古鄭國故城碑(位於新密曲梁鄉溱水洧水交匯處的交流寨村)

清·梁玉繩《人表考》載述:“祝融居鄭”,並註釋“鄭”在今陝西省華縣境內,忽略了古鄭國有多處故城。據《竹書紀年》《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鄭國在陝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鄭桓公居棫林(又稱鹹林,今陝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地處京畿之內。後又遷至拾(今華縣境東北)。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 年),鄭桓公遂東寄帑[tǎng]賄於虢[guó]、鄶;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 年)時,桓公襲鄶而取其地,鄭國東遷初都於溱洧(水)間;公元前769年,桓公之子鄭武公在恆公經營鄶國一帶的基礎上,滅亡了鄶國,正式在溱洧水交匯處建立了鄭國新都城(今新密曲梁鎮交流寨村古鄭城遺址)。現今,鄭莊公陵墓旁立有“鄭國東遷初都溱洧間”碑文(圖3)。惠王六年(公元前671年),鄭文公正式定都新鄭(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的鄭韓故城)。鄭國都邑先後四次遷移,由陝西向河南新密、新鄭一帶遷移,“祝融居鄭”的“鄭”乃是現今溱洧水之交流處的古鄭國。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3. 鄭莊公陵墓東臨鄭國古城3裏許的“鄭國東遷初都溱洧間”碑文

祝融部族都邑地望相合的惟有見於文獻記載的妘姓鄶國。陸終第四子會人(求言),相傳在祝融世襲的封地上立國,稱鄶國。後來周滅商,承認妘姓的統治,再封國。《索隱》引《系本》記載:“…四曰求言,是爲鄶人。鄶人者,鄭是。”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鄶國也。”《古今姓氏書辨證》也記載:“祝融之後,陸終第四子求言,爲妘姓,封於鄶。”鄶國城邑究竟在何處?《括地誌》引《毛詩譜》記載:“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後妘姓處其地,是爲鄶國,爲鄭武公所滅也。”《水經注》:溱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洧水東南經城南鄶地。居溱洧之間,二水合流,故以會名國。檜者,假借字耳。鄭玄《詩譜》說:“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祝融氏名黎,其後八姓,唯妘姓檜者處其地焉。”“滎波”即滎澤,在今滎陽市古滎鎮東北,溱、洧二水流經新密、新鄭一帶,並在此匯合。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密縣老城南關《重修火神廟碑記》文:“密,故祝融墟也。其神之享於茲土地,微(惟)獨密之人祀之,將天下之人無不祀之,祀之皆宜也!”清嘉慶七年(1802年)黑峪溝白衣觀《創建火神廟碑記》記載:“密本古鄶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舊墟也。故火威之彰於密者爲最顯,而我密人之祀之者恆倍謹焉。”實地考察,現今,鄶國故城就在新密、新鄭一帶的溱洧交匯處三里許的古城寨(圖4),古城寨既是“鄶國故城”,也是“祝融之墟”,與文獻記載吻合。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4. 鄶國故城碑(1986年密縣人民政府立,位於新密古城寨)

籛鏗之父陸終,尚無史料記述其官職功名,亦應在其父吳回手下做事或侍奉父側。吳回之後,陸終承襲祝融之職是合乎情理的。陸終娶鬼方首領之妹女嬇 [kuì]爲妻,祝融氏與鬼方的隗[kuí]姓赤狄部族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據王國維、陳夢家研究,鬼方爲上古時期北方強大的狄族,傳世文獻、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皆有見,其爲隗姓之族或“媿姓的方國”。《春秋左傳》記載:“凡狄女稱隗氏,宗周之未,尚有隗國”。先秦史料記載“春秋諸狄皆爲隗姓是也。”張正明先生認爲:“鬼方是西北民族,後世有隗姓戎人,隗通嬇,女嬇應即隗姓戎人之女。”周書燦先生認爲,大隗氏似爲傳說中黃帝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重要氏族部落名稱。徐少華先生從歷史、地理的角度研究認爲,《大戴禮記》《世本》等記載楚人遠祖陸終(祝融)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應是來自騩 [kuì](隗)山一帶的大隗族人。祝融集團的陸終氏與黃帝集團的大隗氏通婚,以及新密當地一夜“鬼”修龍山城的傳說,似應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並非爲後人的向壁虛構。

彭祖籛鏗的出生帶有神話色彩,“脅生”的傳說應與鬼方氏有緣,且顯得神聖不凡。據史書記載,陸終在其六子未出生前就離世,其妻女嬇孕三年而不生。打開她的腋下,竟然一胞生六子。有說六子一脅而出,也有說左右脅各出三子。在古籍文獻記載中,“腋下生子”多說爲“脅生”,也有說“肋下生”的。《太平御覽》卷三七一引《通俗文》曰:“腋下謂之脅”。《釋名·釋形體》:“脅,挾也,在兩旁臂所挾也”。漢語“腋下”亦稱“肋下”,“腋窩”亦稱“肋窩”。腋下生人的神話最初是用於解釋整個人類起源的,人都是從腋下出生的,而在演變過程中,成了始祖或聖人獨有的誕生方式。這源於人們崇敬聖賢的心理,以爲他們既是非常人,則其誕生必與尋常人不同,於是便有了從腋下、脅下或剖背生等多種出生方式。關於聖人從腋下出生的神話傳說是非常普遍的,如禹、契的誕生屬於此類,我們熟知的老子,據傳說也是從其母的左腋下出生的。唐麗豔認爲“腋下生子”神話最初是以古代的原始信仰爲基礎的,逐漸演變進入歷史,所反映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突出聖人的神聖不凡和聖潔;二是體現了男性對女性生育權的爭奪。陸終之妻女嬇懷孕三年且脅生六子,後來皆成活長大,分封在衛、韓、彭(城)、鄭、邾、楚之地,後來演化爲祝融八姓,夏朝時已發展成爲強大的祝融集團。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5.位於新密的大隗山(具茨山)

關於彭祖籛鏗之出生地,我們可以從《楚居》所載陸終第六子“季連”降生地加以旁證。清華簡《楚居》記載“季連初降於隈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降”可作出生解釋,上古之時,“降”字多與神有關,通常指神靈降臨。季連是楚人的直系祖先,降也包含後人的敬畏之意,這與“脅生”相似。邵炳軍認爲隈[wēi]山可解爲季連的出生地,用民族學和人類學來解釋,則爲季連部族的最初形成之地。“隈山”究竟在何地一直存在爭議。自從2008年清華簡《楚居》問世以來,關於“隈山”的爭論主要集中在陝西省和河南兩省。有河南社會科學院鄭傑祥和清華簡《楚居》整理者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的“河南隈山說”,即“隈山”在河南新鄭、新密一帶的具茨山(大隗[kuí]山);陝西三秦學者周宏偉爲代表的“陝西隈山說”,即“隈山”在陝西省藍田縣境內的“蕢 [kuí]山”。後句“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是對居地環境的描述,不同學者解釋不一,在此不討論(見清華簡《楚居》解析-子居)。具茨山又叫大隗山、大騩山,是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有名的望山,位於河南新密、禹州、新鄭一帶,東西橫亙200裏。因黃帝尋訪大隗於具茨山,故又稱大隗山,在古代正史中有詳細記載。《莊子·徐無鬼》篇記載:“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史記》記載,黃帝曾登此山: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元和郡縣圖志》卷六《河南道密縣》:“大隗在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故亦謂之大隗山。”宋人羅泌《路史·循蜚紀》:“大隗氏,見於南密,或曰泰隗,昔者黃帝訪泰隗於具茨,一曰大驟……後有隗氏、大隗氏。”徐少華先生[16]認爲,清華簡《楚居》言楚人先祖季連初降於隈山,隈山即今河南密縣與新鄭、禹縣之間的具茨山(又稱大隗山),大隗山因氏族社會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支系南下在這一帶活動而得名,大隗氏作爲遠古時期的氏族名稱一直沿用下來。現今,新密市境內仍有大隗山、大隗鎮等地名。尹弘兵先生認爲嵩山即隈山,是祝融部族之祖山,真實的季連部族居地則在山之下的平原地區的“祝融之墟”,在祖山與居地之間有河流聯結,祝融族團應依同族而居,在虞夏時期保持聚居局面,至夏朝滅亡才被打破。可以推定,季連真實的降生地應在具茨山下、溱洧水交流處的“祝融之墟”。那麼,陸終六子必然降生於同一地。

另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其一,據《世本·作篇》“顓項時,祝融作市。”《博物志》記載“祝融造市,高辛臣也。”何爲“市”?究竟何時 (有市) 作市?據《孟子·公孫丑下》:“古之爲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漢書·貨殖傳》顏師古注:“市,交易之處 。”如此,“市”的根本性質就是一種“交易”,交易之謂市。在古代,這種原始的交易就在因汲水之便,在衆人輻湊的井邊進行,“市井”之名由此而來。在中國夏代以前的“史前”時代,中國有“城”,而無“市”或“城市”。高介華認爲“市”與城又發生了關聯,古城寨極有可能有“市”的功能,祝融或是“始作市”者。祝融作“市”,可以將此結論向前推至夏朝前的帝堯、帝舜時期。其二,據《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虛也,皆火房也。”杜預注:“房,舍也。”在明朝時,設立火房等機構,作爲郎官們之外客廳,飲食休息之處。“火官”乃祝融之職,“火房”似乎因“火”促使了古人“飲食”方式發生了變化,穀物、肉類等放入陶器中溫煮,其中的可溶性蛋白質溶出於湯中必然香味無比,隱示着祝融氏此時已掌握了高級的食物烹飪技藝。如彭祖錢鏗善於調製味道鮮美的雉羹,被堯帝封於大彭與此有關聯。與“火”有關聯的還有陸終之長子昆吾,昆吾部落在夏商之間,其民善於製造陶器和鑄造銅器等,傳說中昆吾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用昆吾石冶煉成鐵製作的刀劍是周朝名劍,切玉如泥等。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6. 新密市南關火神廟

彭祖籛鏗出生地—新密古城寨考(一)


圖7. 南關火神廟供奉的祝融

祝融文化在新密、新鄭一帶有着深刻的影響。祝融部族最早活動在嵩山東部,其範圍包括新密、登封、新鄭、鄭州、滎陽一帶,其族系興盛時期大體上在唐堯、虞舜至夏。從中國歷史和民俗的火神信仰在新密、新鄭一帶廣爲流行。楊建敏先生調研,僅新密地方舊志記載,新密解放前幾乎村村建有火神廟,或稱火帝廟、火帝祠、火帝真君祠、火神宮等,境內留存有一百多座專門祭祀祝融的火神廟。現今,新密境內尚存有五十多座火神廟(圖6,7),火神信仰和民俗活動豐富,火神故事廣爲流傳,形成了特定區域特有文化的穩定形態,也印證了上古時期祝融部族就居住和活動在這一區域史實。2011年,火神信仰被列爲新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密又稱之爲“祝融故里”。

綜上所述,文獻史料記載中的崇山、隈山、具茨山、大隗山、大騩山、溱洧二水、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鄭國故城等,今在新密、新鄭一帶都可以找到對應的遺蹟,史料文獻記載並非虛構,所述內容並非空穴來風。新鄭與新密交界處的古城寨正是鄶國故城、祝融之墟和有熊之墟,彭祖錢鏗就出生在此。(作者系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